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的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技巧展开说明,希望可以为物理教师提供有效参考.
一、养成学生绘图的好习惯
高中物理的内容很多且非常复杂.绘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从而快速找到物理问题的头绪以及核心点.通过对实际物理教学过程的分析,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形成绘图的好习惯,这就导致部分学生面对较难题目时难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着重培养学生绘图的习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做出以下几个尝试: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绘图演示,让学生掌握以绘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指导学生尝试绘图,培养学生绘图的好习惯.
例如,在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的教学中,教师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第一步,给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讲解了匀变速运动的相关公式;第二,引入具体的问题,给学生讲解具体绘图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入了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4m/s2的加速度行驶,问5s后,小汽车行驶的距离.这个问题的情景比较简单,教师将之作为问题导入是比较合适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了相应的v-t图,通过v-t图让学生理解绘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加大问题难度,让学生通过绘图解决问题.在学生对绘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引入了难度更大的问题:小汽车从4m/s的初速度开始以4m/s2的加速度行驶,问5s之后,小汽车行驶的距离.教师让学生通过作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作图的方法做出了指导,这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
二、养成学生思考的好习惯
高中物理更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一味地引用公式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是不利的.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学生思考的潜力,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潜力.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主导教学的节奏,这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实际上,教师可以转换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者转换成理论知识的探索者,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具有很多益处的;第二,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行为习惯难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班级物理问题讨论氛围的营造.
例如,在《机械运动及其守恒定律》的相关教学中,教师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第一步,设置具体且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两个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是互相转换的,而在平面上运动的小球速度却越来越慢,这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哪些场景体现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上面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讨论空间,教师接下来做的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相关讨论中.教师还要亲自和学生进行讨论,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三、培养学生多方面看待问题的习惯
物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很多支线,这些支线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候会通过某些联系结合在一起.物理体系中各支线的关系使物理的解题方法特别灵活.有时候,一种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困难的,而当学生转换了自己的思路,可能就会觉得豁然开朗.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培养学生多方面看待问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教完高中物理必修二后,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題目:一个小木块从高空以初始速度0m/s自由下落,忽略小木块下落时所受阻力.当小木块下落18m后,小木块的速度为多少?这个问题的精妙之处在于没有给出小木块的质量,因此很多同学就会习惯性地忽视机械守恒定律,通过木块位移和速度的关系来计算小木块的速度.实际上,在假设木块质量的情况下,该问题还可以通过机械守恒定律求解,这是因为木块质量最后可以被等式两边消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讲了前面一种解题方法,然后提示学生用其他方法解决该问题.在教师的提示下,很多学生都想到了后面一种方法,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重任之一.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养成学生绘图的好习惯
高中物理的内容很多且非常复杂.绘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从而快速找到物理问题的头绪以及核心点.通过对实际物理教学过程的分析,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形成绘图的好习惯,这就导致部分学生面对较难题目时难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着重培养学生绘图的习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做出以下几个尝试: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绘图演示,让学生掌握以绘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指导学生尝试绘图,培养学生绘图的好习惯.
例如,在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的教学中,教师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第一步,给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讲解了匀变速运动的相关公式;第二,引入具体的问题,给学生讲解具体绘图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入了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4m/s2的加速度行驶,问5s后,小汽车行驶的距离.这个问题的情景比较简单,教师将之作为问题导入是比较合适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了相应的v-t图,通过v-t图让学生理解绘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加大问题难度,让学生通过绘图解决问题.在学生对绘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引入了难度更大的问题:小汽车从4m/s的初速度开始以4m/s2的加速度行驶,问5s之后,小汽车行驶的距离.教师让学生通过作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作图的方法做出了指导,这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
二、养成学生思考的好习惯
高中物理更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一味地引用公式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是不利的.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学生思考的潜力,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潜力.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主导教学的节奏,这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实际上,教师可以转换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者转换成理论知识的探索者,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具有很多益处的;第二,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行为习惯难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班级物理问题讨论氛围的营造.
例如,在《机械运动及其守恒定律》的相关教学中,教师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第一步,设置具体且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两个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是互相转换的,而在平面上运动的小球速度却越来越慢,这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哪些场景体现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上面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讨论空间,教师接下来做的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相关讨论中.教师还要亲自和学生进行讨论,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三、培养学生多方面看待问题的习惯
物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很多支线,这些支线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候会通过某些联系结合在一起.物理体系中各支线的关系使物理的解题方法特别灵活.有时候,一种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困难的,而当学生转换了自己的思路,可能就会觉得豁然开朗.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培养学生多方面看待问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教完高中物理必修二后,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題目:一个小木块从高空以初始速度0m/s自由下落,忽略小木块下落时所受阻力.当小木块下落18m后,小木块的速度为多少?这个问题的精妙之处在于没有给出小木块的质量,因此很多同学就会习惯性地忽视机械守恒定律,通过木块位移和速度的关系来计算小木块的速度.实际上,在假设木块质量的情况下,该问题还可以通过机械守恒定律求解,这是因为木块质量最后可以被等式两边消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讲了前面一种解题方法,然后提示学生用其他方法解决该问题.在教师的提示下,很多学生都想到了后面一种方法,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重任之一.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