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冠疫情下,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整体表现为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展现出了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和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适、漠视等心理问题。对此,发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优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至关重要。
关键词:疫情下;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英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9-0092-03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初在武汉爆发后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在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采取的封城、交通管制、公共场所停业、商场关闭、工厂停工、学校停学、限制人车出行等严格的应急性管控措施,对疫情的蔓延和遏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疫情对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也造成诸多不便和不利影响,对学生身心健康及生命价值观更是一次重大的考验。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疫情期间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身心健康、生命健康等状况,我们设计了“疫情下高校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问卷,目的是正确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问卷采取线上发布、线上回答的形式,参与者均为长江师范学院在校学生,参与人数近600人。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运用了大数据自动生成和人工采集相结合的方式。
二、新冠疫情下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现状的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整体上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值得尊重和重视,表达出应该珍惜生命、认真思考和对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愿望和取向。
(一)积极方面
第一,大多数高校学生具有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和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行为。在“疫情期间,你有做过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回答中,有70%以上的大学生主动在家给家人做思想工作,安撫家庭成员的情绪;有20%以上的大学生主动捐献物资、参与志愿者活动。
第二,大部分大学生时间观念较强、能够合理规划时间、自律性较高。他们中的多数人懂得应完成既定的目标,意识到有效利用有限的生命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间,你有做过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回答中,有75%以上的大学生选择在家主动看书学习、上网课、完成作业等方式充实自己。
第三,大多数大学生在疫情面前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对于守护生命卫士:医务工作者、服务者、管理者及志愿者表达由衷的敬意之情。对他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奋不顾身奔赴一线挽救生命,以及仁爱敬业的无私奉献举动表示发自内心的感激。经历疫情生死考验,大学生更加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全环境,强烈意识到生命宝贵,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在“这次新冠肺炎的爆发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新的认识”的回答中,90%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生命很脆弱、很短暂,应该珍惜生命。
(二)消极方面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问卷中表现出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方面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作为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当时疫情十分严重时,仍有学生对疫情漠不关心,我行我素,甚至制造不必要的社会麻烦。第二,部分学生呈现出迷茫状态。由于疫情的反反复复,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抑郁、恐慌心理,无法集中精力看书、学习和做事。疫情期间,一些学生在家无所事事,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吃喝娱乐上,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人生规划不清晰。对“在家隔离期间,你会做什么”的回答中,有80%以上的学生选择在家看电视。在此期间,近20%的学生会郁闷,甚至有75%以上学生产生恐慌心理。第三,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认识不清。在疫情面前,产生个人力量薄弱,不能贡献社会的心理和不能正确认识到生命价值的想法。“对于全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你有何感受”的回答中,显示有10%以上的大学生经历此次疫情后并无很深的感触。这反映出大学生面对生死无动于衷的冷漠心理,以及对生命缺少关怀的悲悯之情和对人生终极意义未作深入思考的价值观不正的问题。
2.学校方面存在的不足
第一,学校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对学生心理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设置不足,生命价值观教育课融入公共必修课、选修课的程度不深,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还未得到有机结合,合力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未建立起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服务的指导机制。第二,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领域亟待开拓。教育的多样化和吸引力还不够,思政课“三贴近”、“三入”不强,校外实践的短板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第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工作落实不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及时防范和有效解决。对于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由于学校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在大学生产生自卑、绝望、无助和采取不当和过激行为甚至结束生命时,不能及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
三、新冠疫情下解决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在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中,内在原因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根据社会的要求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学会正确选择,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不断完善自我,对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至关重要。
1.合理规划未来
一个合理的规划是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大学生有了合理的人生规划才能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大学生在方向正确、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时,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磨难,都会沉着冷静地进行思考和应对。在遇到两难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2.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生命的宝贵
大学生要努力增强共情能力,提升生命关怀的情感和能力,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珍惜、关爱他人的生命,可以减少自虐、自杀、他杀、互杀、溺水、轻生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
3.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除了提高学习能力以外,还要学会提高身心健康素质,安全防范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与人友善、为人处世、处理人际摩擦的技巧和能力。还应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学会自我调节,主动适应不同环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危险事件危及自身,从而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4.培养大学生应对危机情况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和平安逸的环境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养尊处优的家庭条件、不谙世事的单纯性、未涉人情世故的复杂性、未经挫折和磨难等原因,以及家庭和学校人际关系的相对简单化和宽容性等原因,决定了他们抗打击和抗压能力极为脆弱,以至于他们在应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处境、遇到困境和难题时,无所适从、无法解决。因此,以疫情为契机,通过险情情境化的模拟演练,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应急突发性事件和应对生命健康公共危机情况的实践教育,历练他们在特殊下的应变能力、处置棘手事件的能力,以及协作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增强他们自我保护、保护他人,进行社会救助,义务参加志愿服务,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意识。
(二)加大院校合力,完善生命观教育体系
学校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起主导作用。问卷反映出高校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缺少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为此,针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完善大学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引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和教材体系编制及教学体系设计。挖掘、调动和激发课程思政中的价值要素,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化和一体化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全面地塑造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情感、态度、意志、行为,协同发挥课程思政培育学生正确生命观和价值观的整体功效。
2.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体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力度,定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心理课老师要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并积极进行正确引导和跟踪辅导,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异常动向和异常举动,及时進行心理干预,针对性进行纠错。通过进行正确生命观教育,消除学生自卑心理和心理障碍,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从而预防和避免危害生命案件和不健康心理事件的发生。
3.加强社会实践体系建设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生命价值观教育须臾离不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体系建设,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以及需要得到帮助的人群的机会。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收获和感受,从而体验到参与社会、处理社会问题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使其从实践中理清个人、集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助友爱关系、个体与共同体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到自身生命对维持社会共同体存在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增强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情感认同及价值认同。
4.强化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通过显性和隐性校园文化,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空间。组织大学生参与寓教于乐、陶冶情操、美育教育等文娱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发挥自身优势和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激励他们学会更加主动参与,扬长避短、理性选择,从而促进其合理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与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教师将积极的工作态度、亲身的生活体验、丰富的人生阅历、人生得失的态度、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方法等分享给学生,以此营造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传道授业解惑,用真情实感感化和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经受各种考验、接受抗挫折能力和守护生命的坚强意识和坚定信念。
(三)加强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拓展生命价值观教育渠道
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协同是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家庭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首所学校。良好的家教家风是学生健康体魄、健全人格、优良品行形成的首要条件。很多时候,由于家庭对子女的过分宠溺或者过度忽视,会导致子女的身心发育不健全。家长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是影响子女的直接因子。因此,首先,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尊老孝亲的家风,从而拥有悲悯仁爱的家庭氛围。让优良的家风成为长辈与晚辈、父母与子女间传递爱心的桥梁和联结亲情的纽带。优良的家教家风是大学生为人处事、应对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则、基本底线和坚定人生信仰、不懈追求真理的原生动力。因此,要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就要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行为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子女,以身试教感化子女。不难看出,家庭教育是家校合作,是形成大学生生命共同体价值观培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合力共振,协同育人,产生共鸣的重要基础。
学校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主渠道和主战场。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建立生命价值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制度体系及实施监督体系的主要阵地,是影响大学生形成自我价值认同、建立价值互信、产生价值共鸣、端正生命价值观的重要场域,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主战场。因此,在高校学生生命价值观塑造和培育中,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育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引领力、示范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意识形态、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彼此冲击,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不断滋生和快速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观、生理心理产生严重干扰。对此,要充分运用官媒、自媒体、官网、校园网等现代传媒手段,以及向大众传播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和时代楷模的励志故事等进行以案说教、大型展播、现场参观等方式,进行生动的革命观、历史观、生命观、价值观教育,鼓舞和激励大学生向历史人物、英模先进、时代楷模学习,引导他们将个人的理想前途与国家民族的独立、富强、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大学生在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创造人生价值。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疫情下的高校学生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2020-YQ-1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侯沁伶(2000-),女,学生,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研究;通讯作者:包莲(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库伦旗人,长江师范学院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中心教授,重庆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团队成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层治理及生态治理研究。
[责任编辑 柯 黎]
关键词:疫情下;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英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9-0092-03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初在武汉爆发后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在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采取的封城、交通管制、公共场所停业、商场关闭、工厂停工、学校停学、限制人车出行等严格的应急性管控措施,对疫情的蔓延和遏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疫情对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也造成诸多不便和不利影响,对学生身心健康及生命价值观更是一次重大的考验。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疫情期间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身心健康、生命健康等状况,我们设计了“疫情下高校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问卷,目的是正确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问卷采取线上发布、线上回答的形式,参与者均为长江师范学院在校学生,参与人数近600人。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运用了大数据自动生成和人工采集相结合的方式。
二、新冠疫情下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现状的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整体上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值得尊重和重视,表达出应该珍惜生命、认真思考和对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愿望和取向。
(一)积极方面
第一,大多数高校学生具有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和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行为。在“疫情期间,你有做过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回答中,有70%以上的大学生主动在家给家人做思想工作,安撫家庭成员的情绪;有20%以上的大学生主动捐献物资、参与志愿者活动。
第二,大部分大学生时间观念较强、能够合理规划时间、自律性较高。他们中的多数人懂得应完成既定的目标,意识到有效利用有限的生命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间,你有做过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回答中,有75%以上的大学生选择在家主动看书学习、上网课、完成作业等方式充实自己。
第三,大多数大学生在疫情面前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对于守护生命卫士:医务工作者、服务者、管理者及志愿者表达由衷的敬意之情。对他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奋不顾身奔赴一线挽救生命,以及仁爱敬业的无私奉献举动表示发自内心的感激。经历疫情生死考验,大学生更加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全环境,强烈意识到生命宝贵,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在“这次新冠肺炎的爆发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新的认识”的回答中,90%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生命很脆弱、很短暂,应该珍惜生命。
(二)消极方面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问卷中表现出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方面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作为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当时疫情十分严重时,仍有学生对疫情漠不关心,我行我素,甚至制造不必要的社会麻烦。第二,部分学生呈现出迷茫状态。由于疫情的反反复复,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抑郁、恐慌心理,无法集中精力看书、学习和做事。疫情期间,一些学生在家无所事事,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吃喝娱乐上,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人生规划不清晰。对“在家隔离期间,你会做什么”的回答中,有80%以上的学生选择在家看电视。在此期间,近20%的学生会郁闷,甚至有75%以上学生产生恐慌心理。第三,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认识不清。在疫情面前,产生个人力量薄弱,不能贡献社会的心理和不能正确认识到生命价值的想法。“对于全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你有何感受”的回答中,显示有10%以上的大学生经历此次疫情后并无很深的感触。这反映出大学生面对生死无动于衷的冷漠心理,以及对生命缺少关怀的悲悯之情和对人生终极意义未作深入思考的价值观不正的问题。
2.学校方面存在的不足
第一,学校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对学生心理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设置不足,生命价值观教育课融入公共必修课、选修课的程度不深,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还未得到有机结合,合力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未建立起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服务的指导机制。第二,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领域亟待开拓。教育的多样化和吸引力还不够,思政课“三贴近”、“三入”不强,校外实践的短板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第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工作落实不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及时防范和有效解决。对于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由于学校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在大学生产生自卑、绝望、无助和采取不当和过激行为甚至结束生命时,不能及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
三、新冠疫情下解决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在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中,内在原因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根据社会的要求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学会正确选择,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不断完善自我,对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至关重要。
1.合理规划未来
一个合理的规划是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大学生有了合理的人生规划才能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大学生在方向正确、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时,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磨难,都会沉着冷静地进行思考和应对。在遇到两难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2.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生命的宝贵
大学生要努力增强共情能力,提升生命关怀的情感和能力,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珍惜、关爱他人的生命,可以减少自虐、自杀、他杀、互杀、溺水、轻生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
3.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除了提高学习能力以外,还要学会提高身心健康素质,安全防范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与人友善、为人处世、处理人际摩擦的技巧和能力。还应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学会自我调节,主动适应不同环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危险事件危及自身,从而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4.培养大学生应对危机情况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和平安逸的环境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养尊处优的家庭条件、不谙世事的单纯性、未涉人情世故的复杂性、未经挫折和磨难等原因,以及家庭和学校人际关系的相对简单化和宽容性等原因,决定了他们抗打击和抗压能力极为脆弱,以至于他们在应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处境、遇到困境和难题时,无所适从、无法解决。因此,以疫情为契机,通过险情情境化的模拟演练,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应急突发性事件和应对生命健康公共危机情况的实践教育,历练他们在特殊下的应变能力、处置棘手事件的能力,以及协作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增强他们自我保护、保护他人,进行社会救助,义务参加志愿服务,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意识。
(二)加大院校合力,完善生命观教育体系
学校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起主导作用。问卷反映出高校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缺少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为此,针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完善大学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引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和教材体系编制及教学体系设计。挖掘、调动和激发课程思政中的价值要素,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化和一体化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全面地塑造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情感、态度、意志、行为,协同发挥课程思政培育学生正确生命观和价值观的整体功效。
2.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体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力度,定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心理课老师要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并积极进行正确引导和跟踪辅导,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异常动向和异常举动,及时進行心理干预,针对性进行纠错。通过进行正确生命观教育,消除学生自卑心理和心理障碍,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从而预防和避免危害生命案件和不健康心理事件的发生。
3.加强社会实践体系建设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生命价值观教育须臾离不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体系建设,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以及需要得到帮助的人群的机会。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收获和感受,从而体验到参与社会、处理社会问题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使其从实践中理清个人、集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助友爱关系、个体与共同体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到自身生命对维持社会共同体存在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增强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情感认同及价值认同。
4.强化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通过显性和隐性校园文化,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空间。组织大学生参与寓教于乐、陶冶情操、美育教育等文娱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发挥自身优势和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激励他们学会更加主动参与,扬长避短、理性选择,从而促进其合理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与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教师将积极的工作态度、亲身的生活体验、丰富的人生阅历、人生得失的态度、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方法等分享给学生,以此营造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传道授业解惑,用真情实感感化和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经受各种考验、接受抗挫折能力和守护生命的坚强意识和坚定信念。
(三)加强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拓展生命价值观教育渠道
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协同是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家庭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首所学校。良好的家教家风是学生健康体魄、健全人格、优良品行形成的首要条件。很多时候,由于家庭对子女的过分宠溺或者过度忽视,会导致子女的身心发育不健全。家长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是影响子女的直接因子。因此,首先,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尊老孝亲的家风,从而拥有悲悯仁爱的家庭氛围。让优良的家风成为长辈与晚辈、父母与子女间传递爱心的桥梁和联结亲情的纽带。优良的家教家风是大学生为人处事、应对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则、基本底线和坚定人生信仰、不懈追求真理的原生动力。因此,要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就要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行为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子女,以身试教感化子女。不难看出,家庭教育是家校合作,是形成大学生生命共同体价值观培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合力共振,协同育人,产生共鸣的重要基础。
学校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主渠道和主战场。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建立生命价值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制度体系及实施监督体系的主要阵地,是影响大学生形成自我价值认同、建立价值互信、产生价值共鸣、端正生命价值观的重要场域,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主战场。因此,在高校学生生命价值观塑造和培育中,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育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引领力、示范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意识形态、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彼此冲击,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不断滋生和快速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观、生理心理产生严重干扰。对此,要充分运用官媒、自媒体、官网、校园网等现代传媒手段,以及向大众传播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和时代楷模的励志故事等进行以案说教、大型展播、现场参观等方式,进行生动的革命观、历史观、生命观、价值观教育,鼓舞和激励大学生向历史人物、英模先进、时代楷模学习,引导他们将个人的理想前途与国家民族的独立、富强、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大学生在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创造人生价值。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疫情下的高校学生生命价值观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2020-YQ-1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侯沁伶(2000-),女,学生,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研究;通讯作者:包莲(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库伦旗人,长江师范学院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中心教授,重庆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团队成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层治理及生态治理研究。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