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整合三案中的问题设计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j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案中的问题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很多老师在设计三案问题时没有系统性和层次性,经常重复,浪费了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我认为教师在设计三案时一定要整合三案中的问题,使三案的问题更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巩固已学知识,拓展思维能力。
  三案六环节系统性渐进性启发性参与化 三案是指学案、教案、巩固案。三案六环节要求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启发性和引导性。”教案要体现师生间的互动性,对学生的启发性。互动性、启发性则是通过老师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讨论体现出来的。巩固案要“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有试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作业量适当。”很多老师在三案中重复使用同一个问题,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老师在学案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设计出来,导致上课时就是对答案,甚至有的老师只是出了几道填空题让学生去做,所以我认为在三案中整合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一、三案的问题设计要有系统性和渐进性
  三案六环节中的自学质疑环节要求学生“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学习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学案中,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先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比如在讲到《贞观之治》的时候,在学案中第一题就是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如下:
  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同时让学生理清线索,熟悉教材,明确重难点,能够让学生初步解决学案所给出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掌握本节课主要的基础知识。学习历史需要从丰富的材料、图片资源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深入学习,从而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更好地挖掘、把握教材。所以在教案中问题一般是材料题、分析题和讨论题,在《贞观之治》这课教案中设计的讨论题是“如何评价唐太宗?”材料题则是: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千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1)造成材料一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材料二中描述的情况?
  2.阅读下列材料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1)她是谁?
  (2)郭沫若说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
  (3)请你用简要评价她。
  通过这些问题来培养学生从村料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立足基础,注重综合使学生查漏补缺,拓展深挖,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最终达到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有升华。巩固案就是来检验学生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则是简单的题目和拓展性的题目,同样在《贞观之治》这课中设计一些简单的选择题,如:
  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中,不合适的是()
  A.合并州县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役,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D.开通大运河
  拓展性的题目如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和如今党中央减轻农民的负担有无区别?为什么?
  在这“三案”中,学案中的问题是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知道本课的基础知识,在教案中让学生从材料、图片资源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深入学习。巩固案中的问题则是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我认为这样体现了本课知识的系统性,避免了重复问题的提出,同时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再到巩固的渐进性原则。学生在三案问题学习中,经历了感性思维——理性思维——辨证思维的过程,使得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二、三案的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原则
  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三案中的问题设计要做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三案是学生学习、探究、巩固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内容的学习是由学生独自完成的。从整体来看,学生依据三案中问题进行的学习是一种自主阅读、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时三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够激起探究的欲望。在问题的叙述形式上要简明、生动、新颖;在内容上要有价值,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能够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我在讲到隋炀帝时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题目:
  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
  (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
  (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3)通过这件事,对我们有何借鉴作用?
  三、三案的问题设计要有参与化和层次化
  在编写三案问题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层次进行教育,使其成为不同之材。师生之间“知己知彼”,共同构建课堂主体,在分层次教学中核心是运用好课堂提问,“引导之法,贵在善问”,是因材施教和问题教学法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学习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即所谓的“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要求“好、中、差”兼顧,设计出可供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即设计出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等多层次的问题。这样,可使全班学生人人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学案中基础性的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书上找到,达到人人参与,在教案中的有些难题让一些掌握快的学生回答,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参与。所以三案中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以引导学生逐渐走向深入。
  四、三案的问题设计要有巩固性和指导性
  在“三案”中的问题设计要巩固已学的知识,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要有指导性。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三案”问题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三案的问题设计要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并指导学生的学习。
  总之,老师优化“三案”中的问题设计,合理设置各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受益者。我相信,“三案六环节”教学今后一定会发挥更大的功效,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高效、更加完美!
其他文献
阐述钢坯氧化烧损的影响因素,着重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炉内气氛及钢坯成分四个方面分析萍钢一轧厂高线加热炉钢坯烧损率高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针对DANIELI高线吐丝机基础松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对吐丝机底座进行重新安装。
以不同质量分数的石灰石、白云石和萤石标准样品作为校正物质,采用熔融法制样成片,分别绘制CaO,MgO,SiO2,S工作曲线,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钢铁冶金熔剂中的CaO,MgO,SiO2,S
对LF炉热态渣料循环利用后脱硫效果展开试验,试验过程分循环渣中添加石灰和不添加石灰两部分进行。通过比较渣料循环后LF精炼出站钢水中硫的质量分数,取终渣样进行化学分析及计
采用特殊设计的烟道阀门,对焦炉烟道废气余热进行了回收并再利用,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改善了环境。
应用光学显微镜及力学性能测试设备,研究了不同正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80mm E36钢板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正火温度的升高,钢板强度降低,抗拉强度降幅大,冲击值大幅增加;相同
介绍了燃烧系统的组成、BCU的工作原理、烧嘴停止工作的原因及改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