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暑假闲暇时,我有幸拜读了郑丹娜老师的《全接纳 慢引导》一书。读过之后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让我想了很多,也受到很多的启迪。
这本书实际上是郑老师在18年小学中、低年级的工作心得,是她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的结果。郑丹娜是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她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语文课成为情感体验课,用情景、语言、音乐、背景资料打动学生,使学生情感上受到激发,提升学生语感能力,在“全接纳”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进行“慢引导”。她的“全接纳”强调“全”字,接纳所有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是学生;接纳孩子所有的感受,因为感受无罪。在全接纳的基础上就有了“慢引导”。因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所以她允许他们犯错误,通过耐心地引导,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她用全接纳的态度,聆听孩子们心灵的声音;用慢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扬起成长的风帆。
她用轻声慢语娓娓地講述着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她的课堂,眼前坐着的就是她的学生。郑老师凭着自己的辛劳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她凭借自己的智慧丰富了孩子的心灵世界,用爱呵护孩子,用爱守护童心,在孩子成长中体味从教的快乐。
她“全接纳”的教育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接纳所有的孩子,是无条件的接纳,这是一种朴素而博大的情怀;接纳孩子全部的感受。为什么我们和孩子之间会有冲突,因为我们总习惯于去判断,而不是接纳。我们总习惯于行为的对错与判断,而不以理解来接纳孩子的感受。所以全接纳的内涵在于与孩子共情,从而理解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明亮的、安全的氛围。
在“全接纳”的基础上才有了第二步——“慢引导。”接纳的重点是在于情,引导的重点在于行。教育的本质是种植,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最好的教师都有一个特点——缓慢而优雅。在“共情”的基础上“通情”,在“通情”的基础之上“达理”以至“导行”。我们常常期待孩子能三天长成,但实际上那是三年或者三十年的事情。
18年来,郑丹娜一直没有离开她所热爱的班主任岗位,在工作中创造了充满爱心与智慧的“悄悄话”、“心情晴雨表”等富有个性、独特的班级管理方法。
郑丹娜刚参加工作时,把教育看得比较简单,总觉得只要肯下功夫,对学生“盯紧了、看住了”,不愁班级学生成绩和常规考核上不去。后来她发现,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郑丹娜和每位学生建立了悄悄话的交流本。她开始尝试与孩子们互写“悄悄话”,以了解孩子心灵秘密。从此,小小的本子帮助她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有机会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读着学生们的悄悄话,郑丹娜自己也变成了小孩子。她鼓励孩子们走出教室,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她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体会善待他人的乐趣;她劝慰孩子体谅父母,用沟通消除误解;她也会悄悄地告诉孩子,老师也有犯错的时候,请你谅解。
作为语文老师,她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她鼓励学生参加区孙敬修杯故事比赛,22人报名,22都获得奖励,其中有3名一等奖,13名二等奖。王佥和田然两名同学,还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悄悄话不仅为对学生的教育助了一臂之力,还为打开学生的写作之门营建了一间又一间的素材库。学生能写、爱写,他们的作文分别刊登于《东方少年》《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等杂志。郑丹娜的一位学生,在全国小学生技能大赛中,朗诵了与老师对话中的一段“悄悄话”,夺得第一名。
她还在班里挂起“心情晴雨表”,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心情,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疏导。作为班主任,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更关心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她说“成绩的好坏只是暂时的,但心灵不健康却会毁掉孩子的现在和终生。”所以,她用心呵护每一朵小花的成长,她所做的一切工作,其目标指向首先是孩子们的心灵。
从2000年开始,她坚持每晚主动给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一个月保证跟每位家长和孩子电话沟通一次。每晚坐在灯下,梳理学生一天的情况,主动给每一位家长打个电话,与家长沟通时,郑丹娜要求自己不指责、不抱怨。每次电话沟通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个小时。沟通中她劝慰望子成龙的父母;她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她用孩子的进步,帮家长洗去一天的疲惫;她用自己的真诚,架设家校沟通的心桥。对此,家人给了她很大的支持,专门为她开辟了“沟通专线”。郑丹娜的家校联系还涉及网络,开辟了“飞信”“博客”等新的方式,这“升级版”的悄悄话成为了她和家长的又一座“心桥”。
郑老师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反思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教育故事。从书中,我们看到了一名优秀班主任成长的历程,更从她的成长中学到了做好班主任的真谛“走进心灵,感受心灵,培育心灵”。
郑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我理解,我们的孩子是有差别的,有时候没有等待孩子就会失去成功体验,看似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同时也是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对待特别的孩子让我们的老师多一份等待。每个学生都是一朵美丽的花,花的绽放有早有迟,我们应该静静地等待每朵花的绽放。
通过学习郑丹娜老师提出的“全接纳 慢引导”的教育理念。我懂得了教育要接纳所有学生、尊重所有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学生上不能操之过急,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教育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孩子的成长比我们的荣誉更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跟郑老师学习,对学生教育要有耐心,要“微笑从教”;要保持一颗童心,去理解学生。真情地理解孩子们,真诚地鼓励孩子们,静静地等待花朵绽放的一刹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以及集体荣誉感,这学期我开始尝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百分评比”活动。表现好的,包括学习、纪律、发言等各方面,都会给本组加上若干分;表现不好的,都会给本组减去若干分。孩子们一开始,积极性和自觉性非常高,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为本组加分。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有一个同学在遵守纪律方面很不好,自觉性比较差,经常给本组减分,大家都在埋怨他。我也感到头痛,心想这可怎么办呢?不能总让这个组落在后面呀!于是,我尝试着先把这名学生单独组成一个小组,并同其他组进行比较。突然间,这名学生有了显明的进步,知道要为自己加分,努力不给自己减分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看到他已经能很好的约束自己了,便将他放回原来的小组中去。孩子的点滴进步,需要老师的耐心等待、正确引导。
《全接纳 慢引导》这本书容理论和实践为一体,案例丰富,可读性强,实例鲜活,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让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教育的洗礼。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等待的艺术。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县果园小学)
这本书实际上是郑老师在18年小学中、低年级的工作心得,是她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的结果。郑丹娜是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她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语文课成为情感体验课,用情景、语言、音乐、背景资料打动学生,使学生情感上受到激发,提升学生语感能力,在“全接纳”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进行“慢引导”。她的“全接纳”强调“全”字,接纳所有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是学生;接纳孩子所有的感受,因为感受无罪。在全接纳的基础上就有了“慢引导”。因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所以她允许他们犯错误,通过耐心地引导,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她用全接纳的态度,聆听孩子们心灵的声音;用慢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扬起成长的风帆。
她用轻声慢语娓娓地講述着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她的课堂,眼前坐着的就是她的学生。郑老师凭着自己的辛劳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她凭借自己的智慧丰富了孩子的心灵世界,用爱呵护孩子,用爱守护童心,在孩子成长中体味从教的快乐。
她“全接纳”的教育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接纳所有的孩子,是无条件的接纳,这是一种朴素而博大的情怀;接纳孩子全部的感受。为什么我们和孩子之间会有冲突,因为我们总习惯于去判断,而不是接纳。我们总习惯于行为的对错与判断,而不以理解来接纳孩子的感受。所以全接纳的内涵在于与孩子共情,从而理解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明亮的、安全的氛围。
在“全接纳”的基础上才有了第二步——“慢引导。”接纳的重点是在于情,引导的重点在于行。教育的本质是种植,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最好的教师都有一个特点——缓慢而优雅。在“共情”的基础上“通情”,在“通情”的基础之上“达理”以至“导行”。我们常常期待孩子能三天长成,但实际上那是三年或者三十年的事情。
18年来,郑丹娜一直没有离开她所热爱的班主任岗位,在工作中创造了充满爱心与智慧的“悄悄话”、“心情晴雨表”等富有个性、独特的班级管理方法。
郑丹娜刚参加工作时,把教育看得比较简单,总觉得只要肯下功夫,对学生“盯紧了、看住了”,不愁班级学生成绩和常规考核上不去。后来她发现,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郑丹娜和每位学生建立了悄悄话的交流本。她开始尝试与孩子们互写“悄悄话”,以了解孩子心灵秘密。从此,小小的本子帮助她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有机会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读着学生们的悄悄话,郑丹娜自己也变成了小孩子。她鼓励孩子们走出教室,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她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体会善待他人的乐趣;她劝慰孩子体谅父母,用沟通消除误解;她也会悄悄地告诉孩子,老师也有犯错的时候,请你谅解。
作为语文老师,她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她鼓励学生参加区孙敬修杯故事比赛,22人报名,22都获得奖励,其中有3名一等奖,13名二等奖。王佥和田然两名同学,还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悄悄话不仅为对学生的教育助了一臂之力,还为打开学生的写作之门营建了一间又一间的素材库。学生能写、爱写,他们的作文分别刊登于《东方少年》《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等杂志。郑丹娜的一位学生,在全国小学生技能大赛中,朗诵了与老师对话中的一段“悄悄话”,夺得第一名。
她还在班里挂起“心情晴雨表”,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心情,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疏导。作为班主任,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更关心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她说“成绩的好坏只是暂时的,但心灵不健康却会毁掉孩子的现在和终生。”所以,她用心呵护每一朵小花的成长,她所做的一切工作,其目标指向首先是孩子们的心灵。
从2000年开始,她坚持每晚主动给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一个月保证跟每位家长和孩子电话沟通一次。每晚坐在灯下,梳理学生一天的情况,主动给每一位家长打个电话,与家长沟通时,郑丹娜要求自己不指责、不抱怨。每次电话沟通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个小时。沟通中她劝慰望子成龙的父母;她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她用孩子的进步,帮家长洗去一天的疲惫;她用自己的真诚,架设家校沟通的心桥。对此,家人给了她很大的支持,专门为她开辟了“沟通专线”。郑丹娜的家校联系还涉及网络,开辟了“飞信”“博客”等新的方式,这“升级版”的悄悄话成为了她和家长的又一座“心桥”。
郑老师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反思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教育故事。从书中,我们看到了一名优秀班主任成长的历程,更从她的成长中学到了做好班主任的真谛“走进心灵,感受心灵,培育心灵”。
郑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我理解,我们的孩子是有差别的,有时候没有等待孩子就会失去成功体验,看似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同时也是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对待特别的孩子让我们的老师多一份等待。每个学生都是一朵美丽的花,花的绽放有早有迟,我们应该静静地等待每朵花的绽放。
通过学习郑丹娜老师提出的“全接纳 慢引导”的教育理念。我懂得了教育要接纳所有学生、尊重所有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学生上不能操之过急,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教育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孩子的成长比我们的荣誉更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跟郑老师学习,对学生教育要有耐心,要“微笑从教”;要保持一颗童心,去理解学生。真情地理解孩子们,真诚地鼓励孩子们,静静地等待花朵绽放的一刹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以及集体荣誉感,这学期我开始尝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百分评比”活动。表现好的,包括学习、纪律、发言等各方面,都会给本组加上若干分;表现不好的,都会给本组减去若干分。孩子们一开始,积极性和自觉性非常高,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为本组加分。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有一个同学在遵守纪律方面很不好,自觉性比较差,经常给本组减分,大家都在埋怨他。我也感到头痛,心想这可怎么办呢?不能总让这个组落在后面呀!于是,我尝试着先把这名学生单独组成一个小组,并同其他组进行比较。突然间,这名学生有了显明的进步,知道要为自己加分,努力不给自己减分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看到他已经能很好的约束自己了,便将他放回原来的小组中去。孩子的点滴进步,需要老师的耐心等待、正确引导。
《全接纳 慢引导》这本书容理论和实践为一体,案例丰富,可读性强,实例鲜活,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让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教育的洗礼。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等待的艺术。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县果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