微小RNA-10b靶向蛋白去乙酰化酶4调控雌激素受体阳性MCF-7乳腺癌细胞他莫昔芬耐药性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y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miR)-10b靶向蛋白去乙酰化酶4(HDAC4)调控雌激素受体阳性(ER)MCF-7乳腺癌细胞对他莫昔芬的耐药性。

方法

建立ER且他莫昔芬耐药的MCF-7细胞株MCF-7-TR,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MCF-7细胞和MCF-7-TR细胞miR-10b表达水平。分别采用噻唑蓝(MTT)法和锥虫蓝法检测转染pre-miR-10b、miR-10b抑制物、siHDAC4的MCF-7细胞、MCF-7-TR细胞在不同他莫昔芬浓度下(0、5、10、15、20、30 μmol/L)的增殖能力和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DAC4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以MCF-7乳腺癌细胞miR-10b表达水平和侵袭能力作为标准,MCF-7-TR细胞乳腺癌细胞miR-10b表达水平和侵袭能力较MCF-7乳腺癌细胞分别为7.2±1.1和5.3±1.3。随着他莫昔芬浓度增加,各细胞增殖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MCF-7细胞最为明显,其次为MCF-7-TR+miR-10b抑制物+siHDAC4细胞以及MCF-7+pre-miR-10b+HDAC4细胞,而MCF-7-TR+siHDAC4细胞和MCF-7-TR细胞增殖率下降程度最低。MCF-7细胞和MCF-7-TR+miR-10b抑制物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最多,而MCF-7+pre-miR-10b+他莫昔芬(10 μmol/L)细胞和MCF-7-TR+他莫昔芬(10 μmol/L)细胞的迁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6,P=0.272),但显著高于MCF-7细胞和MCF-7-TR+miR-10b抑制物细胞(t=0.124、10.769、14.569、11.577,P均为0.000)。MCF-7+pre-miR-10b细胞HDAC4蛋白表达水平低于MCF-7细胞,MCF-7-TR细胞HDAC4蛋白表达水平MCF-7-TR+miR-10b抑制物细胞,MCF-7+siHDAC4细胞HDAC4蛋白表达水平低于MCF-7细胞。

结论

miR-10b-HDAC4信号通路可能作为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一种分子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探寻凋亡抑制基因生存素(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周期基因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多药耐药基因p170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乳腺癌Survivin、Cyclin D1及p170基因的表达,另检测16例乳腺纤维腺瘤及1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Survivin基因表达,分析两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Survivin、Cycli
目的观察同源异型核基因1(Prrx1)过表达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对三苯氧胺(TAM)耐药的影响。方法脂质体转染法转染Prrx1低表达细胞株MCF-7细胞,实验组细胞为转染Prrx1基因的MCF-7细胞,空白对照组为转染空白载体的MCF-7细胞,阴性对照组为MCF-7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成功,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
期刊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451对HepG2肝癌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miR-451模拟物和miR-451 NC转入HepG2细胞中,48 h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iR-451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
目的检测微小RNA(miRNA,miR)-203 mRN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及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在各病变中的作用和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DC及癌旁组织各60例及99例乳腺增生性病变和22例正常乳腺新鲜标本中miR-203 mRNA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结果miR-203 mRNA表达强度在正常乳腺组织、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
目前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功能而降低机体免疫反应强度,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领域及相关疾病治疗,然而其不良反应极大限制了其应用前景。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本身具有多元化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包括器官移植在内的多个医学领域中,如果联合应用MSC及经典免疫抑制剂,将能在最大限度发挥MSC免疫调节功效的同时,极大程度地降低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因而,联合应用MS
目的观察应用浅蓝菌素(Cer)抑制脂肪酸合成酶(FASN)对人膀胱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膀胱癌细胞563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成瘤的20只小裸鼠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Cer治疗组,观察并记录两组裸鼠体重及移植瘤的体积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裸鼠皮下移植瘤中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的细胞凋亡水平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微小RNA(miRNA,miR)-483-5p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84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组织中miR-483-5p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iR-483-5p在肝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14.98±7.54,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87±1.28,差异有统计学
骨肉瘤(OS)是具有高转移潜能的恶性骨肿瘤。随着化疗药物的应用,OS的临床疗效有了大幅度的改善,5年生存率由不足20%提高到70%。然而近三十年来,旨在提高OS化疗有效率的研究工作进展甚微。肺转移、术后复发、化疗耐药仍是OS临床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OS之所以缺乏治疗新药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即OS异常复杂的遗传学背景,至今未明确特定的驱动基因和相关发病机制。近年来,以基因测序为基础的生物医学发展迅速,生
乳腺癌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乳腺癌诊疗水平的快速提升。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在乳腺癌基因组学、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液体活检、肿瘤干细胞及免疫微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促进了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和预后的研究,推动了乳腺癌精准化和个体化诊断及治疗的发展。本文将针对近年来乳腺癌基础和转化医学领域的现状及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