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初三女生为何挑剔成病?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mingkoxiu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莎是一名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初三女生,她有个比她小很多的妹妹叫小春。因为从小被爷爷奶奶娇惯,莎莎的性格比较内向敏感,跟同学们在一起时特别爱生气,同学们都觉得她不好相处。进入初三后,因学习压力增大,她的脾气越来越大,特别爱找碴儿,不愿跟家人沟通,事事跟他们对着干。妈妈被她的坏脾气弄得抓狂,有时也忍不住情绪失控,对丈夫发飙甚至责骂女儿,家庭氛围大受影响。
  再后来,莎莎出现了一种心理强迫症状——无缘无故地挑剔,然后因为挑剔而付出越来越多的无效劳动。比如她经常一做完作业就拼命擦书桌,把卧室清理得非常干净整洁,但她不是做完了就罢手,而是重复地做,做完一遍继续做,根本无法停下来。母亲劝她:“桌子脏点有什么关系?你休息休息吧!”她却无奈地说:“我就是手痒啊!”“不搞干净会有细菌,细菌粘到妹妹手上会让她生病……”强迫症一样的思维,让她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做重复劳动,难免影响到学习。
  莎莎读初三之后,妈妈对晚餐的搭配更加上心,经常花心思让她吃得更丰富。然而,莎莎还是经常不满意。爸爸批评她:“你妈做饭如此上心,伺候你像伺候王爷般精细,你咋不懂感恩呢?”莎莎索性把筷子一扔说:“我不想吃饭……人家妈妈炒菜都会搭配四五种颜色,咱家为什么不能进步一点呢?”
  莎莎一心想考市重点高中,但是以她的成绩想考上有点困难。妈妈建议她有意识地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升学习成绩,希望她更好地规划时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上。但这一要求对莎莎来说似乎是个巨大压力,她甚至据此认为父母嫌弃她。为此,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跟父母发生一次冲突。有一次,与妈妈发生冲突之后她甚至边哭边说:“我不活了,干脆跳楼算了……”
  因为无力帮助女儿走出困境,父母只好带莎莎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爱挑剔缘于中高考症候群
  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大,不少孩子在面临大考时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专业人士称之为“中高考症候群”。比如有的孩子由于责任感缺失,紧张的备考压力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是为爸爸妈妈学习”的錯误意识,甚至认为“所有人都欠我的”,萌生一种受害者心理。有一些像莎莎一样敏感的孩子,会变得非常完美主义,看什么都不顺眼或是对什么都没兴趣,甚至出现强迫症和抑郁症倾向。也有一些孩子对父母非常不尊敬,甚至充满敌意。
  可悲的是,很多父母致力于从外部来解决问题:比如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许诺孩子考试结束之后出国旅游、给孩子的吃穿更上档次……然而在《我的哭声无人听见》一书中,美国医学权威林奇博士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根源不在这里。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喜欢拿黑洞来比喻自恋和自私的人。这种人就像太空中的黑洞吸收周围所有的物体,却从不吐出来……如果爱是射向他们的光线,就会被吸进去。你若将爱导向他们,又会与他们内在空虚的强大吸引力相抵触。‘我爱你’三个字被他们吸纳进去后,却变成了‘我爱我’。”
  听了我的以上分析,莎莎的父母都进行了反思。最近两年,他们的确因为养育二宝而对莎莎充满愧疚感。一方面,他们借助物质满足弥补对莎莎的亏欠,另一方面,他们告诉女儿:“只管好好备考,别的都不必操心。”莎莎变得越来越自私,对父母的所有付出都视为理所应当,感恩之心渐失。
  黑洞需用“真实沟通”来填满
  在接下来的沟通中,我深深感受到莎莎的寂寞。虽然她有父母的呵护、爷爷奶奶的宠爱,还有一个小妹妹,但她感觉非常孤单,而且特别害怕别人知道她孤单,所以总是假装出很酷的样子。
  像许多承受考试压力的孩子一样,莎莎不愿承认自己惧怕考试,极力掩饰内心的脆弱。当我跟她谈论中考时,她漠然地说:“不就是中考嘛,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行我就去读职高,也蛮好。”但她说这些话时,一只手拼命用纸巾擦拭面前的书桌一角,内心的焦灼与脆弱暴露无遗。
  经过一些破冰小游戏之后,莎莎愿意敞开心扉来谈一谈对父母的看法:“他们总是埋头看手机、玩电脑。一天,我爸爸开车接爷爷奶奶到我们家吃饭。他把车子刚停进车库,就接到一个电话说要立即解决一项技术问题。于是,我跟我妈还有爷爷奶奶先上了楼。过了两个小时,快要吃饭了,我爸还坐在车里用手提电脑忙工作。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两次。还有一次,我爸陪我去上海迪士尼乐园玩。他又临时有事,在宾馆房间整整忙了一天,我跟我妈两个人玩得一点都不开心……唉,反正我也无所谓了,现在每次出去玩都带着妹妹,他们根本不会认真听我说话,只要妹妹一哭全家人都围着她。我就玩我的手机,反正无所谓的……”
  整个过程中,莎莎屡次说她“无所谓”。但在我看来,那正是她渴望父母陪伴的最强烈表达。
  我不断鼓励莎莎:“刚进来的时候,你嘴里虽然说‘我挺好的’‘我没什么问题’‘我无所谓’,但我觉得这些并不是你的真实感受,现在你已经开始真实地表达自己了。这种沟通挺好!”
  在接下来的几次交流中,我认真倾听莎莎的讲述。正像一句教育箴言所说:“教育的本质是沟通,也是孩子家庭生活的延伸。”当莎莎开始倾诉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时,她的紧张与压力得以宣泄,她开始哭泣、愤怒、表达不满……
  用爱助孩子回归心灵家园
  美国医学权威林奇博士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应如何跟莎莎这样孤独寂寞、缺乏交流的孩子沟通,那就是用爱与接纳引领她回归心灵家园。当你真诚地向孩子表达爱,被孩子真正感受到时,孩子返回心灵家园的旅程也就开始了。不幸的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不纯粹甚至不真实的,对孩子说的话充满挑剔、责骂甚至羞辱。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处处设防,不以本来面目示人。孩子躲进幻想、自恋的天地,被包括学业压力在内的各种压力所控制,并因为成绩不佳而感到羞耻。
  我对莎莎的父母进行了培训,教他们有效沟通。亲子之间的沟通,若方式不当,会成为无效沟通。更糟的是,家长在说废话,孩子早忘了家长说的重点,家长却认为孩子叛逆、迟钝。焦躁情绪不断累积,家长就会情绪失控,怒气爆发,管教就会变成责骂。所以家长说话应突出要点,简明扼要,柔和中带着智慧,幽默中展示温情。   经过训练,莎莎妈妈很快有了改变,比如不再唠叨、警告女儿“不可以怎样”,而是告诉孩子“应该怎样”。而且,她学会了引导孩子发泄情绪,等孩子心平气和之后再开始沟通:“刚才你情绪激动,说再也不去学校了。现在你平静下来了,想一想应该怎么做?”当莎莎表示“还是会去学校”以后,她给女儿拥抱与安抚,并告诉女儿:“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我告诉莎莎妈妈,一定要让女儿感受到她可以从沟通中获得益处与快乐,而不是父母对她功利化的要求。
  事实上,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不是坐下来面对面的说话,而是通过“肢体语言、共同参与的活动、默默陪伴”等方式实现的。比如,当莎莎每隔一段时间就负面情绪大爆发时,我建议莎莎妈妈“以静制动”,可以递几张纸巾给她,或者说几句安抚的话:“妈妈理解你!”“妈妈知道你一直在努力!”或者给女儿做一样她爱吃的美食,等女儿情绪平静以后端给她……这样的沟通,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但事半功倍。
  此外,我鼓励莎莎父母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这样他们能在女儿出现负面情绪时更加专业地予以应对。比如,懂得了心理学,他们会观察莎莎写作业时的情绪,当她快要不堪重负时,他们就策划一个“全家一起听相声的晚餐时间”;再比如,当女儿考试失利,带着负面情绪回家时,他们不再责备,而是说一些鼓勵的话。当然这种鼓励不应该是功利性的,而是幽默轻松,能让莎莎感到温暖的。
  莎莎从小有个昵称“猪猪”,开心时她会调侃自己是“低标准、没要求、给个阳光就灿烂的小猪”,但考试失利或跟同学关系紧张时,她则会骂自己是“笨猪”。有一天莎莎情绪很不好,把学习用品都扔在了地上,趴在桌上拼命用橡皮擦桌面。因为学习了心理学知识,爸爸的应对十分专业,他没跟女儿讲道理,而是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家”字,对莎莎说:“汉字‘家’,宝盖头下‘一头猪’。学习累了,不妨罢工一次,像猪一样放松地在地上打个滚。你要是能做到,那咱们家就更像个家了!女孩子,有时候没心没肺反而更可爱。”
  爸爸风趣的比喻把妈妈都逗笑了,莎莎虽然没说话,但也在桌面上写了个“家”字。次日早晨,她的情绪完全恢复正常,去上学之前还主动亲了亲小妹妹。
  家长需要对孩子适当“示弱”
  莎莎父母过去一直教她感恩,但效果不佳。我建议他们换一种方式,适度示弱,以身作则。同时我引导莎莎“做智慧的孩子”,主动调和家庭气氛。
  我告诉莎莎:“好的家庭就是家人们的负面情绪会轮流爆发,比如你软弱的时候我多包涵,我抑郁的时候你多呵护!倘若家人的情绪总是同时爆发,必然引发家庭地震。”然后我教她:“智慧的人能读懂并避开家人的情绪爆发点。在出现以下情况时,要及时安慰、呵护或宠一下家人:一、过度操劳,连续睡眠不足。二、经常发呆,沉溺于电视、网络等虚拟世界。三、总是为小事嚷嚷,或挑剔、训斥家人。四、抱怨,有时又突然很沉默。五、出现自残、自杀等不良苗头。”
  当我提出让莎莎“做智慧的孩子,给家人的情绪把脉”后,她懂得了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情绪。当发现爸爸不爱讲话、情绪抑郁时,她会默默表达关爱。当妈妈心情不佳,或对妹妹大吼大叫时,她会主动劝慰几句。
  莎莎父母也适度展示自己的真实情绪,爸爸更是主动给莎莎做表率,教她如何与不良情绪共处。比如当他情绪不佳时,他会主动告诉妻子:“我最近心情不太好,有时不太想说话,但不代表我对你有意见。你只管忙自己的事,不用管我。”甚至爷爷奶奶也参与进来,给莎莎做示范:“今天我有点不开心,莎莎你能不能跟我讲个笑话?”
  不知不觉中,莎莎的注意力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喜怒哀乐,开始明白身边的每个家人都有自己软弱的一面和独特的情感需求,谁都不应该成为绝对的家庭中心,一家人都快乐才是最好的局面。这样的转变,让莎莎变得大度而懂得感恩,跟家人、同学们的关系日渐改善,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各级教研部门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2011年5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组在全市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了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比赛,本次比赛是全市广大体育教师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又一举措,来自成都市20个区县和市直属学校的全部体育教师共计5000余人参加了本次比赛。比赛分三个环节进行:一是运动技能展示,二是定时教学设计比赛,三是说课比赛。本次比赛分预赛和决赛进行,3—4月各区市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研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教研工作的积极作用,新的课程改革则难以实施。针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重庆市学校体育教研工作始终奉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围绕着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做文章。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指导教师培训,明确改革方向;深入课堂教学实际,发现教
拜读《体育教学》2005年第5期周珑生老师的《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巧用单杠进行辅助练习》一文(以下简称“练习”),很受启发,对周老师的大胆创新的做法深表敬佩。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体会,认为利用单杠进行辅助练习尚须合理稳妥,并就此提几点建议,愿与周珑生老师商榷。    一、完整辅助练习的组构欠妥    如若《练习》文中所叙“在训练场地上安装一个单杠,高度在220cm-250cm之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调
从客服代表,到经理、总监再到副总经理,邢颖在FESCO历时15年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坚持一丝不苟地把服务做到极致。“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穷尽一生磨练自己的技能,并享受专注做事带来的内心宁静。”这是邢颖对每天面对的工作的诠释。在她看来,“简单”的工作经历正是“匠心”的一种最透彻的体现。也正是出于热爱,她把内心凝结隐含的这种情感深深地融化于日常的身体力行当中。  邢颖的办公室清爽明亮,与她本人的风
1.前言  目前,研究学生体育学习成效,建立一种符合体育学业评价改革目标和理念的评价制度,己经成为学业评价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平时体育课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定能在初中毕业时中考体育中取得好成绩吗?学生的平时体育课成绩中与初中毕业时中考体育成绩是否相关,相关程度有多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改革实施方案上报数据中,2011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七至九年级第一学期体育课成绩与升学体
【编者按】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走过了不平凡的35年,招生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考生人数下降、高校扩招、职业院校的大发展以及自费留学生人数的连年攀升,高考已不是以前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了道路比较宽阔的“立交桥”。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1977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仅为27万,录取率为5%,2012年高考录取人数已达685万,录取率达到75%,平均每4个考生中就有3个能如愿跨
问:7年前,我村村民魏某因奸淫猥亵自己的亲生女儿,被判刑6年半。魏某的妻子随即起诉离婚,并获得了女儿的抚养权。魏某刑满释放后,要求探访女儿,被魏某的前妻拒绝,魏某以自己仍是女儿的监护人为由,坚决要求探访女儿。请问,这种情况下,能否撤销魏某的监护资格?  律师意见: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即使父母离婚也不会影响这种监护资格,但如果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实施了侵害行为,则有可能被依法撤销监护人资格。  我国
校长,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校长在教育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和体现,这就决定了校长不仅是实干家还必须是思想者。观念决定发展。往往传统的学生观、质量观限制了管理者的思想,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的发展速度。2006年7月,包强平调到深圳西乡中学任校长,面对这样所普通中学,如何带领她走出“平台期”,推动学校有进一步的发展?转变成才观念成为提升西乡中学内涵的第
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下,考虑到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热情,考虑到资金、技术、劳动力要素的保障情况,考虑到国内住、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潜力,2009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2008:拐点之年    2008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由升转降的一年。这种变化既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也由于数年来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综合体现。可以认为,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转折性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
拜读了《体育教学》2005年第四期裴东光老师的《我对快乐体育的理解》一文,不禁感慨万分。其实我想说:1500米,90%的学生不能在10分钟内跑完,应该不是一件很意外的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作为一名基层的体育教师,每年都会目睹体育考试中学生跑完800米(女)和1500米(男)时那一张张痛苦扭曲的脸。每到此时,我总会深深地自责:体育课上学生干什么了?课堂上体育教师都干什么了?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