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最终应由学生的学习实效来体现。因此,课堂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也不应该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而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教学中学生是主动还是被动,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也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通过实践探索,认为应改变学生的被动局面,课堂教学从单向交流变为多向交流,学生从静听变为口、耳、手、嘴、脑并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下面就结合《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具体从以下几方面作了探索。
一、关注学习起点——让内容更有效
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但要重视让学生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习建立联系,学习数学,展开教学,这要求教师从关注教材转到关注学生,充分地了解、研究学生,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片段: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他准备了许多文具。
书包48元 圆珠笔3.50元 日记本3元 铅笔0.20元
文具盒15元 橡皮0.15元小刀1.5元(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标价牌)
2.区分整数和小数
师: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
(指名分一分,引出课题)
尽管《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开篇课,但是,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小数的相关经验,教学中,我们并未从知识的逻辑起点开始教学,而是在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入手引出了小数的概念;然后放手让学生读、写小数,并在读、写的过程中针对学生认知上的欠缺进行有机的指导;最后,重点引导学生感知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这种从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出发,将学生置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教师教的针对性强,学生学的效果好。
二、关注认知规律——让过程更有效
我们知道,学生对现实的学习材料更感兴趣;对直观的、或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相关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一是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如通过测量黑板与课桌的宽,引出“课桌的宽是4分米,4分米不足1米,怎么用‘米’来表示?”再如,出示图钉的长度,引出“1厘米这么短,又怎么用‘米’来表示?”让课中需要探究的问题,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激发起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与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是加强直观演示。教学中,我们利用课件中活动的米尺帮助学生建构1米的十分之几就是十分之几米的概念。这样做不仅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深刻感知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显然,这不仅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还能帮助学生累积“模式直观”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是联系实际练习巩固。在学生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后,及时巩固练习,加强认知。
师:上学期征订校服时。服装厂的阿姨为我们量了身高。
胡静1米28厘米 王志豪1米40厘米赵峥1米2分米
师:你能把它们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指名演板)
这样,学生的认知得到了提升巩固,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整节课教学过程显得更有效。
三、关注目标达成——让发展更有效
有效的课堂,应是立体的课堂,应是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课堂。课堂上,除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达成之外,还特别关注了以下几点:
一是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开掘。如当学生观察得出这些小数点的左边都是“0”这一规律的时候,教师追问:为什么小数点的左边都是“0”?又如:在教学读法时,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15.15中,小数点的左边和右边都是1和5,读法有什么不同?二是特别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在引导学生经历主动探究小数与分数联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累积模式直观、列举发现等数学活动经验等。
同时,还特别注重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如设计阅读马小跳的数学日记——学生们读的时候,笑得前俯后仰。这其实是学生在运用新知识过程中获得成功感的愉悦表现。我们甚至还可以这样解读他们的心理活动:哎呀,马小跳怎么这么不懂小数的知识?我可比他强多了!
另外,课堂结尾时的小资料,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憾:小数点居然夺走了一位航天英雄的生命,真是太重要了!万万不可忽视!
实施新课程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遵循学生的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一般的学习方法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处理好学习材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数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数学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迫切要求。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我们大家的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期待以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创造高效的课堂,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葛市实验小学)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通过实践探索,认为应改变学生的被动局面,课堂教学从单向交流变为多向交流,学生从静听变为口、耳、手、嘴、脑并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下面就结合《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具体从以下几方面作了探索。
一、关注学习起点——让内容更有效
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但要重视让学生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习建立联系,学习数学,展开教学,这要求教师从关注教材转到关注学生,充分地了解、研究学生,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片段: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他准备了许多文具。
书包48元 圆珠笔3.50元 日记本3元 铅笔0.20元
文具盒15元 橡皮0.15元小刀1.5元(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标价牌)
2.区分整数和小数
师: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
(指名分一分,引出课题)
尽管《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开篇课,但是,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小数的相关经验,教学中,我们并未从知识的逻辑起点开始教学,而是在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入手引出了小数的概念;然后放手让学生读、写小数,并在读、写的过程中针对学生认知上的欠缺进行有机的指导;最后,重点引导学生感知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这种从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出发,将学生置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教师教的针对性强,学生学的效果好。
二、关注认知规律——让过程更有效
我们知道,学生对现实的学习材料更感兴趣;对直观的、或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相关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一是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如通过测量黑板与课桌的宽,引出“课桌的宽是4分米,4分米不足1米,怎么用‘米’来表示?”再如,出示图钉的长度,引出“1厘米这么短,又怎么用‘米’来表示?”让课中需要探究的问题,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激发起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与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是加强直观演示。教学中,我们利用课件中活动的米尺帮助学生建构1米的十分之几就是十分之几米的概念。这样做不仅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深刻感知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显然,这不仅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还能帮助学生累积“模式直观”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是联系实际练习巩固。在学生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后,及时巩固练习,加强认知。
师:上学期征订校服时。服装厂的阿姨为我们量了身高。
胡静1米28厘米 王志豪1米40厘米赵峥1米2分米
师:你能把它们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指名演板)
这样,学生的认知得到了提升巩固,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整节课教学过程显得更有效。
三、关注目标达成——让发展更有效
有效的课堂,应是立体的课堂,应是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课堂。课堂上,除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达成之外,还特别关注了以下几点:
一是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开掘。如当学生观察得出这些小数点的左边都是“0”这一规律的时候,教师追问:为什么小数点的左边都是“0”?又如:在教学读法时,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15.15中,小数点的左边和右边都是1和5,读法有什么不同?二是特别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在引导学生经历主动探究小数与分数联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累积模式直观、列举发现等数学活动经验等。
同时,还特别注重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如设计阅读马小跳的数学日记——学生们读的时候,笑得前俯后仰。这其实是学生在运用新知识过程中获得成功感的愉悦表现。我们甚至还可以这样解读他们的心理活动:哎呀,马小跳怎么这么不懂小数的知识?我可比他强多了!
另外,课堂结尾时的小资料,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憾:小数点居然夺走了一位航天英雄的生命,真是太重要了!万万不可忽视!
实施新课程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遵循学生的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一般的学习方法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处理好学习材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数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数学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迫切要求。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我们大家的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期待以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创造高效的课堂,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葛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