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的合流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xt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与中国本土文化——儒学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儒释道三者合流,最重要的产物是宋明理学。儒释道三者合流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最好表现,也对我国法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借鉴作用。
  关键词:佛教;儒学;合流;宋明理学
  中图分类号:B244;B9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1-0187-02
  作者简介:张琳惠怡(1990-),女,甘肃酒泉人,甘肃政法学院,2014级法律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敦煌学及清朝法律史。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次重要的文化变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变革即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该次变革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中华民族溶进血液中的品格,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佛教就是在这种格局已经形成后传入中国的。随着道教的产生,三者相互冲突和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旋律。
  一、儒释道的合流的原因分析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的文化经历了许多大的转变。两汉时期的章句学、魏晋南北朝玄学以及隋唐时期经学,都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儒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太宗时期的科举取士,以《五经正义》为内容,使天下学子无不将其奉为圭臬,潜心研读。但是,这无法改变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大地上的不断壮大和发展的事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在文化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我们姑且不去计较佛教为何发展的如此迅速。但从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敏锐的发现:儒学的地位正在受到佛教空前的挑战。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相争相对后,三者求同存异,将存亡之争转变成了本末之争。儒学在吸收了道教的内容后,中国的本土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儒学虽然在政治上拥有得天独厚的势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佛教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逊色于儒学。特别是在隋唐时期,佛教吸纳了一批佛学人才,出现了如玄奘法师、禅宗六祖慧能等佛学巨子,儒学的地位受到重创。宋代的张方平曾感叹道:“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1]这种局面,究其原因是佛教对个体的心性修养十分注重,迎合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心理需求。然而,该局面也加深了儒家学者的忧患意识,他们一面追本溯源,从先秦的典籍中寻找和挖掘所需要的精神给养,另一方面“出入佛老”,吸收佛学中蕴藏的丰富禅意,使儒学的思辨程度达到空前提高,儒学的理论体系得以形成。某种意义来说,若没有佛学的影响,儒学不可能完成这一重要的历史性变革。毋庸置疑,在先秦哲学典籍中,已包含丰富的本体论和宇宙论的思想,但是由于中国哲学只是注重体悟而疏于思辨论证,所以这部分儒学的精华在先秦时期被搁置了,至宋明时才被挖掘。之所以在宋明时期被挖掘,佛教起到催化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佛学的引进使儒学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也是佛学促进了儒学的成长。中国传统文化才会呈现绚烂多姿的形态,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促使中国在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达到空前的繁荣。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它的体系性和思辨性,后人称它为“新儒学”。
  在此处需要明白儒学和佛学相合之处指什么。纵观传统中国,封建帝王的承认一度是每一个新兴事物蓬勃发展的前提,佛教也不例外。自两汉以来佛教引入中原地区,它的作用一直是确定的。在历代帝王的心中,佛教是辅助他们教化民众的工具,虽然历史上也出现了“三武灭佛”这样的法难,但是佛教在传播中努力的迎合儒学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的本末之争中,佛教用自己的方法阐述了儒学,同时找到了儒释道合流的观念基础——善。但是,儒佛之间谁应当是主体呢?当儒佛之争转为本末之争后,他们的争斗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成为一种义气之争,合流也在所难免。于是乎,“一主二从”的主从关系形成,宋朝的儒学学者对儒学进行了深层次的发展,宋明理学应运而生。
  二、儒释道合流的表现——宋明理学的产生
  (一)宋明理学在宋朝的发展
  宋明理学经历了前、中、后三个时期,代表人物不胜枚举。根据如何吸收和吸收什么佛教哲学思想以及批判什么佛教教义,宋明理学又分为程朱系、陆王系、心学派等。最为影响深远的是发生在朱熹和陆九渊的“儒释之辩”。
  ⒈形而上学本体的不同。朱熹以“理”为形而上学本体,[2]陆九渊以“心”为形而上学的本体。陆氏揭示了朱熹太极哲学本体的来源,并指出这里对于“理”的理解(不是范畴的来源,而是指朱熹哲学的思想基础)。面对陆九渊的批判,朱熹进行了反驳。朱熹批评陆氏所理解的“理”,是依据佛教禅宗中的“本心”,而不是自己所说的“天地万物本然之理”。至于所谓“迥出常情”,并非专指禅宗,世俗事物也可用此进行解释,儒者不需要回避。
  ⒉虚实之争。陆九渊认为,儒释之间的实质差别不是虚和实,因为儒释道三者的理论都是虚实结合,具有两重性。以虚实为标准区分的儒、释、道三者是没有意义的。朱熹则不以为然。朱熹认为儒释道之间的区别在于“虚无”与“实有”。朱熹以伦理价值本体的实有性为本位,认为佛教一切皆空,其实质是“虚”,即“虚无”。其实,这是两者对佛教教义的本质认识不同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⒊公私之争。陆九渊主张以“公私”做为儒释的区别标准。他认为人为万物之灵长,尽人道而与天地之道并立,其依據的便是义和公。基于此,陆氏以公私为依据,从伦理道德上对儒释的思想内涵做了区分。朱熹不同意陆氏主张,认为陆氏对于儒释之间的区分毫无意义。他认为陆九渊不知道人的本心为何物。朱熹认为,只是用公私去判断佛教思想中的人生价值观,是对佛教心性论理解的不够深刻。
  (二)宋明理学在宋朝以后的发展
  朱陆之间的争论,推进了理学的发展。这种发展得益于宋朝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到了明朝,随着“心学”的产生,王阳明将儒家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围绕着儒释道三者的关系问题,王阳明和湛若水也进行了三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辩论。两人围绕“儒释是否同根”以及儒释思想中都提到的“良知”等问题进行了争论。在这里姑且不论二人争论的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王阳明奠定了心学的基础,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是宋明理学的最后一位大师。清朝的朴学实为宋明理学发展的倒退。自此之后,儒学的发展停滞不前。
  三、儒释道合流对现当代法学研究的启示
  其实,在行文过程中,不难发现中国的本土文化——儒学有着兼容并包的开放性特点,同时,也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儒学包含了中国人最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了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愿望。[3]在儒家学者一次次的努力中,儒学坚持了它本来所拥有的内在气质,在面对一次次的冲击和挑战的过程中,被儒家学者改造,从而完成了教化百姓的重任。同时,也为当朝执政者希望达到的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
  在儒释道合流的过程中,儒学坚持本身所拥有的特殊性,在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有利元素后,完成了自己华丽的蜕变。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壮举,也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我国现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以下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本来所拥有的特质。日本学者滋贺秀三先生在研究中国古代的诉讼制度时,发现中国古代判案的标准是:“情”、“理”、“法”。[4]从费孝通先生所写的《乡土中国》中也能看出:中国是熟人社会,“情”、“理”已经作为中国人的特质融入到血液当中。所以在引进国外的法律思想、观念和制度时,应当注意这些思想和制度是否为中国人所接受,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
  (二)按照中国国情进行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国情非常复杂,各个地方的法制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在藏区还在用“赔命价”来处理诉讼案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在用部落的规定解决当地存在的问题。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将中华法系拦腰截断是不明智的做法,应当有步骤、有原则的进行法治的现代化,减少因为法律适用和实施过程中激化的矛盾,实现中国人心中最高的境界——和谐。
  [ 参 考 文 献 ]
  [1]任继愈.中国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56.
  [2]朱熹.四书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5.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12.
  [4][日]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的征地过程主要是由行政力量主导推进的,逐渐转向符合经济规律、符合法律规定的征地过程是一定的。现行的按土地用途来进行补偿的标准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均,转为以成员权和土地发展权为理论基础的按经济补偿与行政补偿进行补偿的征地补偿新标准可以规避这一问题。  关键词:征地补偿;成员权;土地发展权;经济补偿;行政补偿  中图分类号:D9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
摘 要:近些年来,交通领域事故频发,危险驾驶类行为受到普遍关注,危险驾驶罪是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加的罪名,《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是醉酒驾驶和情节恶劣的追逐竞驶行为。而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修正后,将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的严重超载或超速行为、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进而危及公共安全的运输行为也纳入刑法规制范围。鉴于危险驾驶行为在社会引起的高度关
摘要:因为明星身份特殊,网络上经常能够看到对明星私生活的深入挖掘以及侵犯其名誉的行为。我们的研究从明星名人名誉权和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着手,旨在找到二者的平衡,维护明星名人的正当权利,保护公众的知情权与言论自由权。  关键词:明星名人;隐私权;名誉权;网络侵权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1-0247-02  作者简介:翁宇菲(19
摘要: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死缓制度本身的不足,增加了死缓的惩罚力度。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相关指导性案例对于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案例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在2012年的指导案例中,关于“手段残忍”的界定混乱,并且将一些本不应考虑的情节考虑在定罪量刑中。  关键词: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行为  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
摘要:2015年底颁布的《反家庭暴力法》明确了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法律手段,表明了国家与社会对于家庭暴力的低容忍和强保护。本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出台的背景下,从著名的“不放弃追诉”视角出发,对我国目前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此次立法的特点,并对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和实施前景作了可行性分析。总体来说,《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有利于我国人权的保障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摘要:犯罪现场痕迹是解读犯罪过程的主要客观方式,利用现场痕迹的固定性来对犯罪过程进行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等细节的分析解读,可以有效提高案件的侦破。犯罪现场痕迹是犯罪嫌疑人在现场进行作案时留下的主要证据,通过综合利用各种痕迹刻画犯罪全部过程,是案件重要的侦破方式。  关键词:现场痕迹;犯罪现场;刻画犯罪  中图分类号:D9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0-0174-
摘要: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从社会学角度,精炼的阐述了自汉至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封建法律的演变,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社会的家族、婚姻、阶级、巫术、宗教以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进而解释了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奸非罪为探讨对象,通过对奸非罪的简单厘定梳理,以资揭开古代中国性犯罪神秘面纱的一角。  关键词:奸非罪;血缘;奸;儒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
摘要:河北省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把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列为了此次工程的重点,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与过程。因此,分析当下河北省农村环境现状以及在保护农村环境过程中法律建设情况,提出完善措施,有利于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民的环境收益和我国农业产业量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污染防治问题;法律机制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
摘要:微传销作为一种新型网络传销,具有典型的骗取财物性质,具体表现为交叉型微传销和资本运作型微传销两大形式。不具有骗取财物性质的经营型传销排除在微传销的范围之外,不够入罪门槛的以行政法规进行规制,足以入罪的以非法经营罪进行规制;具备骗取财物性质的诈骗型传销是微传销,以实体商品、服务为外衣的交叉型微传销和无实体项目支撑的资本运作型传销在具体案例中适用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并根据案件事实与诈骗罪、集资
摘要: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竞业禁止义务正是一种典型的忠实义务。董事竞业行为既包括从事与其任职公司形成竞争的业务的行为,也包括谋取公司商业机会的行为。本文拟从一则案例的分析入手,探究董事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具体构成及法律后果。  关键词:董事;竞业禁止义务;法律后果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5-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