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科技与信息技术产业的推动下,当今世界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发达和繁荣的时期。中国经济至2010年连续保持了33年超过8%的高增长速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可与此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极大破坏,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危机频频发生。2010年发生在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就是一场人类的重大生态灾难,此次事件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危害范围大,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各国围绕着“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而进行的全球气候谈判久拖不决,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历时多年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可见,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一道亟需破解的世界级难题。不仅是世界各国,也是当今中国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不仅是我国发达地区,也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如我们江西省所面对的重大难题;不仅是理论上的难题,也是实践上的难题。正如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同志指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不啻于一道“哥德巴赫猜想”。
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当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挑战和新机遇,如何破解这道发展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成为当前一项迫切的时代要务。我以为,破解难题的关键就是要促进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此,人们必须科学认识并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几个辩证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欲望需求无限与资源供给有限的关系。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生发人的利益追求,面对利益的追求,就会导致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现代科学技术与文明进步就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利用基础之上的。比如我们熟知的代步工具——汽车,离开石油能源的利用与发展,就不可能诞生现代汽车产业;现代文明的象征——电视、冰箱、空调等,离开铜、铁、锌等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有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当人类为了满足自我利益需求而无限制地向自然掠夺资源的时候,自然资源终有枯竭的一日。另一方面,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人们在消耗各种自然资源的同时就会产生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物,如果不对这些东西进行有效处理,必然会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可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控制好人的无限欲望需求,就会给有限的自然资源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必然会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恶化,反过来又会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这样的话,电影《2012》中所描述的人类毁灭将成为事实,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又在何方呢?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往往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生态自然的建设,导致走了一段长长的弯路。当今世界上,包括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正在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正处于要不发展了经济但破坏了环境、要不注重了环境但经济又得不到较快发展的两难困境,有的甚至是处于经济得不到发展而影响环境改善、环境得不到改善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们必须以此为鉴,正确处理好这一对无限与有限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优先与生态建设优先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获得均衡发展是容易成立的。但是,在现实中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甚至有时会出现“非此即彼”的艰难选择。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矛盾尤为突出。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不搞经济建设,老百姓的生存便会存在问题,更不用谈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保护好生态环境,老百姓就无法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保障,人类的未来堪忧。当二者之间发生尖锐冲突时,究竟是经济建设优先,还是生态建设优先呢?在处理经济与生态关系时,可供选择的方针无非三种:经济优先,兼顾生态;经济与生态并重;生态优先,兼顾经济。至于选择什么方针最好,抽象地或仅从理论上来谈论这个问题,是不会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同水平上,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对经济与生态关系的处理方针就可能不一样。人们只能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时期和水平的具体要求,认识和把握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对于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的当代中国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发展仍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义”,而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坚持“经济优先,兼顾生态”的方针,是目前较为可行的现实选择。具体地说,就是以经济的发展带动生态环境保护,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提倡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正确处理好资本目标逐利性与生态目标伦理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就曾经指出,资本总是向最有利于增长的方向流动。资本的本质特征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从经济建设的资本目标来说,就是追逐利益。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实质就是让人类拥有一种更有尊严的生活,不仅要顾及当代人的生存权利,更要顾及下代人的生存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其所追求的是一种伦理的目标。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逻辑,没有资本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资本的运营和扩张,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既是一个财富大规模的积累和社会的大幅度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环境污染快速聚积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过程,因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必然置生态环境于不顾。资本的逐利目标与生态建设所追求的伦理目标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究竟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呢?关键在于,要摒弃一味地利用资本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确立生态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资本运作进行伦理的约束,使资本对生态自然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第四,正确处理好消费的过度与适度之间的关系。在实施生态导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究竟能不能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战略,能不能推行消费主义的路线,又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危害不仅造成人性的扭曲,也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巨大伤害上。在消费主义的驱使下,人们信奉的是“越多越好”和“越奇越好”的原则。在整个社会的消费中有三多:多买、多用、多扔。人们不仅追求多,还追求奇。那么,这些又“多”又“奇”的东西从哪里来?当然是向自然界索取。被消费的大量物品是建立在通过大量消耗自然界的资源、能源的基础之上的。当一个社会人的贪婪被大量唤起和刺激以后,这个社会就成了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而这个社会一旦处于这样一种状态,那么它就必然不顾一切地冲向生态容量的底线,这样的社会还有什么“本钱”去谈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市场消费主义将最后毁灭掉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人类社会文明正变得越来越脆弱。
但另一方面,人的生存离不开消费。可以说,消费是人们过上一种健全生活的必要条件。这就有一个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消费要消耗自然的资源,要对自然的环境造成破坏与污染;不消费就要影响到人的生存,是不现实的。如何解决与处理好这个难题,实际上就是如何正确认识消费的“度”的问题,要将人类的消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然而,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怎样的范围才是合理消费范围呢?适度消费的这个“度”的标准又是什么?在消费问题上,给出这样的一个消费标准是困难的,因为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是每一个人类个体对待消费的标准是有差异的。可见,过度消费的危害大家有目共睹,但如何给出消费的一个合理限度,这是一个值得学界探索与研究讨论的课题,由此必须认识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就一定要处理好这个消费的过度与适度的关系问题。
努力破解经济学上“哥德巴赫猜想”,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既涉及经济学上的资源与能源问题,又涉及政治学上的“政绩观”;既涉及哲学中的伦理观问题,也涉及人性的本能与约束。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当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挑战和新机遇,如何破解这道发展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成为当前一项迫切的时代要务。我以为,破解难题的关键就是要促进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此,人们必须科学认识并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几个辩证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欲望需求无限与资源供给有限的关系。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生发人的利益追求,面对利益的追求,就会导致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现代科学技术与文明进步就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利用基础之上的。比如我们熟知的代步工具——汽车,离开石油能源的利用与发展,就不可能诞生现代汽车产业;现代文明的象征——电视、冰箱、空调等,离开铜、铁、锌等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有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当人类为了满足自我利益需求而无限制地向自然掠夺资源的时候,自然资源终有枯竭的一日。另一方面,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人们在消耗各种自然资源的同时就会产生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物,如果不对这些东西进行有效处理,必然会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可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控制好人的无限欲望需求,就会给有限的自然资源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必然会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恶化,反过来又会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这样的话,电影《2012》中所描述的人类毁灭将成为事实,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又在何方呢?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往往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生态自然的建设,导致走了一段长长的弯路。当今世界上,包括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正在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正处于要不发展了经济但破坏了环境、要不注重了环境但经济又得不到较快发展的两难困境,有的甚至是处于经济得不到发展而影响环境改善、环境得不到改善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们必须以此为鉴,正确处理好这一对无限与有限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优先与生态建设优先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获得均衡发展是容易成立的。但是,在现实中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甚至有时会出现“非此即彼”的艰难选择。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矛盾尤为突出。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不搞经济建设,老百姓的生存便会存在问题,更不用谈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保护好生态环境,老百姓就无法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保障,人类的未来堪忧。当二者之间发生尖锐冲突时,究竟是经济建设优先,还是生态建设优先呢?在处理经济与生态关系时,可供选择的方针无非三种:经济优先,兼顾生态;经济与生态并重;生态优先,兼顾经济。至于选择什么方针最好,抽象地或仅从理论上来谈论这个问题,是不会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同水平上,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对经济与生态关系的处理方针就可能不一样。人们只能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时期和水平的具体要求,认识和把握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对于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的当代中国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发展仍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义”,而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坚持“经济优先,兼顾生态”的方针,是目前较为可行的现实选择。具体地说,就是以经济的发展带动生态环境保护,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提倡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正确处理好资本目标逐利性与生态目标伦理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就曾经指出,资本总是向最有利于增长的方向流动。资本的本质特征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从经济建设的资本目标来说,就是追逐利益。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实质就是让人类拥有一种更有尊严的生活,不仅要顾及当代人的生存权利,更要顾及下代人的生存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其所追求的是一种伦理的目标。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逻辑,没有资本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资本的运营和扩张,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既是一个财富大规模的积累和社会的大幅度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环境污染快速聚积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过程,因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必然置生态环境于不顾。资本的逐利目标与生态建设所追求的伦理目标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究竟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呢?关键在于,要摒弃一味地利用资本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确立生态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资本运作进行伦理的约束,使资本对生态自然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第四,正确处理好消费的过度与适度之间的关系。在实施生态导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究竟能不能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战略,能不能推行消费主义的路线,又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危害不仅造成人性的扭曲,也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巨大伤害上。在消费主义的驱使下,人们信奉的是“越多越好”和“越奇越好”的原则。在整个社会的消费中有三多:多买、多用、多扔。人们不仅追求多,还追求奇。那么,这些又“多”又“奇”的东西从哪里来?当然是向自然界索取。被消费的大量物品是建立在通过大量消耗自然界的资源、能源的基础之上的。当一个社会人的贪婪被大量唤起和刺激以后,这个社会就成了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而这个社会一旦处于这样一种状态,那么它就必然不顾一切地冲向生态容量的底线,这样的社会还有什么“本钱”去谈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市场消费主义将最后毁灭掉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人类社会文明正变得越来越脆弱。
但另一方面,人的生存离不开消费。可以说,消费是人们过上一种健全生活的必要条件。这就有一个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消费要消耗自然的资源,要对自然的环境造成破坏与污染;不消费就要影响到人的生存,是不现实的。如何解决与处理好这个难题,实际上就是如何正确认识消费的“度”的问题,要将人类的消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然而,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怎样的范围才是合理消费范围呢?适度消费的这个“度”的标准又是什么?在消费问题上,给出这样的一个消费标准是困难的,因为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是每一个人类个体对待消费的标准是有差异的。可见,过度消费的危害大家有目共睹,但如何给出消费的一个合理限度,这是一个值得学界探索与研究讨论的课题,由此必须认识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就一定要处理好这个消费的过度与适度的关系问题。
努力破解经济学上“哥德巴赫猜想”,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既涉及经济学上的资源与能源问题,又涉及政治学上的“政绩观”;既涉及哲学中的伦理观问题,也涉及人性的本能与约束。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