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610195-01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谈论多年的重大话题。中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牢固树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感
增长方式粗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
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导致效率依然不高、效益相对低下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大,以及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性。
(一)粗放式增长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们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更不只是为了创造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长期的实际经济工作中,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加大投资是推动发展的最有效的措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落后、工业产品普遍短缺的时期,加快投资、增加生产能力是必要的,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投资需求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必须把握好投资的力度和适时调整投资结构。尤其在工业产品供需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还是一味地扩大生产能力,甚至采用过度投资去增加所谓新的需求,然后又以更大的投资去维系新的需求并以此实现对生产能力的消化,从而保持经济的继续快速增长,这种增长方式无疑是不可持续的。只是单纯地扩大产能,是没有出路的,也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二)过分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终究难以为继
可以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实现的。由于装备和工艺以及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说明了这种增长方式的不合理性。我国能源、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国际市场价格也越涨越高。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由能源和其他各种矿产资源的这种大量消耗继续迅猛增长,我国发展的路于是走不下去的。
(三)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主动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逐步承担了重要角色。但必须看到,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是“两头在外”,突出问题是:前头技术开发严重不足,关键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商手中,或者主要依靠引进;后头销售和服务网络也基本为外商所控制,利润的大头在别人手里,我们只是承担中间加工或者组装的任务,收取少量的加工费。中国成了“世界工厂”,而工业污染也留在了中国。
二、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观念上的束缚
一是对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可我们缺乏这种危机感和长远的战略性考虑。二是简单地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同起来。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内容,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扩张。而经济发展的涵盖面要大得多,还包括经济效益、人民生活实际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等丰富内涵。三是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应该说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二)经济管理体制上的障碍
从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往往是相关的。实践证明,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转向市场取向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经济管理体制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历史发展阶段的原因
我们还应看到;目前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比较粗放,也有其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性。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我国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落后:解决住房、交通等基本需求的任务仍很繁重;解决城乡庞大的劳动力就业更是一个长期的突出问题;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格局还将长期存在。因此,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发展速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思路
(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包括增长方式的粗放性问题,也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去解决。同时,要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制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同时,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否则,就是主体错位了。
(三)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一是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二是改组、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四)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扩大消费的基础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特别是广大农村,仍处在欠发达阶段,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力。只要制定相应政策,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我国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发生重大的改变是完全可能的。
(五)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要在全社会增强节约资源的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谈论多年的重大话题。中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牢固树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感
增长方式粗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
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导致效率依然不高、效益相对低下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大,以及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性。
(一)粗放式增长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们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更不只是为了创造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长期的实际经济工作中,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加大投资是推动发展的最有效的措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落后、工业产品普遍短缺的时期,加快投资、增加生产能力是必要的,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投资需求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必须把握好投资的力度和适时调整投资结构。尤其在工业产品供需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还是一味地扩大生产能力,甚至采用过度投资去增加所谓新的需求,然后又以更大的投资去维系新的需求并以此实现对生产能力的消化,从而保持经济的继续快速增长,这种增长方式无疑是不可持续的。只是单纯地扩大产能,是没有出路的,也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二)过分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终究难以为继
可以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实现的。由于装备和工艺以及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说明了这种增长方式的不合理性。我国能源、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国际市场价格也越涨越高。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由能源和其他各种矿产资源的这种大量消耗继续迅猛增长,我国发展的路于是走不下去的。
(三)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主动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逐步承担了重要角色。但必须看到,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是“两头在外”,突出问题是:前头技术开发严重不足,关键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商手中,或者主要依靠引进;后头销售和服务网络也基本为外商所控制,利润的大头在别人手里,我们只是承担中间加工或者组装的任务,收取少量的加工费。中国成了“世界工厂”,而工业污染也留在了中国。
二、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观念上的束缚
一是对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可我们缺乏这种危机感和长远的战略性考虑。二是简单地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同起来。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内容,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扩张。而经济发展的涵盖面要大得多,还包括经济效益、人民生活实际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等丰富内涵。三是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应该说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二)经济管理体制上的障碍
从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往往是相关的。实践证明,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转向市场取向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经济管理体制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历史发展阶段的原因
我们还应看到;目前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比较粗放,也有其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性。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我国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落后:解决住房、交通等基本需求的任务仍很繁重;解决城乡庞大的劳动力就业更是一个长期的突出问题;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格局还将长期存在。因此,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发展速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思路
(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包括增长方式的粗放性问题,也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去解决。同时,要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制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同时,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否则,就是主体错位了。
(三)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一是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二是改组、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四)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扩大消费的基础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特别是广大农村,仍处在欠发达阶段,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力。只要制定相应政策,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我国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发生重大的改变是完全可能的。
(五)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要在全社会增强节约资源的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