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是女生的专属色吗?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pa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谈论男女性格时,有个最普遍的概括,就是男生刚强,女生柔弱。莎士比亚直言不讳:“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Frailty,the name is woman!)究竟是因为男性天生勇敢,女性天生温柔,还是因为我们先相信了这一点,于是才鼓励男生勇敢,要求女生温柔?换句话说,当父母斥责孩子“没个男孩/女孩样”时,到底是因为男孩/女孩就必须得是那个样子,还是因为他们一直这么说,所以男孩/女孩最后就变成那个样子呢?
  要说清这里面的先后关系,先来看一个有关粉红色的研究。
  在美国的医院,人们给男婴准备的衣服是浅蓝色,而女婴的衣服则是粉红色。一项有48个1岁内的婴儿参与的实验发现,有75%的女婴穿着为粉红色,79%的男婴穿着为蓝色。可见,这种颜色划分,从一出生就被决定,且一直延续到成年。
  但是,为什么我们都会认为粉红色就是属于女生的颜色?
  关于这个说法,最早的一项研究是在1893年。在该研究中,孩童及成人被要求观看不同颜色,并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当时人们就发现,年轻女性比较偏好红色系。因此,后来很多玩具制造商振振有词地宣称,有关性别的刻板印象并不是他们造成的。之所以女生的玩具大都是粉红色,男生的玩具大都是浅蓝色,只是顺应了男女两性的天然喜好而已。但是也有人指出当年的研究不够严谨,因为它只是揭示了一个既成事实,却没有进一步解释不同性别对于颜色的偏好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后天存在这个区别是不假,但是这个区别本身,到底是后天形成的,还是先天就有的,实验并没有给出答案。
  于是,在2007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神经科学家赫尔伯特(Anya Hurlburt)进行了另一项实验,推测女性之所以更偏好红色系,也许跟她们在原始时代负责采集的习性有关。当女性在丛林中采集浆果时,视觉上对于红色的敏感,有助其在一堆尚未成熟的绿色果实中发现已经发红的成熟水果。这项“女孩偏好粉红的科学证据”当年被媒体大肆报道。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女孩子真的天生就与粉色挂钩吗?毕竟,先有结论然后再去寻找证据,是怎样都能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的。如果说,女性在采集时喜欢红色的浆果,所以天然就比较喜欢红色系,那么男性在打猎的时候喜欢看到猎物见血,不也可以解释成男人才比较喜欢红色?
  这还真不是抬杠。要知道,粉色真的曾和男子汉气概联系在一起,它被认为是冲淡的红色,是同力量关联的颜色。直到1914年,美国报纸《星期日前哨》(The Sunday Sentinel)还在建议妈妈们“给男孩用粉红色,给女孩用蓝色,以遵从习俗”。直到二战后,美国等国家才开始转而给女孩用粉色,给男孩用蓝色。而在1918年,商业杂志《恩肖的幼儿部》(Earnshaw’s Infants’ Department)更是详细论证:“粉色更适合男孩,因为粉色是一个强烈而果敢的颜色;相比而言,蓝色比较沉稳优雅,更适合女孩。”而且,粉色是从红色中延伸出来的颜色,传统上很多国家的军服都是红色的(由于伪装的需要改成绿色是19世纪末的事),在感官上一下子就能让人联想到男孩。而蓝色宁静沉稳,像天空和海洋,圣母玛利亚的袍子也是蓝颜色的,所以那时的人认为,蓝色才更适合女孩。
  为了研究两性对于颜色的真实偏好,英国的心理学教授梅利莎·海因斯(Melissa Hines)就特别对120名1~2岁的婴儿进行了颜色测试。结果惊讶地发现,这些被试婴儿对于颜色的偏好,并没有什么不同,无论是男婴还是女婴都偏好粉红色,原因很简单——与他们母亲的皮肤最接近的颜色。而无论男女,只要是成人,基本上都会对干净的浅蓝色系产生好感,因为那会唤起他们脑中对于“清澈的水”“万里无云的晴空”之类事物的美好想象。反之,不管是什么性别,成人通常都会讨厌黄褐色,因为那会勾起他们对于粪便及呕吐物这类不愉快事物的回忆。
  所以说,我们对于颜色的偏好,在先天上是不分性别的。那么,区别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
  海因斯发现,在对玩具种类的偏好上,男生和女生从小就呈现出了差异。12个月大的男孩,偏好汽车或球,女孩子则偏好洋娃娃之类的玩具。更有趣的是,动物实验也显示出同样的规律,比如印度恒河一带的公猕猴喜欢玩球和玩具车,母猴则会被洋娃娃吸引。
  而進一步说,我们对于颜色的偏好,往往并不是因为这个颜色本身,而是因为与这个颜色联系在一起的事物,也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比如说,如果你先给一个人看了樱桃或苹果,那么在测试中,他对红色的喜好就会增加;但是如果你先给他看了内脏或鲜血,那么在测试中,他对红色就明显会产生厌恶。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国旗的主色调,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于颜色的喜好。比如国旗是红色的国家,民众对红色的偏好就会比其他国家高出许多。由此可见,我们对颜色的好恶,是由这个颜色让我们想起的事物决定的。同样的道理,女孩之所以会喜欢粉红色,很可能是因为她们所喜欢的那些东西,比如洋娃娃,正好被制造成了粉红色。这不是先天的影响,而是玩具厂商的后天选择,正是这种约定俗成的默契,造成了一代又一代女孩不断“粉红化”的现象。
  当然,你还可以说,虽然两性对于色彩的喜好区别很可能是由社会所塑造的,但是刚刚也说了,至少对于玩具的喜好,比如男生喜欢小汽车,女生喜欢洋娃娃,这总是天生的,而这不正好说明,温柔文静才是女生的本性吗?
  答案仍然是“不一定”。BBC曾发布过一个有趣的视频,里面有两个三个月大的婴儿,男孩叫爱德华,女孩叫玛妮。研究人员将志愿者和婴儿放置在一个摆放着无数玩具的空间中,让志愿者和婴儿互动三分钟,观察他们的行为。结果发现,当志愿者根据名字判断出是女婴时,他们会更多地选择乖巧类型的玩具,比如洋娃娃、粉色布偶,并且更多地与她进行言语交流。而如果得知是男婴,志愿者会选择强调力量和速度的玩具,如机器人、木马等,并且与婴儿的语言交流也会减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直到实验结束,研究人员才告诉志愿者,他们故意改变了孩子的衣着和名字,使其错误判断了孩子的性别。志愿者眼里的女孩,其实是男孩爱德华;以为是男孩的那个,其实才是女孩玛妮。
  总之,正如法国哲学家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所言,女性不是“生为”女性,而是“变成”了女性。从社会意义上来说,这句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对于男女之间的天性差异,不要想当然,要注意避免刻板印象的陷阱。只有这样,男生才能真正理解女生,女生也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卡卡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其他文献
1939年秋,我升入联大外文系二年级,选修了吴宓教授的欧洲文学史,陈福田教授的大二英文,莫泮芹教授的英国散文,谢文通教授的英国诗,刘泽荣教授的俄文,贺麟教授的哲学概论。  关于吴宓,温源宁在《一知半解》中有非常生动的剪影:“吴宓先生真是举世无双,只要见他一面,就再也忘不了。”“吴先生的面貌呢,却是千金难买,特殊又特殊,跟一张漫画丝毫不差。他的头又瘦削,又苍白,形如炸弹,而且似乎就要爆炸。胡须时有迸
据说年轻时初习小说写作的莫泊桑时常向他的导师福楼拜请益,当时,福楼拜给他这位极具才华的后进出了一道家庭作业:请他用文字描绘一百张人脸。  如果所传不虚,身为19世纪法国写实主义小说的泰斗,福楼拜开出的第一门功课可说并不过分;但是,用文字描绘一百张面孔,即使是天纵英才如莫泊桑者,也不能不叫人为他捏一把冷汗啊。  人脸确实不易描写。因为除了本来就很难用文字呈现的颜色、线条等等之外,更难捕捉的是脸孔显露
在美国,说到垃圾处理,就不能不提一个人——韦恩·胡森格。作为一名商人,胡森格从垃圾处理上收获的第一桶金就达10亿美元。他先后创办了3家世界500强企业,还是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唯一成功上市6家企业的经理人。    垃圾处理方面的“巨无霸”  1939年12月29日,胡森格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的一个名叫常绿公园的小镇。他的父母都是美籍荷兰人,家里还有一个比他小5岁的妹妹。  15岁那年,胡森
大概2013年,我在一家宇宙牌微生物歼灭器工厂工作。在工厂我认识了我真实生活中唯一的朋友,阿酱酱。我是一个每天去了不知道干吗的设计师,她是拿水彩笔给假质量合格证书画红戳的。我们结成友谊是因为听说了空地里住着一只狗子。  我喜欢小动物,听到哪里有小狗小猫眼里就发光。我想去看狗,但是自己一个人不敢去,就招呼阿酱酱跟我一起,因为别的同事都觉得狗有什么好看的,就她挺兴奋的,一看也不是正经来上班的。  时值
“50万美元(1美元约合6.34元人民币)就能移民美国,换绿卡!”自从听了一家移民中介的“推荐”后,北京的私企老板老张就动心了。“50万美元,也就300多万元人民币,不过北京一套房子的钱,换张绿卡,值!”  如今,跟老张有同样想法的人已不是少数。以往,美国对普通的中国富人来说遥不可及,而近几年,随着美国放宽投资移民政策,奔向美国的中国富人正在不断增加。美国移民服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
【摘要】“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亮点栏目,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任,而“晓黑板”作为一款应运而生的家校沟通软件,拥有多种人性化的功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晓黑板”的优势来助力教学活动,推进“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实施。笔者将根据实践经验,初步探讨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晓黑板;“和大人一起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小羊在草原吃青草  青蛙在荷叶上放声唱  夜晚的蝙蝠在半空飞  小熊在河里捕鱼吃  (指導老师 孙 丽)
接到妹妹的电话,说表姐来了,我恨不得立即赶到家里,和表姐拥抱一下。  对表姐,我一直有种复杂的感情。表姐名叫婉霞,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烙下了她的深刻印记。爱跳舞的表姐、爱漂亮衣服的表姐、爱种植各种花草的表姐、美丽得无法超越的表姐,她总是能夠让我想起秋日青蓝明净的天空下缓缓飞翔的鸟儿,悠然地飞着。许多时候,我都是用一种仰望的姿态去看她。  小学五年级时,到姨母家做客,那天下着蒙蒙细雨,16岁的表姐拖着
《牡丹》一梦四百年,今日还魂别样鲜。  如今,但凡提起昆曲,世人无不知晓鼎鼎有名的《牡丹亭》,从宋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到汤显祖撰写传奇,从梅兰芳俞振飞的《游园惊梦》到白先勇的“青春版”,层出不穷的话题都围绕着这部名著,而昆曲悠扬的笛声传来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又岂止只感动了大观园里的林黛玉而已?在今天,要是不知道昆山腔的水磨婉转,说不出几句《牡丹亭》的来龙去脉,还真不配称自己是
从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30年间,全国有1.28亿人报名参加高考,5386万人被录取。  1979年考上北大,是我一生最大的“優胜记略”。这一“优胜记略”,比起我考上之前那副没有出息的样,就更显得特别“优胜”了。  我从小不是个好孩子,从来不好好读书,父母说我干什么都是“三分钟热气”,觉得上面的哥哥和下面的弟弟长大都没有问题,要操心的就是我一个人。记得初中毕业时考物理,当时学校还是“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