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形态、怀旧空间、沉浸体验:文化类节目的内容创新与形式表达——基于《典籍里的中国》的思考

来源 :东南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传媒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类电视节目蓬勃发展,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打造震撼唯美的视听体验,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再演绎.《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性地采用传统戏剧艺术的演绎形式与现代媒体传播艺术的双向融合,书写了一部献给华夏文明的经典“典籍”.文化类节目的“意外出圈”,必然有其自身制作上的优势和亮点.深入分析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呈现方式,有利于助推我国此类节目的发展,为接下来此类节目的创作助力.
其他文献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粉丝群体在虚拟空间逐渐形成特有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粉丝社群意见领袖开始出现并成为引导、煽动普通粉丝的重要力量,也因其部分过激言论对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成为整治“饭圈”乱象时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文章以易烊千玺粉丝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在电影《少年的你》宣传推广过程中发布的动员性微博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费尔克拉夫提出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重维度为理论框架,借助ROST内容挖掘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了粉丝社群中意见领袖动员普通粉丝时的话语策略,以期为文化工业市场引导粉丝理性客观表达意见、有效管
短视频时代儿童影像广泛传播,儿童网红大量涌现,短视频平台呈现出儿童“异化”的各种影像奇观:具有“成人美”的身体奇观;不健全成人价值观的话语奇观;凸显儿童主体性的创作奇观;成人视角下的观赏奇观.影像中的儿童虽然体现了成人化、商品化的特点,但在儿童影像他者建构的悖论中,不应意味着“童年的消逝”,而是儿童话语权的回归与童年影像的重构.
后现代的野性力量,消解了理性和中心.它打着多元和一切都有价值的口号,掀起了多元文化的狂流.文化理念与网络空间相互联动而产生的耽美社群,其特性呈现出异托邦式的浪漫幻想,在社群内部的狂欢之中,既凸显了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当中所做出的适应性策略,也表达了个体对释放生命力的情感欲求,更是展现了耽美社群面对他者所做出的印象管理,即通过与他者的关系建构自我.基于网络的多样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的空间特点,本文通过分析社群内部的个体之间、群体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个体自我的展演,反思这种展演背后并非真正自由的狂欢,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新冠疫情的突发影响国际格局,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和发展道路一直以来都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围追堵截和话语霸权的侵袭.西方媒体更是利用历史虚无主义,争夺对中国历史和发展现实的解释权.如何建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思想政论节目的电视化表达,极为适合正面回应、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从话题到宣传手段再到传播效应,讲好真实的中国故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可.人们对故事有需求,如何讲对的、好的故事,如何在话语舆论场中建立中国自己的逻辑结构,是有效抵御唯心史观传播的重要途
纪录片仪式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起着凝聚社会集体、传承历史记忆、增进民族团结、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仪式功能.从历史重现、记忆再现、符号表现、情感凝聚四个方面分析纪录片《大国仪仗》中的仪式传播,能够清晰看出,在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仪仗兵在执行各项仪式任务时所进行的仪式传播,在构建“仪式场景”,强化观众意义认同感,塑造国家形象,构建抒发爱国情怀的绝佳场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价值.
近些年来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辉煌之下也隐有用户流失和用户使用意愿下降的问题.本文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对20名受访者进行个人深度访谈的方式获得研究资料,并对访谈资料进行三阶段的编码分析,从而构建短视频平台用户中辍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平台因素和用户个人因素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包括感知侵入、感知过载、成本感知、隐私担忧、上行社会比较,从而导致中辍行为的发生,其中替代品作为外部因素对于中辍行为的发生亦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在中辍行为发生后,部分用户持续中辍,而部分用户基于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和使用习惯的养成而
建党百年纪录片《留法岁月》借助视像修辞和声音修辞,围绕“人物”“场景”和“事件”三个要素对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记忆进行了完整生动地呈现.在此基础上,纪录片通过社会记忆与个体记忆融合、历史情境与现实图景链接的记忆修辞路径,凸显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时代意义和留法青年伟大精神价值的传承意义,由此实现情感认同、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建构,出色地完成了建党百年纪录片的思想宣传任务.
从《水浇园丁》到《北方的纳努克》,我们无不感受到影像复现现实的魅力,其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来自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而更多的是“讲故事”以及提倡朴实无华的纪录和对自然光效的使用.格里尔逊模式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创作方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广泛应用于纪录电影的创作当中,同时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集体记忆建构的专题片中占有重要地位.格里尔逊模式在我国电视专题片中已然形成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这种“程式”同时也对纪录片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桎梏,但非虚构依然是其重要的基础.“搬演”与真实的二元关系、“上镜头性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系列片是记录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中国奇迹的影像志.从前期策划,到设计叙述,再到制作呈现,创作团队须同政府、企业等相关各方深入沟通、密切配合,用纪录片的手法关注个体,用政论片的高度思辨论证,用精细的拍摄手法、巧妙的剪辑叙事和融合的媒体传播将民间故事的“柔情”与专题政论片的“阳刚”融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刚柔并济”的好作品,才能不负脱贫攻坚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光荣使命.
尽管如今新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媒介样态层出不穷,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但传统主流媒体在时政报道、权威报道、主题报道等方面的地位依然稳固,地方台与省级电视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也是有着永久的存续期.作者深耕省级电视媒体30余载,本文集结了作者在地方台和省级电视媒体新闻互动方面的思考,探讨如何提高地方新闻的录用率、出镜率,让地方新闻更多地在省级平台上呈现,也成就省级媒体平台的包容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