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问题 真观察 真探究

来源 :教育界·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是新时代公民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基于一年级学生科学观察力的现状,本文从真实的教学案例入手,通过认知体验、探究体验、评价体验、生活体验四个方面,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观察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一年级学生;科学素养;观察力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对每个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自《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小学低学段科学课已历经两年的实践探索,小学科学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一年级作为学生从幼儿期向学龄期过渡的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将为他们今后学习科学和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一、追本溯源——低学段科学教学中的观察力现状
  观察,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目的性、指向性的知觉,在众多领域中具有适用性。是否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对于一名学生学习的好坏至关重要。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科学领域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了观察的作用——是孩子进行探索活动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观察”二字更是多次出现,“聚焦、探索、研讨、拓展”,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学生观察力的运用。由此可见,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一年级科学教学以观察为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一年级学生的观察力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1.个体观察力存在共性
  一年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经过学前阶段的观察学习与实际运用,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拥有一颗好奇心,想通过观察一探究竟。虽然观察积极性高,但他们在观察时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在对观察方法的认知上,他们觉得观察方法只有一种——即用眼睛看,殊不知人体的很多感官都能够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呈现的观察对象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可以是一种实物、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也可以是多个物体或看不见的物体。但学生往往在没有明确观察任务是什么之前,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观察,同时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记录观察结果时,学生也会因为缺乏科学实证意识,不知道如何记录,忘记记录或对自己的观察结果不自信而将他人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分享观察结果时,学生虽然能够通过观察有所收获,但仍无法运用科学词汇进行有条理的表述,常常词不达意,导致教师和同学听不懂。
  2.个体观能力存在差异
  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特的气质与性格。观察力的高低与他们在前一阶段的成长环境、受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年级中既有观察认真仔细、思维活跃的理智型学生;也有观察感情用事、缺乏理智的情绪型学生;还有观察中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但又可能固执、轻率的意志型学生;更有处于三种性格类型之间的中间型学生。面对相同的观察任务,性别不同也会对观察产生一定影响。通常女生的注意力比男生集中,观察习惯相对于男生较好,容易发现细微之处;而男生的观察积极性更高,但不持久,更容易关注观察对象的有趣之处,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例如,在教学“观察鱼”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一条活鲫鱼认识鱼的身体特征、运动和呼吸情况。大部分学生经过观察能够发现鱼的身体有头、眼、嘴、鳞片、鳍;少部分观察更为仔细的学生还可以发现鱼的身体中还有鳃结构,同时能够对鱼身体、鱼鳞的形状以及鱼鳍生长的位置有更为细致的观察描述。在将观察到的鱼画下来时,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学生,理智型学生记录鱼的形态特征更为细致完整。
  二、不落窠臼— 一年级学生观察力提升策略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为载体,更加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认知与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更适用于一年级科学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学习对象并生成知识,能够在促进学生观察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实现科学素养的全方面发展。
  1.新技术,创情境——认知体验提升观察自主性
  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还未完全从幼儿阶段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中脱离出来。他们有的意注意时间较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很难自主保持长时间的学习积极性。近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获得外界的信息83%以上是通过眼睛,11%借助听觉,3.5%依赖触觉,剩余部分源于味觉和嗅觉。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先进技术,如交互式白板、同屏直播、VR技术等,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科学情境,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学“起点和终点”时,教师以动画短片导入,创设“青蛙王国跳远争霸赛”情境,让学生化身为跳远勇士帮助自己手中的青蛙争夺第一。学生历经“合作热身赛(学生试玩青蛙)”“比赛规则我来定”“神奇纸带判第一”“比赛收获齐分享”四个环节,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在主动观察中学会测量距离、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真正体验公平比赛的趣味。新技术的运用在提升学生认知体验品质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专注力与探究欲望。
  2.明目标,学方法——探究体验保证观察科学性
  特别的科学情境在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的同时,定会让他们忘乎所以。这与学生在这一时期观察目的性不强、自控力弱、持久度短、注意力容易分散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当观察对象相对复杂或者数量不止一个时,学生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观察不够深入。因此在观察前,教师应该做好观察目标的明确和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使学生掌握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反复观察等观察方法,让学生明确要观察什么,并利用这些方法更全面、更有序地获取信息。科学教学提倡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樣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科学知识、掌握技术与方法,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例如,在教学“观察一瓶水”时,观察的主要目标是发现水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使用已学过的感官观察(眼睛看、鼻子闻、手摸)与对比观察,体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与分析信息—得出结论—交流分享”的科学探究过程,以此来更加深入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水。   3.善记录,会交流——评价体验促成观察外显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教会学生怎样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他们如实地记录观察到的事实,并把这些事实通过自己的语言科学地表述出来。《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明确指出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相辅相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和家长的评价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引导和激励学生,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脑中所思、心中所想,通过说、写、画、演、唱、跳多种方式外化呈现。学生在经历客观、正向的评价体验中,不仅观察力得到提高,表述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真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观察叶”时,有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叶片画下来。这一活动不仅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叶片的特征,更需要他们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这名同学在观察时很认真,能够按照老师提示的顺序画叶片,将这片叶的特点真实地画了下来!”如此积极的评价,不仅对某位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反馈,同时也给其他学生带来了评价体验,能够起到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
  4.多实践,勤思考——生活体验拓展观察应用性
  仅仅依靠课堂体验对学生科学观察力的提升是有限的,教师应将课堂内的科学探究与课堂外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观察机会,让他们行动起来。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体验中练习、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观察力。观察本身就含有思维的因素,又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力的发展同样能反作用于思维能力,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学校层面可以设户外课程,把课堂从教室搬至大自然(如植物园、动物园、公园)中,带领学生寻找春天、畅游秋天,还可以开展如“种一棵植物”“树叶贴画制作”“我喜欢的动物分享会”“测量大挑战”等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光。学校更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发起亲子科学阅读、亲子实验、亲子观察日记等倡议,共同为学生营造能够实践、需要思考的科学学习氛围。
  在科学领域中,观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必备技能。面对观察力相对欠缺的一年级学生,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所需,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应利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柏福荣.观察扬起科学探究的风帆[J].小学科学:教师,2018(04):16-17.
  2.李敏瑾.让体验式学习点亮科学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8(24):84-85.
  3.陈越生.谈如何训练小学生的观察力[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08):32.
  4.叶华.一年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51.
  5.卢宏彬.浅谈现代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软件:电子版,2014(02):250.
  6.洪从兵.基于科学素养导向的体验式教学策略——以“光的直线传播”的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18,40(05):56-58.
  【基金項目】本文系作者所主持的2019年度诸暨市教科规划课题“基于学前科学教育提升一年级学生学习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19265)的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教育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明确提出在社会建设中,要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首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动员和激励教育工作者努力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连日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主要领导及直属单位领导和各处室部门负责同志,一起进行了多次集中学习,并
【摘要】随着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更新,教师更加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境式教学具有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高中政治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开展具体的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情境式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强化
【摘要】“引领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扎实推进”是当代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文章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结合语文版初中教材,着力从三方面分析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达到让青少年“不忘初心,赓续传统,砥砺前行”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不忘初心,守本创新,创造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一
【摘要】教学《金色花》,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也让学生了解想象,深入文本赏析想象,最后走进生活,以想象抒写生活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教学设计便是让学生回归生活,把动情点以想象的方式流淌出一首首赞歌,把阅读教学投射到生活力增长的方向上。  【关键词】想象;真情;生活力  《金色花》这首诗是泰戈尔谱写的重塑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精彩诗篇。泰戈尔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
【摘要】随着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及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革,馆校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为例,介绍了馆校合作模式,分析了这种模式的特点,同时指出其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馆校合作;博物馆;学校  博物馆与学校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主动调整自身的行为策略,促进合作并实现教育产品的供给。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博物馆依然并非介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博物馆和学校之间
【摘要】数学新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从过去的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这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维合一的多元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四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是优化教学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四维目标;整合策略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维合一的多元目标是《基
课改进行到今天,人们逐步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要关注教师的发展。确立教师在课改以及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才会引领学生更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必须以教师的持续发展与不断提高为根基。课改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的落实,是教师自我生命自由与健全发展、专业化素质与通识素养全面提高的具体显现。   课改以来的无数案例表明,学生素质提高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大多是文学佳品,是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的荟萃。山水有情,草木知意,为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证。那么,如何用文本之美去激活学生的思维,滋润学生的心灵,推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它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有敏锐的感知力。      一、形美以感目   ——让学生拥有“绘
首先来谈谈我对德育的认识。    德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一生幸福的重要途径。以往我们谈论德育,强调的是各种社会规范对人的制约,而“幸福”多指向自由、愉快的心理感受,与“制约”之间似乎是一对矛盾。然而我为什么把“幸福”寄托于德育呢?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他的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就是道德。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意识,不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不能被周围的人
【摘要】针对现今的作文教学似乎进入了一种无米之炊的境地,笔者提出立足文本的观点。语文教学的主要素材是文本,运用所教的文本来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可以有的放矢,更具有操作性。文章以经典作品《白杨礼赞》为范本,从几个角度谈写作,结合学生的当堂练习,展开作文教学。  【关键词】文本;作文教学;白杨礼赞  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就一篇课文而言,所教的内容虽有一定标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有些微差别,如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