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对大学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体育教学课程的指导思想、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今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深入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 体育课程改革
2005年,伊犁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大一、大二学生选项、选师,大三、大四学生实施选项、选师、选时通过课程模式的改革,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项目、喜欢的教师、对2006级学生全面实施课改,并对2006级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对大学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体育教学课程的指导思想、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今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深入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选取了2006级各民族大学生500人。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和我院课改前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对比。
比较分析法,对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技能(肺活量、台阶实验)身体素质(800米、仰卧起坐)等7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按国家对学生体质要求操作完成。
体质测试标准方法,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统一布置下对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技能(肺活量、台阶实验)身体素质(800米、仰卧起坐)等7项指标进行测试。
2结果与分析
我院学生课改后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技能(肺活量、台阶实验),身体素质(800米、仰卧起坐)等7项指标进行测试对比在柔韧、速度、力量有所提高,但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学校体育,还必须实现以下改革措施:
以“终身体育”为导向的课程的多样化。高校体育从根本上讲它是一定时期和社会为高校培养人才要求服务的,因此高校体育应面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向学生传授体育三基,同时注重学生体育能力,促使学生体育锻炼科学化、生活化、社会化方面发展,其次使学生掌握增强体质,锻炼效果测试与评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开拓体育改革的新思路。
2.1生活教育
从教育贴近生活,为现代生活服务的层面来观察大学体育。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项目中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技术较难掌握,学习兴趣不高的教学内容尽量生活化,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的现代体育、健身体育、生活体育等,是体育贴近生活,是体育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为现代生活服务。
2.2身体教育
学校体育增强体质的导向不应忽视,体育的身体教育功能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重视与健康相关的身体范围的耐力、力量、柔韧和身体素质的练习。
2.3情感教育
情感发展依赖的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人的情感在体验中培养,在冲突中升华。体育在人的情感发展方面有者特殊的功能,它能促进情感方面的发展,因为体育运动包含着人们所具有的所有情感过程。
2.4竞技教育
竞技运动是个性化倾向非常强烈的一项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展现自我的主要行为方式。在运动竞赛中体现出来的对胜与负的态度、荣誉感、团队合作意识和拼博精神,处处体现着人们的个性特征和自我表现意识。因此,大学体育课程中一定要把竞技教育置于重要的地位。大学开展课程改革,虽然课程改革的方式不一样,但开设的内容却相似,基本上包括了各种竞技运动的多种项目。可供学生和教师选择。大学竞技教育的开展。将为学生稳定专长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优化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应以培养人文素质和体育健身意识为根本,在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的基础上,应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组织形式上相应的改革,根据区域的差异和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同样选择一个项目城市和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差别很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的进行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但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内容的选择应摈弃与中学教材重复的内容。使学生项目的学习即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课程模式建立
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限制和约束新的教学思想的灌输,使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不能适应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已难以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整体发展,对教学模式提出互通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快乐教学模式、健身教育模式、体育意识教育模式、体育能力教育模式等。使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多样性教学模式。
5改革体育课程评价的方式
一般体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學生几项考试项目的成绩的总和,学生的出勤率与理论的考试成绩之和。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差异,以及上课的表现和课外参加活动等情况,我认为应为每股学生建立个体数据,再与上学期的记录进行比较,如何条件好,可以表达一个包括各项数字多项式,只要输入数据就可以计算个人成绩。以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所以对非体育专业学生而言无论身体条件优劣、身体素质好坏,只要努力,成绩就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就可能达到及格或优秀,克服练不练都一样弊端。
6课内外一体化
课外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课外体育锻炼全部纳入体育教学管理之中,并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管理模式。
7注重专业教师培养,提高专业素质
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它是当前我院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要重点突出体育教师职业特点,注重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相结合,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接受新思想和新观点。
总之,高等教育的改革,以教学改革为其核心,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和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 体育课程改革
2005年,伊犁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大一、大二学生选项、选师,大三、大四学生实施选项、选师、选时通过课程模式的改革,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项目、喜欢的教师、对2006级学生全面实施课改,并对2006级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对大学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体育教学课程的指导思想、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今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深入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选取了2006级各民族大学生500人。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和我院课改前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对比。
比较分析法,对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技能(肺活量、台阶实验)身体素质(800米、仰卧起坐)等7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按国家对学生体质要求操作完成。
体质测试标准方法,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统一布置下对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技能(肺活量、台阶实验)身体素质(800米、仰卧起坐)等7项指标进行测试。
2结果与分析
我院学生课改后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技能(肺活量、台阶实验),身体素质(800米、仰卧起坐)等7项指标进行测试对比在柔韧、速度、力量有所提高,但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学校体育,还必须实现以下改革措施:
以“终身体育”为导向的课程的多样化。高校体育从根本上讲它是一定时期和社会为高校培养人才要求服务的,因此高校体育应面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向学生传授体育三基,同时注重学生体育能力,促使学生体育锻炼科学化、生活化、社会化方面发展,其次使学生掌握增强体质,锻炼效果测试与评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开拓体育改革的新思路。
2.1生活教育
从教育贴近生活,为现代生活服务的层面来观察大学体育。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项目中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技术较难掌握,学习兴趣不高的教学内容尽量生活化,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的现代体育、健身体育、生活体育等,是体育贴近生活,是体育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为现代生活服务。
2.2身体教育
学校体育增强体质的导向不应忽视,体育的身体教育功能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重视与健康相关的身体范围的耐力、力量、柔韧和身体素质的练习。
2.3情感教育
情感发展依赖的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人的情感在体验中培养,在冲突中升华。体育在人的情感发展方面有者特殊的功能,它能促进情感方面的发展,因为体育运动包含着人们所具有的所有情感过程。
2.4竞技教育
竞技运动是个性化倾向非常强烈的一项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展现自我的主要行为方式。在运动竞赛中体现出来的对胜与负的态度、荣誉感、团队合作意识和拼博精神,处处体现着人们的个性特征和自我表现意识。因此,大学体育课程中一定要把竞技教育置于重要的地位。大学开展课程改革,虽然课程改革的方式不一样,但开设的内容却相似,基本上包括了各种竞技运动的多种项目。可供学生和教师选择。大学竞技教育的开展。将为学生稳定专长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优化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应以培养人文素质和体育健身意识为根本,在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的基础上,应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组织形式上相应的改革,根据区域的差异和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同样选择一个项目城市和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差别很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的进行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但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内容的选择应摈弃与中学教材重复的内容。使学生项目的学习即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课程模式建立
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限制和约束新的教学思想的灌输,使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不能适应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已难以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整体发展,对教学模式提出互通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快乐教学模式、健身教育模式、体育意识教育模式、体育能力教育模式等。使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多样性教学模式。
5改革体育课程评价的方式
一般体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學生几项考试项目的成绩的总和,学生的出勤率与理论的考试成绩之和。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差异,以及上课的表现和课外参加活动等情况,我认为应为每股学生建立个体数据,再与上学期的记录进行比较,如何条件好,可以表达一个包括各项数字多项式,只要输入数据就可以计算个人成绩。以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所以对非体育专业学生而言无论身体条件优劣、身体素质好坏,只要努力,成绩就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就可能达到及格或优秀,克服练不练都一样弊端。
6课内外一体化
课外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课外体育锻炼全部纳入体育教学管理之中,并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管理模式。
7注重专业教师培养,提高专业素质
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它是当前我院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要重点突出体育教师职业特点,注重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相结合,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接受新思想和新观点。
总之,高等教育的改革,以教学改革为其核心,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