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许久都没有吃过葱花面了,但是,只要想起来,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我的鼻尖,伴随着的,还有一丝丝惆怅,一丝丝忧伤。
想起葱花面,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
就像西北长大的许多人一样,我也爱吃面,但在困苦的岁月里,一碗面,不是想吃就有的。有粗粮吃,能把肚子吃饱,已经是难得的福分。假如哪天吃面,一家人的重视,如同一个仪式。
在农村,有的人家,不愿被小看,偶尔吃一回面,要站在自家门前的粪堆上,把面挑得高高的,让别人看:“我吃面呢!”吃面本是家常,却成了稀奇,以至于有人病倒了,不愿吃药,只是说,有这钱,美美吃一顿面,就好了。
在我们家,葱花面,就是病人吃的,老人吃的。有个头疼脑热,不算病,不影响说话和走路。睡在炕上起不来,吃别的,吃不下去,就能吃上葱花面了。家里人口多,煮饭的锅是大铁锅,水烧开了,下面,下一个人吃的面。最好是挂面,是那种细细的挂面。葱花是清油炝的,先切出一撮碎碎的葱花,准备下,然后炝油,不在大铁锅里炝,那样费油,是在舀汤的铁勺里炝。拳头大的铁勺头,倒进去一点油,手端着,从灶火眼里试探进去,悬在火头上,油煎了,倒退出来,迅速把葱花丢进铁勺,哗啦一阵响,还出现一些涌动的泡沫,跟着,葱花就熟了。面捞出来,添进专门烧好的酸汤,添进葱花,这时候,看到的是弯曲在一起的面,是清亮的汤,汤上面,油花点点,还漂着葱花,这时候,葱花面就做好了。真香啊,就是在大门外,就是过路的人,也能闻到葱花面的香,家乡人形容这香,有一个特别的字——蹿。说葱花面香,就说,蹿香蹿香的。
印象里,我妈总是为吃的发愁。一家人要吃要喝,我妈从不抱怨辛苦,在伙房里劳作一天,我妈也高兴。只要吃饭时,不论干的稀的,一家人爱吃,我妈在围裙上擦着手,最后一个端碗,也是满意的。最怕的是没有粮食了,没有菜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我妈慌张着,给我爸说,也觉得自己有责任。记得我们家最难过的那一年,红薯干当饭,白菜帮子当饭,我妈的叹息声,那么轻,又那么无奈。
毕竟,饿肚子的日子,在我们家,不多。毕竟,我爸有木工的手艺,天天熬夜,做出的木活,能换来钱,换来玉米和麦子。比起其他人家,虽然谈不上宽裕,但总归没有出现过一锅清汤的情景。回想起来,我的饥饿感,更多的,是对于好吃的那种奢望,比如吃一碗葱花面。
我自然也吃过我妈做的葱花面。躺在炕上,懒懒的,一碗面端来了,只是我一个人的,感到了被重视,被关心。似乎这也是一种特殊。如今的独生子女,似乎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像我有兄弟姊妹五个,在母亲眼里,都是她的心头肉,但谁病了,得到照顾,似乎也获得了额外的母爱,那种幸福的体验,大大抵消了得病带来的痛苦。吸溜吸溜吃着面,面条滑溜溜的,吃进嘴里,自己就顺着喉咙滑下去了。汤热热的,里头的葱花,有那么一片两片,还带着焦黑,这更让香气变得浓烈。喝一小口,再喝一小口,一定要让舌头感受到烫,感受到烫的刺激,似乎只有这样,葱花面的香,才体会深刻,才能传递给身体的各个感官。这时,我妈在一旁会叮咛,慢慢吃,没人跟你争,吃了,发些汗,身子就轻省了。
过去的人,都是在嘴上挖抓。吃的诱惑,总是最大的。有时,即使没有病,我也盼着得一场病,好吃上我妈做的葱花面。可是,越想得病,病越是不来,让我很失望。那时,我多傻啊,就为了一碗葱花面,竟然这样动心思。
现在,我想吃面就吃面,各种各样的做法,甚至过去没有吃过的,也会尝试。有时在外头吃饭,摆一桌子好吃的,我也愿意吃面,先要一碗面吃,吃饱了,吃不动别的了,也不觉得遗憾。可是,这些年,我没有吃过葱花面,一次也没有。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我不再想吃了。吃的东西,也会吃伤人。有的人不吃肉,就是小时候难得吃一次,有机会放开吃了,拼命吃,结果以后见了肉,心理上排斥,再也不吃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种吃的,记忆太深,却又容易引起难受,也不愿意再吃。我不吃葱花面,就属于后者。
都快七年了,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
(选自2010年2月1日《西安日报》)
【悟读】
《葱花面》是一篇饱蘸母亲芳馨的散文,作者的情意深处只要想起来葱花面,葱花面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他的鼻尖,这是因为葱花面的香味是他童年最幸福、美好的记忆,蕴藏着作者最艰辛最辛酸的往事。
作者的记忆是真纯的。因为葱花面让“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说“明亮”是因有母爱相伴,说“黯淡”是因生活困苦,难得吃到葱花面。所以家乡的人都很重视吃面,“如同一个仪式”,甚至有些人家偶尔吃一回面,还要炫耀一番。
作者的记忆有时感性的。他详细而具体地描述了葱花面的制作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葱花面的非同寻常的感情。
作者的记忆更是苦涩的。所以,现在虽然还愿意吃面,但不敢吃葱花面,那是因为害怕想到辛酸的往事,也因害怕想到母亲的离世。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这些年作者一次也没有吃过。读来令人心酸。
读完《葱花面》,如饮醇酒,久而弥笃。
【沉思】
1. 按道理说。葱花面是作者童年幸福的元素,为什么文章第一段里,作者说想起葱花面就有“一丝丝惆怅,一丝丝忧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葱花面”是这篇散文的线索,文章多处对葱花面的香味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葱花面的香气馥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散文的题目是“葱花面”,可是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了家乡,写到了母亲,写到了自己的童年,你认为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因为葱花面和作者的苦难的童年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还因为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所以,作者想起“葱花面”就有“一丝丝惆怅,一丝丝忧伤”。
2.文章开篇部分写回忆中的葱花面的“浓郁的香味”,引出下文。第五段写“在大门外,就是过路的人,也能闻到葱花面的香”,这是侧面描写或者说侧面烘托。第六段写“里头的葱花,有那么一片两片,还带着焦黑,这更让香气变得浓烈”,“葱花面的香,才能传递给身体的各个感官”,这是正面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葱花面的香气扑鼻而来。
3.这一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或为写母亲。①作者吃的香味浓郁的葱花面就是母亲做的,葱花面和母亲密不可分;②葱花面里融着母亲浓浓的爱,吃上葱花面,在童年困苦的岁月里是“幸福的体验”;③文中对母亲的细节描写,如“我妈会在一旁叮咛”,尤其突出母亲的形象,以至于作者想得病,好吃上母亲做的葱花面;④文章结尾说“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表明作者回忆葱花面更主要的是在怀念母亲。
或为写童年。①葱花面正好代表着作者的“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②全文主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写到童年生活的困苦,难得吃到葱花面,因而“黯淡”;③追求并吃上葱花面,是童年的“幸福的体验”,因而“明亮”。
或为写家乡。①家乡的人爱吃面;②一家人都重视吃面,“如同一个仪式”;③有些人家偶尔吃一回面,还要炫耀一番。
责任编辑 刘静
想起葱花面,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
就像西北长大的许多人一样,我也爱吃面,但在困苦的岁月里,一碗面,不是想吃就有的。有粗粮吃,能把肚子吃饱,已经是难得的福分。假如哪天吃面,一家人的重视,如同一个仪式。
在农村,有的人家,不愿被小看,偶尔吃一回面,要站在自家门前的粪堆上,把面挑得高高的,让别人看:“我吃面呢!”吃面本是家常,却成了稀奇,以至于有人病倒了,不愿吃药,只是说,有这钱,美美吃一顿面,就好了。
在我们家,葱花面,就是病人吃的,老人吃的。有个头疼脑热,不算病,不影响说话和走路。睡在炕上起不来,吃别的,吃不下去,就能吃上葱花面了。家里人口多,煮饭的锅是大铁锅,水烧开了,下面,下一个人吃的面。最好是挂面,是那种细细的挂面。葱花是清油炝的,先切出一撮碎碎的葱花,准备下,然后炝油,不在大铁锅里炝,那样费油,是在舀汤的铁勺里炝。拳头大的铁勺头,倒进去一点油,手端着,从灶火眼里试探进去,悬在火头上,油煎了,倒退出来,迅速把葱花丢进铁勺,哗啦一阵响,还出现一些涌动的泡沫,跟着,葱花就熟了。面捞出来,添进专门烧好的酸汤,添进葱花,这时候,看到的是弯曲在一起的面,是清亮的汤,汤上面,油花点点,还漂着葱花,这时候,葱花面就做好了。真香啊,就是在大门外,就是过路的人,也能闻到葱花面的香,家乡人形容这香,有一个特别的字——蹿。说葱花面香,就说,蹿香蹿香的。
印象里,我妈总是为吃的发愁。一家人要吃要喝,我妈从不抱怨辛苦,在伙房里劳作一天,我妈也高兴。只要吃饭时,不论干的稀的,一家人爱吃,我妈在围裙上擦着手,最后一个端碗,也是满意的。最怕的是没有粮食了,没有菜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我妈慌张着,给我爸说,也觉得自己有责任。记得我们家最难过的那一年,红薯干当饭,白菜帮子当饭,我妈的叹息声,那么轻,又那么无奈。
毕竟,饿肚子的日子,在我们家,不多。毕竟,我爸有木工的手艺,天天熬夜,做出的木活,能换来钱,换来玉米和麦子。比起其他人家,虽然谈不上宽裕,但总归没有出现过一锅清汤的情景。回想起来,我的饥饿感,更多的,是对于好吃的那种奢望,比如吃一碗葱花面。
我自然也吃过我妈做的葱花面。躺在炕上,懒懒的,一碗面端来了,只是我一个人的,感到了被重视,被关心。似乎这也是一种特殊。如今的独生子女,似乎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像我有兄弟姊妹五个,在母亲眼里,都是她的心头肉,但谁病了,得到照顾,似乎也获得了额外的母爱,那种幸福的体验,大大抵消了得病带来的痛苦。吸溜吸溜吃着面,面条滑溜溜的,吃进嘴里,自己就顺着喉咙滑下去了。汤热热的,里头的葱花,有那么一片两片,还带着焦黑,这更让香气变得浓烈。喝一小口,再喝一小口,一定要让舌头感受到烫,感受到烫的刺激,似乎只有这样,葱花面的香,才体会深刻,才能传递给身体的各个感官。这时,我妈在一旁会叮咛,慢慢吃,没人跟你争,吃了,发些汗,身子就轻省了。
过去的人,都是在嘴上挖抓。吃的诱惑,总是最大的。有时,即使没有病,我也盼着得一场病,好吃上我妈做的葱花面。可是,越想得病,病越是不来,让我很失望。那时,我多傻啊,就为了一碗葱花面,竟然这样动心思。
现在,我想吃面就吃面,各种各样的做法,甚至过去没有吃过的,也会尝试。有时在外头吃饭,摆一桌子好吃的,我也愿意吃面,先要一碗面吃,吃饱了,吃不动别的了,也不觉得遗憾。可是,这些年,我没有吃过葱花面,一次也没有。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我不再想吃了。吃的东西,也会吃伤人。有的人不吃肉,就是小时候难得吃一次,有机会放开吃了,拼命吃,结果以后见了肉,心理上排斥,再也不吃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种吃的,记忆太深,却又容易引起难受,也不愿意再吃。我不吃葱花面,就属于后者。
都快七年了,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
(选自2010年2月1日《西安日报》)
【悟读】
《葱花面》是一篇饱蘸母亲芳馨的散文,作者的情意深处只要想起来葱花面,葱花面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他的鼻尖,这是因为葱花面的香味是他童年最幸福、美好的记忆,蕴藏着作者最艰辛最辛酸的往事。
作者的记忆是真纯的。因为葱花面让“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说“明亮”是因有母爱相伴,说“黯淡”是因生活困苦,难得吃到葱花面。所以家乡的人都很重视吃面,“如同一个仪式”,甚至有些人家偶尔吃一回面,还要炫耀一番。
作者的记忆有时感性的。他详细而具体地描述了葱花面的制作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葱花面的非同寻常的感情。
作者的记忆更是苦涩的。所以,现在虽然还愿意吃面,但不敢吃葱花面,那是因为害怕想到辛酸的往事,也因害怕想到母亲的离世。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这些年作者一次也没有吃过。读来令人心酸。
读完《葱花面》,如饮醇酒,久而弥笃。
【沉思】
1. 按道理说。葱花面是作者童年幸福的元素,为什么文章第一段里,作者说想起葱花面就有“一丝丝惆怅,一丝丝忧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葱花面”是这篇散文的线索,文章多处对葱花面的香味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葱花面的香气馥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散文的题目是“葱花面”,可是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了家乡,写到了母亲,写到了自己的童年,你认为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因为葱花面和作者的苦难的童年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还因为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所以,作者想起“葱花面”就有“一丝丝惆怅,一丝丝忧伤”。
2.文章开篇部分写回忆中的葱花面的“浓郁的香味”,引出下文。第五段写“在大门外,就是过路的人,也能闻到葱花面的香”,这是侧面描写或者说侧面烘托。第六段写“里头的葱花,有那么一片两片,还带着焦黑,这更让香气变得浓烈”,“葱花面的香,才能传递给身体的各个感官”,这是正面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葱花面的香气扑鼻而来。
3.这一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或为写母亲。①作者吃的香味浓郁的葱花面就是母亲做的,葱花面和母亲密不可分;②葱花面里融着母亲浓浓的爱,吃上葱花面,在童年困苦的岁月里是“幸福的体验”;③文中对母亲的细节描写,如“我妈会在一旁叮咛”,尤其突出母亲的形象,以至于作者想得病,好吃上母亲做的葱花面;④文章结尾说“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表明作者回忆葱花面更主要的是在怀念母亲。
或为写童年。①葱花面正好代表着作者的“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②全文主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写到童年生活的困苦,难得吃到葱花面,因而“黯淡”;③追求并吃上葱花面,是童年的“幸福的体验”,因而“明亮”。
或为写家乡。①家乡的人爱吃面;②一家人都重视吃面,“如同一个仪式”;③有些人家偶尔吃一回面,还要炫耀一番。
责任编辑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