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夏,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文艺界人士,座谈时翻译家罗稷南提问:“要是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么样?”毛主席十分认真地思考片刻,回答:“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或是沉默、或是坐牢,没有其他选择,这意味着在旧时代,两位心心相印的伟人,必然在新中国成立后走向对立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虚拟命题。
1933年,有人告诉毛泽东,鲁迅称毛的诗词充满“山大王气”。毛得意地哈哈大笑。1937年10月,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大会上说:鲁迅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1949年12月,毛泽东在访苏期间,随身携带、阅读的是鲁迅的书,他对工作人员说:“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1966年7月,毛泽东在一封信中再次提到:“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1975年11月,毛主席特别批示出版《鲁迅全集》。
排列上述史实后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鲁迅最能打动毛泽东的是什么?二是毛主席既然喜欢鲁迅,为什么说在新中国鲁迅要么沉默、要么坐牢?张绪山教授分析,毛泽东最欣赏、最喜欢鲁迅的性格。鲁迅一生嫉恶如仇、毫不妥协,临死前还说,别人死前要忏悔,宽恕自己的敌人,我一个都不宽恕。在毛泽东看来,鲁迅对旧制度的批判和破坏与自己追求的事业不谋而合。毛泽东最欣赏鲁迅的战斗精神,他曾提倡学习鲁迅的战斗方法,“把所有向他射的箭,統统接过来,抓住不放,一有机会就向射箭的人进攻。”他欣赏鲁迅的斗争精神,在夺取政权之前,面对黑暗势力,毛泽东与鲁迅都是毫不妥协的反抗者。毛泽东一生推崇斗争,掌握政权以后,继续用斗争精神维护政权,对敌人,对于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同志都采取斗争的方法解决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千言万语,一句话,阶级斗争。”“不斗争就不能够进步。”对“假如鲁迅还活着”的回答,流露出毛泽东对鲁迅居高临下的心态。新中国掀起的一次次思想改造运动,改造的对象之一就是知识分子。胡适曾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服。更富寓意的是,鲁迅曾如是说:“我每每觉到文艺和政治时时在冲突之中;……政治家最不喜欢人家反抗他的意见,最不喜欢人家要想,要开口。”“从前文艺家的话,政治家原是赞同过;直到革命成功,政治家把从前反对那些人用过的老法子重新采用起来,在文艺家仍不免于不满意,又非被排轧出去不可,或者割掉他的头。”后人以他还活着设问,得到的回答竟是他早料到的结局。鲁迅是文化思想的巨人。假如他还活着,无论是被迫沉默还是做囚徒,都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为避免这样的悲剧,需要考虑假如鲁迅还活着,怎样才能使他既不沉默又不做囚徒的问题。这涉及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改造。
1933年,有人告诉毛泽东,鲁迅称毛的诗词充满“山大王气”。毛得意地哈哈大笑。1937年10月,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大会上说:鲁迅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1949年12月,毛泽东在访苏期间,随身携带、阅读的是鲁迅的书,他对工作人员说:“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1966年7月,毛泽东在一封信中再次提到:“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1975年11月,毛主席特别批示出版《鲁迅全集》。
排列上述史实后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鲁迅最能打动毛泽东的是什么?二是毛主席既然喜欢鲁迅,为什么说在新中国鲁迅要么沉默、要么坐牢?张绪山教授分析,毛泽东最欣赏、最喜欢鲁迅的性格。鲁迅一生嫉恶如仇、毫不妥协,临死前还说,别人死前要忏悔,宽恕自己的敌人,我一个都不宽恕。在毛泽东看来,鲁迅对旧制度的批判和破坏与自己追求的事业不谋而合。毛泽东最欣赏鲁迅的战斗精神,他曾提倡学习鲁迅的战斗方法,“把所有向他射的箭,統统接过来,抓住不放,一有机会就向射箭的人进攻。”他欣赏鲁迅的斗争精神,在夺取政权之前,面对黑暗势力,毛泽东与鲁迅都是毫不妥协的反抗者。毛泽东一生推崇斗争,掌握政权以后,继续用斗争精神维护政权,对敌人,对于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同志都采取斗争的方法解决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千言万语,一句话,阶级斗争。”“不斗争就不能够进步。”对“假如鲁迅还活着”的回答,流露出毛泽东对鲁迅居高临下的心态。新中国掀起的一次次思想改造运动,改造的对象之一就是知识分子。胡适曾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服。更富寓意的是,鲁迅曾如是说:“我每每觉到文艺和政治时时在冲突之中;……政治家最不喜欢人家反抗他的意见,最不喜欢人家要想,要开口。”“从前文艺家的话,政治家原是赞同过;直到革命成功,政治家把从前反对那些人用过的老法子重新采用起来,在文艺家仍不免于不满意,又非被排轧出去不可,或者割掉他的头。”后人以他还活着设问,得到的回答竟是他早料到的结局。鲁迅是文化思想的巨人。假如他还活着,无论是被迫沉默还是做囚徒,都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为避免这样的悲剧,需要考虑假如鲁迅还活着,怎样才能使他既不沉默又不做囚徒的问题。这涉及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