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之春

来源 :当代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656334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去了趟大明湖。因疫情还未彻底结束,所以,进公园,需先拍身份证,测体温。
  然后,就看见了一丛丛假山石间垂落下来的迎春花。环境,格外的寂静,空气,也格外的清新。
  很多花儿开了。
  有玉兰、贴梗海棠、金钟花、石楠、迎春、榆叶梅、蜡梅……它们开得很热烈,像铆足了劲儿,不开个痛痛快快都不算来过这个世界。
  就像朋友马西良说的:花不虚假,自然就开。
  我喜欢花们恣意的开放,喜欢它们不做作的纯真模样。
  花们不管人来人往,它们想开就开,即使知道人世间有许多尘埃,依然我行我素地开。当春风把我们尘封了一冬的门窗推开,花们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命的自然美,而且,还带给我们一种心胸坦荡的感觉。
  花们要开就开了,从不扭捏,也不做作。
  花们想凋谢了,就不言不语地凋谢了,从不需要情绪的烘托、言辞的赞美、目送的告别。
  或化作泥土,或随风远去。
  其实,花们在绽放的那一刻,就成了永恒。
  我坐在了月下亭迎面的湖边。
  湖面上没有快艇,没有游船和画舫,偶尔,会有一只平时做打捞的铁皮船。
  我闭上眼,耳边只有呼呼的风,那一刻,就像坐在空旷的田野上,你感觉不到有鲜花在开放,有鸟儿在空中展开了翅膀,就是觉得旷野上,只有你一个人,周边是从大地上升起的风,围绕着你。
  我睁开了眼。我感觉像是回到了少年时代的大明湖。那时,大明湖平日里游人很少,显得很空荡。
  只有节假日,会有红旗招展,会有歌声一片。记得,在北极阁东侧的空场地,我们曾参加过“六一”儿童节的欢庆会,也参加过团市委在这里举办的“五四”青年节。
  湖边有几个游人,听口音,是东北的。
  看见三个少女,穿得很卡通,两个苗条,一个很健壮。她们说笑着,打闹着,让人觉得,这样也挺好的。
  只是觉得,湖边的柳树老了。
  好在柔枝垂柳,还在婀娜点水。
  在曾堤,想起了曾巩当年写下的“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诗句,眼前一片茂密岸柳,一阵繁香芳风。曾堤两边的湖水,迂回曲折,迤逦伸展,给人一幅“水浪萦堤”的美好意境。
  看见一对母女蹲在路边的一棵树下,女儿也就两岁,小手里拿着一个小铁铲,在挖土坑,她说,要种一棵花。年轻的母亲微笑着。
  女儿笑了,笑得像一朵花。
  然后,去了小沧浪桥、北渚桥、南丰桥、梅溪桥、凝雪桥、鹊华桥、超然楼。
  在司家码头,我想起了许多老街的名字:木头园子巷、汇泉寺街、皮家胡同、学院街、秋柳园街、二郎庙街、阁子西街、阁子前街、北门里街、曾家桥街……我一直觉得,大明湖新区改造,不应该把这些明代就有的老街道和清代老建筑完全拆掉。
  还有那些大青石板路。
  那青砖小楼里的人去了哪里?那老宅院里的石榴树去了哪里?那盐商豪宅的花脊小瓦去了哪里?
  我想起了秋柳园25号,临湖的路大荒故居。
  小时候,常去那边捞鱼虫子。那时候,就觉得这座临湖的小院很幽静,岸边开着荷花,有野鸭子游过,芦苇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有这样一个恍如隔世的宅院,是多么的美好啊。
  可惜,被拆了。
  想起朋友雍坚在其《济南城记》里写下的一段文字:大明湖新建景区既然设计为一个湖畔园林景区,为何不把原来隐于汇泉寺街46号窗下的灰山凸顯出来,作为一个历史景观点缀其中?笔者看到,大明湖新建景区内添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灰山亭,亭内空空如也。而那座袖珍灰山,据说就隐于灰山亭旁边的河道内,水浅的时候才能看见。
  大明湖新建景区2009年起对市民免费开放,像当年的剪子巷、泉城广场改建之初一样,在一片赞誉之声中,人们似乎忘记了,这里原本应该设计得更济南……
  我在微信上发了几张大明湖的照片。
  任正兄留言:如近日有闲,可每隔两天都在同位置拍摄明湖春柳的形态色彩的变化,一定有看头。
  这是个很好的提议。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树垂下绿丝绦。
  只是疫情未除,难以实现。遗憾。好在春天来了,很多花儿都开了。
  本栏特约编辑:陈  忠
其他文献
汽车沿山路蜿蜒前行  一路向南  树木葱郁如屏,山石挺立似碑  尹家店、出泉沟、南高而、核桃园……  一个个熟悉的村庄闪过  我停下来站在路边  任清风拂面  此时我只想听一声历史的余音  土地雷怎样炸响  那些英雄,那些百姓  那些有血性的中国人  在群山里的一次次呐喊  一次次抗争  我试图寻到一间土屋或一段老墙  洞见时光的斑驳和硝烟的旧痕  寻找石灰水书写的标语  寻找初心与荣光  在南高
期刊
作为新世纪之初中国文坛的重要创作潮流,“底层文学”的出现并非是单纯的文学现象,更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密不可分。随着贫富差距的日渐拉大,“底层”问题越发受到社会关注,如农民工的生存问题与精神困境、下岗工人再就业,等等。目前,“底层文学”由最初的纯苦难叙事正逐渐趋向多元化,作家们密切关注着底层人民因苦难命运而带来的心灵上的变化,思考着造成他们物质和精神双重压力的深层原因。随着作家们
期刊
1  阳光不温不凉,微风在刮,时断时续。一片泛黄的柳叶摇曳轻盈,在我的注视里缓缓下坠,落在我的脚下,犹如我手里这把筑发出了轻微的叹息声。这把筑陪伴我已有十多年,它陪我喜乐,陪我喝酒吃肉,通体散发着我身上的味道,它已成为我身体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在昨晚,我在吃了二斤狗肉、喝了两碗酒之后,想起和荆轲喝酒唱歌的那些快活日子——我已不记得,我有多久没和荆轲在醉酒后相拥哭泣了。我最近的每次醉酒都是因为
期刊
季谦是在擦肩而过时发现她的,但她却没什么反应。她穿越人群,兀自向前走着。季谦略感失落,高中时代他只是单恋而已,她不可能记得他。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容颜依旧,如果把鱼尾纹抹平,再穿上校服,可能还像高中生一样。季谦忍不住说出她的名字:孙绮虹。他声音很小,是说给自己听的。孙绮虹停下脚步,站在三十米开外的地方,面无表情地看着假古董和毛主席像章,她还看了一些泛黄的医书。面无表情使她看上去略顯严肃。在季谦的记忆
期刊
当下,人类社会加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世界文化也在不断融合,原有的文化框架开始失去作用,人们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选择生存方式、如何对待感情等,都成为了当下文学时常探讨的问题。本季作家们以沉着的态度、细腻的笔触,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以审美的视野昭示变革时代之中的生存镜像及心灵浮沉。  海德格尔认为,由“烦忙”和“烦神”构成的日常生活世界,有可能会使个体
期刊
苏虹刚从北京回来时桃树还没有开花,光秃秃的枝条上,只鼓岀一串串花生米大小的骨朵。她在家里闷了三天,沿着大街走到镇子外,发现桃花竟然迎春而开,满眼里都是绚丽的艳红与灿烂的绽放。苏虹家乡大面积种植桃树有十多年的时间。每年她都要回一次家,每次回家都是在过春节的时候,那时候的桃树别说开花了,连个高粱粒那么大的小花苞都没有,放眼向山里望去,到处都是灰秃秃的萧索与荒芜。自从苏虹去北京读书后,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里
期刊
那时的村庄还没有电。粉皮作坊里的煤油灯明明暗暗,小村的夜晚在微火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静谧。刘嗨嗨吃完晚饭,觉得别无可去,便溜溜达达走进了作坊。  作坊就开在小队部里边,平日里每天晚上都要来记工分,可现在大部分劳力都出伕去了,队里的男人差不多只剩下了他和保管员李二鬼,这样也就没有什么工分可记。但是作坊里有大妞和二妞,这正是刘嗨嗨不记工分也愿意到队部的作坊里去的缘由。  刘嗨嗨进屋的时候,大妞二妞正忙着往
期刊
“耤口”好多人都不知道,甚至好多人都不会念,看到这两个字,他们都会念成“藉口”,尽管后来“耤口”也被写成了“藉口”,但是“jí”的读音却是无法改变的,就像一个人生命的血脉,怎么逃避,怎么拒绝,都像一根看不见的绳索一样缠在你的血肉上。我不想提“耤口”这两个字,以至于用身份证的时候我都尽量避免,可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看重身份,用身份证的时候越来越多,甚至有时候一天要用好几次。我恨不得用一张即时贴把身份
期刊
阿贞是个清秀的姑娘,她和女儿租住在二十里堡一号楼一单元的阁楼上,这个阁楼的主人叫房太太。原来阁楼与五楼相通,房太太的儿子给她出主意让她把中间的楼梯口封上,阁楼就有了独立的空间,简单装修一下租出去,每月的租金就可以当她的生活费了。  年轻人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拆迁那会儿他们选了大套,把这又高又小的房子给了房太太,如今又来打这阁楼的主意。唉,从自己肚子里爬出来的货,不用掂也知道斤两。不过话得说回来,
期刊
那个让人揪心、涉及多个地点和人员的“泰安首个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轨迹追踪之事,竟与那地那楼有关,而他竟然全程参与了此事。  他说那天是庚子鼠年正月初三,所里接到紧急任务,追查前一天刚被确认的泰安首例新冠肺炎患者5天前也即腊月二十八下火车后,打的、就诊、就餐、住宿的详细活动轨迹和相关接触者情况。  疫情就是命令。他与所里其他同事立即兵分多路,大海捞针般深挖细查起来。仅摸排出那辆出租车和相关乘客,就用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