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特殊的心智过程,一种独特的体验。新课标背景下,体验式阅读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即让学生进入文本的内部,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感受作者的情绪,欣赏作品的画面,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要有愉悦的阅读体验,就必须在“读”上下工夫。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学生得分率普遍不高,有较重的畏难情绪。我们在监考中发现学生答题时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粗略地扫描文章,然后就利用支离破碎的印象和残留的记忆碎片匆忙答题;有的学生略过整体扫描,直接人题,然后对照题目要求进行断章取义。很少有学生能够将文章仔细地读两至三遍的。学生作答题目是省不下时间的,唯一可行的操作只有在“读”文本上。这也就是学生答题提速的秘诀所在。殊不知在你节省“读”的时间的同时也“省”了你的高考分数。因此高考中现代文阅读要增分提效,在“读”上大有可为。那么面对文本怎样高效地“读”呢?
一、粗读——观其大略,用足“勾画圈点”。俗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面对一篇陌生的文本,首先要快速地整体阅读,弄清其内容大意。如果只是略读而不做任何勾画,那么很可能是读后大脑一片空白,这等于白读。那么,“勾画圈点”些什么内容?
1 标出议论、抒情和观点态度等句子,把握好作品的“情脉”。议论、抒情和观点态度等方面的句子,很容易感知,无需考虑其是否有用,只管大笔勾画。例如散文《马缨花》(2008年全国卷Ⅱ)中这样一些语句:“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然而使我深深怀念的却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等,勾画出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了本文的“文脉”,事实证明文后阅读题中的很多答案要点都出自于此。
2 留意“首”“尾”句,抓住关键句,把好作品的“句脉”。关键句位置较特殊,通常在文段的首尾部分;文段中的“中心句”、“转承句”、“点睛句”、“修辞句”等都属于关键句的范畴。例如散文《我爱水》(2008年四川卷)中开篇就是一句“我爱水”,紧扣文题,点出情感,接着“我最喜爱的那片水……”(第二小节),写出“爱”之由。
3 聚焦关键词,定睛围观,把好作品的“词脉”。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包括总结性词语、指示性词语和关联词(尤其表示转折和递进关系的成对的关联词)等。例如季羡林的散文《听雨》(2011年南通模拟卷)中,“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润物细无声’,……。但是,我现在……”、“然而,事实却正相反。”等。瞅准关键词,切准“词脉”,理清“情脉”水到渠成。
二、略读——审题“滴水不漏”。做好“定点扫描”。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在心里一个一个字地默读题目,随时动笔作标记。审题重点关注几个信息:看问题,审清是一个还是多个问题;看要求,明确问题后,高考题目往往对考生还有其他要求;看分值,分值常暗含答题得分点的数量。只有审清了题目要求,才能准确“定点扫描”,确定题干答案大致方位与范围,然后再实施精确“打击”。
三、精读——剔肉存骨,精心整合要点。每篇文章都有专属自己的骨架,剔肉存骨,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此外对那些通过精确“定位”而筛选出的包含答案要点的关键句,只有“剔肉存骨”,才能提高整合答案的正确性。例如舒婷的散文《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2012年南京、盐城三模卷)中“第13题请赏析文章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及效果。”文中画线句子就是该段的关键句,共三句。前两句剔“肉”之后紧扣“神秘的拉我”、“做出早晨的样子”,再联系前文班级其他女孩子的早读表现,自然就可以领会出女孩的活泼可爱;第三句去除修饰成分的“肉”,概括出自然环境之清新美好也就轻而易举了。
“紙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面对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决不能省下“读”的时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郁达夫语),高考阅读要“躬行”,方能“读”得高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学生得分率普遍不高,有较重的畏难情绪。我们在监考中发现学生答题时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粗略地扫描文章,然后就利用支离破碎的印象和残留的记忆碎片匆忙答题;有的学生略过整体扫描,直接人题,然后对照题目要求进行断章取义。很少有学生能够将文章仔细地读两至三遍的。学生作答题目是省不下时间的,唯一可行的操作只有在“读”文本上。这也就是学生答题提速的秘诀所在。殊不知在你节省“读”的时间的同时也“省”了你的高考分数。因此高考中现代文阅读要增分提效,在“读”上大有可为。那么面对文本怎样高效地“读”呢?
一、粗读——观其大略,用足“勾画圈点”。俗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面对一篇陌生的文本,首先要快速地整体阅读,弄清其内容大意。如果只是略读而不做任何勾画,那么很可能是读后大脑一片空白,这等于白读。那么,“勾画圈点”些什么内容?
1 标出议论、抒情和观点态度等句子,把握好作品的“情脉”。议论、抒情和观点态度等方面的句子,很容易感知,无需考虑其是否有用,只管大笔勾画。例如散文《马缨花》(2008年全国卷Ⅱ)中这样一些语句:“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然而使我深深怀念的却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等,勾画出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了本文的“文脉”,事实证明文后阅读题中的很多答案要点都出自于此。
2 留意“首”“尾”句,抓住关键句,把好作品的“句脉”。关键句位置较特殊,通常在文段的首尾部分;文段中的“中心句”、“转承句”、“点睛句”、“修辞句”等都属于关键句的范畴。例如散文《我爱水》(2008年四川卷)中开篇就是一句“我爱水”,紧扣文题,点出情感,接着“我最喜爱的那片水……”(第二小节),写出“爱”之由。
3 聚焦关键词,定睛围观,把好作品的“词脉”。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包括总结性词语、指示性词语和关联词(尤其表示转折和递进关系的成对的关联词)等。例如季羡林的散文《听雨》(2011年南通模拟卷)中,“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润物细无声’,……。但是,我现在……”、“然而,事实却正相反。”等。瞅准关键词,切准“词脉”,理清“情脉”水到渠成。
二、略读——审题“滴水不漏”。做好“定点扫描”。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在心里一个一个字地默读题目,随时动笔作标记。审题重点关注几个信息:看问题,审清是一个还是多个问题;看要求,明确问题后,高考题目往往对考生还有其他要求;看分值,分值常暗含答题得分点的数量。只有审清了题目要求,才能准确“定点扫描”,确定题干答案大致方位与范围,然后再实施精确“打击”。
三、精读——剔肉存骨,精心整合要点。每篇文章都有专属自己的骨架,剔肉存骨,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此外对那些通过精确“定位”而筛选出的包含答案要点的关键句,只有“剔肉存骨”,才能提高整合答案的正确性。例如舒婷的散文《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2012年南京、盐城三模卷)中“第13题请赏析文章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及效果。”文中画线句子就是该段的关键句,共三句。前两句剔“肉”之后紧扣“神秘的拉我”、“做出早晨的样子”,再联系前文班级其他女孩子的早读表现,自然就可以领会出女孩的活泼可爱;第三句去除修饰成分的“肉”,概括出自然环境之清新美好也就轻而易举了。
“紙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面对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决不能省下“读”的时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郁达夫语),高考阅读要“躬行”,方能“读”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