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川剧作为四川曲艺的主要代表,是巴蜀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川剧艺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从文化生态的源头出发提高学生艺术审美,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操作性强、实施效果好的川剧艺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社团引领,课堂普及
自“川剧进校园”以来,学校组建了川剧身段社团、川剧变脸社团、川剧小打社团等,并在呈梯队式的发展中。社团学生在学习川剧的过程中提高了艺术素养,获得了愉悦的学习体验,我们惊喜地发现真正的艺术不会受时代的局限,只要方法得当,现在的学生仍然会爱上川剧。于是,我们萌发了一个想法:仅仅局限在社团,接触川剧的学生是有限的,我们要将川剧艺术融入平常的音乐课堂,让更多的学生走近川剧。
提升意识,师资准备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提高教师对川剧艺术的思想认识是有效实施川剧艺术融入课堂的保障。作为四川地区的音乐教师,能为川剧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这是时代的眷顾,也是身上的一份责任。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觉是推进此项教学工作的动力之源和恒心之源。川剧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艺术,因此音乐教师需要接受专业教师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多了解川剧历史和相关知识,观摩川剧表演,提升自身川剧表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川剧音乐课堂。
制定计划,有序推进
川剧内涵丰富,寻找川剧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切入口尤为重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循序渐进地推进。
一、四川童谣,回归方言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四川学生反而不会说四川话。他们在学校,在家庭中都以普通话为主。于是第一步从四川童谣入手,带领学生在四川童谣的学习中体会四川话的腔调,感受四川方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在童谣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如《王婆婆在卖茶》的童谣可以配上简单有趣的手指游戏。《推磨摇磨》的童谣则可充分利用声势律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不同段落。童谣《数蛤蟆》可以借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来表现。学生在朗诵童谣的过程中回归了方言,为后续的川剧学习铺垫了基础。
二、川剧戏歌,感受韵味
第二步选择旋律优美的戏歌作为教学材料。所选的歌曲需具备这些条件:1.内容上贴近小学生的学习生活;2.歌曲旋律富有川剧的艺术美和独特的代表性;3.所选歌曲要易于传唱。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精选学生熟悉的古诗词,为诗歌创作具有川剧元素的旋律。戏歌《赠花卿》(川剧·昆腔)、《朝发白帝城》(川剧·高腔)、《凉州词》(川剧·胡琴)等教学内容都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学生通过演唱和聆听不同风格的戏歌逐渐体会到川剧声腔的特点。在学校川剧社团的发展中也产生了大量原创的川剧校园剧戏歌,这些作品富有童趣,也是融入课堂的好素材。如《再喊狼來了》《小马过河》等。
在戏歌教学中,采用最原始的“口传心授”的方式效果最好,即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为帮助学生唱好唱准,可采用由慢到快或分解教学的方式。学生通过认真聆听,模仿教师的唱腔。在歌唱中体会戏曲韵味。
三、融合身段,唱做俱佳
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每种表演形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在学习戏歌的同时,教师还要配以相应的身段教学内容。身段即是具有舞蹈性的动作,戏曲的“四功”之一。戏曲身段变化多样。例如:川剧指法“天地日月,风雨雷电”让学生感受到川剧的妙处,仅仅手指动作能够表达出如此丰富的内涵,真是“世间百事指爪中,善于变化妙无穷”。学生在演唱戏歌的同时配以合适的身段表演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更增加了艺术美感。
四、经典剧目,开阔眼界
川剧历史悠久,保存了很多经典剧目,值得学生去欣赏了解。如川剧《人间好》选段《别洞观景》中,学生们了解了川剧表演“耍翎子”。《白蛇传》大闹金山寺一折的打击乐演奏让学生了解了“川剧锣鼓”的魅力。《做文章》幽默的剧情让学生感受到川剧五大声腔之一弹戏的表演特点。在欣赏中开阔了学生视野,在学生心中播种下川剧艺术的种子。
五、有效评价,促进发展
川剧艺术教育应该是美育的一部分,而非培养专业川剧演员。课堂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从情感态度、参与体验、知识能力、拓展延伸等几个维度进行评价。通过“情感态度”的评价了解学生对川剧的喜爱程度及兴趣;“参与体验”是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表现的评价;“知识技能”体现学生学习后的收获,根据川剧艺术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可细化为川剧知识、念白、唱腔、身段、节奏等具体项目;“拓展延伸”是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进一步学习川剧的评价,有效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全面了解,鼓励和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川剧,另一方面也可使教师获得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帮助更好地改进教学方式或内容。
文化名家冯其庸先生曾说:“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川剧艺术作为四川曲艺的主要代表,巴蜀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让更多的学生去学习了解。我们将把握住课堂这个阵地,不断研究,总结川剧艺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方法。
【本文系2020年立项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四川传统音乐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课题编号:CY2020ZM21)阶段性成果】
社团引领,课堂普及
自“川剧进校园”以来,学校组建了川剧身段社团、川剧变脸社团、川剧小打社团等,并在呈梯队式的发展中。社团学生在学习川剧的过程中提高了艺术素养,获得了愉悦的学习体验,我们惊喜地发现真正的艺术不会受时代的局限,只要方法得当,现在的学生仍然会爱上川剧。于是,我们萌发了一个想法:仅仅局限在社团,接触川剧的学生是有限的,我们要将川剧艺术融入平常的音乐课堂,让更多的学生走近川剧。
提升意识,师资准备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提高教师对川剧艺术的思想认识是有效实施川剧艺术融入课堂的保障。作为四川地区的音乐教师,能为川剧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这是时代的眷顾,也是身上的一份责任。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觉是推进此项教学工作的动力之源和恒心之源。川剧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艺术,因此音乐教师需要接受专业教师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多了解川剧历史和相关知识,观摩川剧表演,提升自身川剧表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川剧音乐课堂。
制定计划,有序推进
川剧内涵丰富,寻找川剧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切入口尤为重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循序渐进地推进。
一、四川童谣,回归方言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四川学生反而不会说四川话。他们在学校,在家庭中都以普通话为主。于是第一步从四川童谣入手,带领学生在四川童谣的学习中体会四川话的腔调,感受四川方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在童谣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如《王婆婆在卖茶》的童谣可以配上简单有趣的手指游戏。《推磨摇磨》的童谣则可充分利用声势律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不同段落。童谣《数蛤蟆》可以借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来表现。学生在朗诵童谣的过程中回归了方言,为后续的川剧学习铺垫了基础。
二、川剧戏歌,感受韵味
第二步选择旋律优美的戏歌作为教学材料。所选的歌曲需具备这些条件:1.内容上贴近小学生的学习生活;2.歌曲旋律富有川剧的艺术美和独特的代表性;3.所选歌曲要易于传唱。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精选学生熟悉的古诗词,为诗歌创作具有川剧元素的旋律。戏歌《赠花卿》(川剧·昆腔)、《朝发白帝城》(川剧·高腔)、《凉州词》(川剧·胡琴)等教学内容都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学生通过演唱和聆听不同风格的戏歌逐渐体会到川剧声腔的特点。在学校川剧社团的发展中也产生了大量原创的川剧校园剧戏歌,这些作品富有童趣,也是融入课堂的好素材。如《再喊狼來了》《小马过河》等。
在戏歌教学中,采用最原始的“口传心授”的方式效果最好,即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为帮助学生唱好唱准,可采用由慢到快或分解教学的方式。学生通过认真聆听,模仿教师的唱腔。在歌唱中体会戏曲韵味。
三、融合身段,唱做俱佳
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每种表演形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在学习戏歌的同时,教师还要配以相应的身段教学内容。身段即是具有舞蹈性的动作,戏曲的“四功”之一。戏曲身段变化多样。例如:川剧指法“天地日月,风雨雷电”让学生感受到川剧的妙处,仅仅手指动作能够表达出如此丰富的内涵,真是“世间百事指爪中,善于变化妙无穷”。学生在演唱戏歌的同时配以合适的身段表演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更增加了艺术美感。
四、经典剧目,开阔眼界
川剧历史悠久,保存了很多经典剧目,值得学生去欣赏了解。如川剧《人间好》选段《别洞观景》中,学生们了解了川剧表演“耍翎子”。《白蛇传》大闹金山寺一折的打击乐演奏让学生了解了“川剧锣鼓”的魅力。《做文章》幽默的剧情让学生感受到川剧五大声腔之一弹戏的表演特点。在欣赏中开阔了学生视野,在学生心中播种下川剧艺术的种子。
五、有效评价,促进发展
川剧艺术教育应该是美育的一部分,而非培养专业川剧演员。课堂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从情感态度、参与体验、知识能力、拓展延伸等几个维度进行评价。通过“情感态度”的评价了解学生对川剧的喜爱程度及兴趣;“参与体验”是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表现的评价;“知识技能”体现学生学习后的收获,根据川剧艺术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可细化为川剧知识、念白、唱腔、身段、节奏等具体项目;“拓展延伸”是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进一步学习川剧的评价,有效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全面了解,鼓励和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川剧,另一方面也可使教师获得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帮助更好地改进教学方式或内容。
文化名家冯其庸先生曾说:“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川剧艺术作为四川曲艺的主要代表,巴蜀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让更多的学生去学习了解。我们将把握住课堂这个阵地,不断研究,总结川剧艺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方法。
【本文系2020年立项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四川传统音乐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课题编号:CY2020ZM2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