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育教学转型变革的现状反思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中旬,我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接受为期两周的“跟岗研修培训基地指导教师”的培训,尽管课时安排又满又紧,但依然可以让身心放松,接受有内涵有计划的再教育,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每一次讲座给自己的感想。
  培训内容深厚有序,从小学到中学,从老师到校长,从课堂教学到学校管理,从深度到广度挖掘教师的价值内涵,从多方面提示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了解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诸多专家的理论和案例等等。
  我认真地记了笔记,思考了提出的每个问题,及时撰写了学习心得,总结得出以下几点收获。
  第一、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现状反思,问题存在以及策略研究
  说真的,从我刚开始工作到现在,“课改”一词始终伴随着教学的成长,改教法,改学法,改教材,改考法,类似这种内容的培训、讲座,我也参加过很多次。结果是:保留自我,固执已见吧,就成了课改的罪人,任何一个有关原生态课堂的词语都可以成为你的罪状;紧跟改革步伐吧,就变成了邯郸学步,完全失去了自我,也成了教师中的泛泛之辈,久而久之,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我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我的教学源头在哪里?我的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是否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构建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如果没有,我拿什么改?正如我连房子都没有,在哪里做装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课堂改革势在必行,但做为一个老师应先正本清源,认真钻研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来弥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足,从而形成有自己风格的课堂教学形式,而不是简单盲目地追随一切无必要的课堂形式。
  第二、如何促进教师的自我理解和专业自觉
  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的境界》中提到过一词——觉解。在这里,冯友兰所谓的“解”,是了解、明白的意思;所谓“觉”,是自觉、觉醒的意思。他认为,“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觉”。一个教师,把教学概念和经验、知识和知觉联合起来的活动无疑就是成长的过程,这既包括理智的认识,也包括积累经验的认识,这一点应该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然而专业自觉未必人人都能做到。“觉”即自觉,是人所特有的对自己的活动,自己的行为的自治、自觉,也是一个人对一件事,一个问题或一句哲言的豁然顿悟。这一点,带给自己的感悟很多,想想自己总是在说专业发展,提高素养,可自己真正做到了多少。比如,教学反思,总是在教学设计的结尾草草几句不加思索的反思,根本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根本没有思考的理论高度,更不用说对下一次授课有什么帮助了。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教师应该认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回顾过程,分析问题主要所在,然后创造替代性的行动方案,继而有新的尝试。如此反复,久而久之,反思可以累积成册,回头再翻翻,可能真的是自觉的豁然开朗。
  第三、让校园成为滋养孩子精神生命的沃土,必须要整体重建班级建设,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合格的班主任队伍
  在很多时候,班主任工作就是琐碎的代名词,班主任工作的好坏评价标准就是对学生的规范程度如何,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对班主任职责的片面理解,而完全忽视了班主任工作的内涵意义,班主任应有研究学生,系统建构,动态生成以及综合融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实际上是通过班级建设而构建起来的,在班级建设中应关注精神生命,让促进生命成为学校的根本意志,而不是片面过分追求整体划一的表面效果,应从人的生命高度和未来的道路的长度以及生命内涵的深度来分析班主任工作职责的特点,这样,学校的管理应有一个台阶的上升梯度结构,学生的内涵发展也能在校园里得到滋养,学生的精神家园也会健全而多彩。
  当然,班主任的工作理论上有体系,有规律,实际上架不住与学生之间的磨合琐碎,任何高度的理论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都黯然失色,期待有一天,班主任工作真和可以在学生情感、道德与信仰的精神发育中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豁然开朗。
  培训生活很快就结束了,脱离了自身繁忙的工作,感受了华师大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学习中提升了自己的视野高度,真是不虚此行啊!
  作者单位:青海昆仑中学。
其他文献
一、作文命题解读  江苏省实行自主命题以来,在作文命题方面一直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稳中求胜、守正出新。从2002年到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从2006年开始,进入命题作文时代,自2006年的《人与路》到2012年的《忧与爱》,连续7年都是命题作文。今年一改过去的命题方式,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所谓材料作文,就是根据命题者所提供的文字或图画材料的含义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材料作文
经典文学作品解读的角度是多元的,解读的主旨是多义的。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从老王的角度解读老王的为人处世、性格特点等,从作者的角度解读对弱者的关爱以及关爱不够的愧疚等。从两者的关系来看,人教版教参认为,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也能过上好日子。当我们沉潜文本,细读文本,总有一种解读贴近作者的创作的最初动机。下面我们从老王的三送和“我
一、古汉字导入,增强趣味  一个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一篇文言文新课的教学,学生极易在一开始就形成畏惧心理,要怎样导入才能既减少学生的恐惧,又吸引学生目光,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迅速投入课堂学习,而且还紧密结合文本呢?教师可以以趣味古汉字字形解析作为导入,调动课堂氛围,赶走学生的恐惧心理。  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里边,有一些有趣的字,如“鸡豚狗彘”,其中“彘”也是比较难写的生僻字,教
白居易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形象生动地写出花的美丽活泼和草的茂盛,写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也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大自然的赞美。自然的春天,以形表的花草为意象,展示着春的魅力。语文教改的春天,语文教学的春意,则不能以“乱花”“浅草”的萌生,来粉饰语文的虚假繁荣,而应在内涵的构建上,重视思维的培养。本文笔者欲从当前语文教学的虚假繁荣的一些表象入手,探究思维培养的缺失现象,呼吁语文教学重
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高三学子“问题作文”暴露出一个共同的问题:作文“无我”的现象严重突出。笔者从长期的高三语文教学中梳理出学生“问题作文”种种“无我”现象,以飨读者。  一、少“真实的自我”表达  学生作文是对学生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真实的自我”来源于生活的“真”。作文应是学生对生活的真心发现、真情体悟之后,以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凝
相当数量的文学类文本中,存在着一些或统领全文结构、或贯穿情节始终、或点明文本题旨、或凸显核心价值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些被作者安放在显眼的位置,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有些则以极为隐蔽的方式,躲藏在文字的海洋中,非反复咀嚼而无法发现。教学文学类文本时,如果能够准确捕获这些关键词,并用这些关键词充当整节课的教学线索,或充当某一环节的重点探究内容,常常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良好教学效果。  那些显而
初中语文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并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整个初中阶段,七年级作为小学阶段向真正的初中生活过度的时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为小说、散文、诗歌,写作也是教学的重要部分。笔者认为散文教学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初中生学习写作有更大的帮助。而《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观点或可以为初中散文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一、“学而时习之”的“学”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是唐代词人韦庄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词,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其收入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对词中“垆边人似月”的“垆边”释义如下: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  这个解释有两处错误需要指出。  一、“垆”释义有误  “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
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对独立和彼此分离的局面,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虽然有很大的改观,但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仍然呈现若即若离的关系。如何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笔者结合正在执教的《外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的特点分析,认为把小说阅读与课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寻找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契合点。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的阅读部分所选小说以短篇为主,适当节选一些长篇中的精彩章节
诗歌是一种特别的文学体裁,高中语文加强诗歌教学正当其时——高中学生正处在谈理想的年龄阶段,而诗歌往往是能够畅述理想的。但现实教学中由于应试压力的作用,诗歌教学往往成为一种解剖式的教学,诗歌所构建出来的整体意向往往被应试这把手术刀解剖得支离破碎,使得诗歌的美感不再,这不能不说是诗歌教学的一种困境。诗是思维的结晶,故常有经由思、抵达诗的说法;诗是可以用来传唱的,故又有了诗歌的说法(当然当下诗歌的含义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