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话语到文化启蒙:论1980年代美学“译介热”的知识谱系

来源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80年代“美学热”语境中,西学的“现代派”资源契合了思想解放的宏大语境。主体价值的确立、审美感性的彰显、个体的历史反思等等,这些不仅成为西方现代派美学的表征形式,更是成为中国新时期的理论诉求。“萨特热”“尼采热”以及“弗洛伊德热”就构成整个80年代美学维度“译介热”的知识框架。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浪潮作为译介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强大的哲学理念和现代派文学的推动,成为人学思潮中的“亮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通过对主体深层心灵活动的体察、泛性主义的生命欲求和精神世界的症候性分析,呈现出了主
其他文献
惠休以诗名世,文辞斐然,与鲍照一起引领了大明、泰始文学的俗化风尚,于后世文学、文士影响深远。经考,其于大明二年(458),因“自非戒行清苦”而被孝武帝“敕令”还俗;平生所
一、引言 语言与社会文化存在着共变关系。语言的变化发展不是孤立的、自发的,而是受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的结果,反过来又对社会文化的变迁产生反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前语言交际中有两种新的进行式表达形式:“x+ing”和“x+中”。前者来自汉英语言接触,后者是汉语内部虚化的结果,这两种用法在汉语中有逐渐扩散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