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色走向底色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e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整体印象
  南通市竹行小学源自私塾,历史悠久,经历百年。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健体尚美氛围浓厚,这是一所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师生幸福指数高,办学效益显著的百年老校。在“明理求真,笃行至善”的校训引领下,坚持“至善”的文化主张,践行“让每一位师生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努力办让多民族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地处多民族地区,除了当地的汉族学生之外,还有其他多个民族的学生),笔者观摩了竹行小学内容丰富的团体操表演,有篮球、三门球、呼啦圈和足球等;特色鲜明的社团展示,有武术、跆拳道、男足、女足、女篮、啦啦操等;富有童趣但功底扎实的学生书画展;内涵丰厚的竹文化馆;认真聆听了朱军校长的主题报告;与大家共同欣赏了学生们的才艺展示;见证了戴亚兵副校长大胆创新的文体融合,分享了刘旻航教授和施建平副所长的大师智慧和文化大餐,学习了孟文砚教授极富含金量的学术报告和活动总结。认为整个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过程紧凑、实效明显。
  二、特色项目“特”在何处
  三门球,中国造;场地圆,打法妙;我你他,争三甲;协对手,讲竞争;交朋友,谋合作;攻换防,思维活;防转攻,快准凶;多竞技,智慧丰。这是“三门球诀”,不难看出,三门球是在综合了橄榄球、手球、篮球等各种球类运动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科学设计出一种让三个队同在一个设置有三个等距离球门的圆形场地上用手击球,以球有效投入另两方中任何一个球门得分为目的而建立起具有攻二防二的独特竞赛体系的新型球类运动,被称为“第四类球”。
  三门球有何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三门球的器材、场地有特点:粽子形球体,落地后反弹无规律,充满了不确定性;场地为半径12m或15m的圆形场地,等距设置了三个梯形球门,攻防无死角;此外,竞赛形式很特别,是三个队同场竞技,将球射入其他两方球门的任何一个球门可加分,使防守的两方同时被扣分的运动。每队基本分为80分,每场比赛分三节,每节比赛净时间为10分钟,分数多的队获胜。可见,这种赛制形成了攻二防二的竞技体系,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既要进攻又要防守,既要竞争更要合作,因此,三门球运动充满了变数、趣味和智慧。最后,运动价值很特殊。三门球运动由跑、跳、投、拦抱、摆脱等动作构成的技术体系,在一定战略思想指引下,通过训练有素的战术配合达到健体、激趣、益智的目的,因此,三门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可以独立存在。同时,它还可以成为学习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
  三门球为何成为特色课程?并不是所有运动项目都适宜作为教学内容,更不是所有运动项目都能成为课程,三门球成为特色课程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和教师由原来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设计者和开发者。20世纪90年代末,江苏省海安县学生体协针对一些学校场地条件差、人多器材少的情况,研发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三门球。经过不断实践、完善、提升,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特色鲜明的地方课程。一些学校引入并加以二度开发,形成了学校的特色课程。
  2.《课标》倡导“目标统领内容”,鼓励一线体育教师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认真分析和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内容,三门球以其攻防转换快速、形式新颖、健体益智、简单易行、实效明显的特点,成为更多教师选择的对象。
  3.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育体与育心并重。《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资源要开发与身体练习有关的内容,高度聚焦核心素养的内容,主要途径是对现在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民族民间内容的开发,三门球作为一项新兴运动,会和新兴的攀岩、街舞、软式足球等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三、以三门球为载体的小学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应聚焦课堂教学突围
  以三门球为载体的小学体育特色项目建设是否有生命力,关键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凸显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聚焦课堂教学突围。本次研讨活动共提供6节三门球主题研讨课,其中水平一1节、水平二4节、水平三1节,即单手射准2节、传接球4节。上课教师皆为青年教师,充满激情与活力,所在学校都开展了三门球运动,所授课也是基于三门球单元的某课时,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尽管当时天气较冷,但整体教学效果不错。以竹行小学葛磊老师执教的《三门球:单手肩上传球、双手接球》为例,本课选取的是水平三(五年级)三门球单元中的第3课时,学习重点是学生掌握单手肩上传接球的方法,难点是传接球的稳定性、连贯性和协调性。本课设计较为科学合理,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加上授课学生为本校学生,上课进程推进顺利,目标达成度较高。本课最大的教学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情境教学法,二是以“龙”文化为主题贯穿课的始终,把三门球比喻为“龙珠”,把学生喻为“龙的传”,从开始的“长龙戏珠”、“舞龙”、“二龙戏珠”到中间的“玩龙珠”、“过龙门”、“龙珠接力”到最后用龙珠进行整理放松。
  当然,教学是个遗憾的艺术,要不断反思,改进不足,在反复的实践磨练中实现螺旋上升。纵观6节课,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就特色课程建设在课堂教学层面的突围,还需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目标要成体系。目标统领内容,学校与教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构建小学三门球的整体课程目标,要按照《课标》的四个方面设置学习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另外,还要纵向地设置水平目标,水平目标之间要有梯度、过渡和衔接。水平目标之下的单元目标设置也要科学适度,这样,课时目标才能够可检测、可评价。
  2.学习内容要有标准。学习内容要先易后难,且与学习目标一一对应。水平一宜安排以玩球等熟悉球性为主要内容,了解三门球的基础知识,建议以游戏为主要练习形式;水平二宜安排基本运动技能,简单介入基础战术配合,如,传切、突分等内容;水平三宜安排基本运动技能组合动作,进一步学习基础战术配合,如,掩护、策应等,学生能进行教学比赛。特别说明的是,内容标准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基于实战和有效,把射门内容贯穿于三门球学习的始终。   3.场地器材利用要充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尽可能基于特色的圆形场地;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确定三门球的数量,并不是所有三门球教学都适宜学生人手一球。如,不管何种形式的传接球的学习内容,都不适宜学生人手一球,更合理的是两人一球,随着传接球熟练程度的提高,还可以减少球的数量。另外,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也要尽可能地使用三门球,使器材资源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
  以上三个方面是就课堂教学本身而言的,实际上,特色课程建设还要构建以三门球为主要载体的体育课、体育大课间和体育课外活动的“三位一体”的模式,使体育大课间和体育课外活动成为体育课的有力补充和有效延伸。当然,还可以尝试亲子运动会、特色项目擂台赛等形式,使三门球拓展到社会和家庭。
  四、小学体育特色项目文化融合
  本次研讨活动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味”浓厚,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
  1.与学校的主题文化相结合。竹行小学基于历史、地域文化及对“竹”的深度挖掘,打造竹文化,提炼办学精神。竹是草本常绿多年生植物,具有空心、有节、长笋的外形特点和生长属性。空心喻指虚心和谦虚好学,有节喻指有气节、有傲骨、宁折不屈,长笋喻指不畏逆境、不惧艰辛、勇往直前,这些既是竹的审美价值,更是一种精神财富,由此提炼出来的办学精神接地气且彰显生命活力。学校提出了“让每一片叶子都蓬勃生长”的理念,笔者由此想到了“儿童是一棵长满了各种可能的树”和“让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因此,我们要坚持儿童立场,尊重儿童。
  2.与特有的课程文化相结合。三门球运动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采用了“三字经体”编写了“三门球诀”,朗朗上口,有效有趣,寓意深远。另外,三门球运动类似我国的武术和韩国的跆拳道,特别注重礼仪文化熏陶,如,三门球比赛第一节开始前主裁判立于中圈内,伸右手手心向上指向中心,各队队长同时进入中圈,相隔2m左右,站定后,立于中圈外的队员在队长的带领下全体面对面行鞠躬礼,然后向后转,面向场外观众行鞠躬礼。再如,三门球运动的核心思想:良性竞争,合作共赢;三门球的项目理念:笃行、共赢、创新、睿智、释然;三门球的项目精神:人人参与,身心共修;人人平等,智慧彰显;人人成功,快乐无限等等都属于课程文化范畴。
  3.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三门球的外形酷似端午节食用的粽子,所以三门球又称为“粽球”,将融入于插艾叶、赛龙舟等民俗文化运动,服务于端午文化。另外,三门球的圆形场地和梯形球门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方外圆”有契合之处;三门球特别的赛制既可以培养集体意识,还可以正确地处理好“你我他”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是“敌中有我,敌我与共”的辩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大胆尝试三门球与文化的融合以及举办专题文化讲座。本次研讨活动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把三门球运动与国学经典的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邀请山东财经大学的刘旻航教授所作的《文化学视野中民俗体育文化》和施建平副所长所作的《关注孩子的一生》专题文化讲座,让与会教师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无疑为特色课程建设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让我们树立“特色发展”和“校本意识”,采取有效校本行动,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我们聚焦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努力做到“个人有特长,项目有特点,办学有特色”,从而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让每名学生带着健康和梦想在人生的幸福跑道上奔跑。
其他文献
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是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基础和根基。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学生身体活动的基础。体育教师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所在。而在实践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相同教材内容的不同的课堂处理现象,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体育教师常常在课堂处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实这与体育教师具有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校课间自编操教学深入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深度参与的方式,开启学生的课间生活。通过有效发挥课间自编操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1”与参与课间操约“1000”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相结合,从而形成“1 1000”的课间自编操学练新样态。这不仅把学生从以往单一、重复、枯燥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而且对形成学校体育文化和展现校园体育特色发挥积极作用。  一、案例描述  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功能逐步凸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基于“德育”与“体育”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新时代学校体育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的新要求,肯定了学校体育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
多年的教学经历提示我们,通过学练“实心球打靶赛”游戏的基本方法及各种变化,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上肢、腰腹力量与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而且组织得当,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练热情与参与兴趣,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此游戏既可以作为初中体育游戏教材,也可以作为学生后续学习投掷类动作技术的辅助性练习内容和重要的教法手段。  一、“实心球打靶赛”基本教法简介  游戏准备:  在平坦场地上画3个同心圆,分别是大圆圈(
2019年,笔者很荣幸地成为“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专集征集活动”一线话题志愿者服务队中的一员,并且积极撰写了一篇案例参与活动。虽然自己撰写的案例未能入围,但是通过阅读来自全国各地教师们的优秀案例后,笔者逐渐找到了自己案例的差距和不足,首先笔者的案例就没有选好题目。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看文先看题”。在“入围案例”中,许多案例题目吸引了笔者,并因此对案例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阅览了大
随着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全国已经进入常态化的疫情防控阶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很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在减少聚集、集体活动拉开距离的要求下,如何将防控与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摘下口罩科学运动,保持安全的活动空间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养成良好的“社交距离”意识和习惯,做到常态防控下体育教学的安全防护。  一、培养健康志趣,唤醒“社交距离”新意识  
幼儿阶段是走、跑、跳、投、攀、爬等多种身体基本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启迪我们幼儿运动教育要尊重幼儿成长规律,要葆有幼儿天性和心性,通过巧设游戏内容与形式,调动幼儿自主运动的兴趣,进而全面提升幼儿的身体运动能力。笔者创编了两种幼儿跳跃游戏方案,供同行参考。  一、“解救鸡妈妈”  适合年龄:小班幼儿。  游戏目标:1.增强腿部力量,发展跳跃能力;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集体精
目标是某一行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要争取达到的某种预想结果的标准或状态。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必须引领一节课、一个单元、一学期的教与学的全过程,反之亦然,学期的、单元的、一节课的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如何达成目标去精心设计、巧妙实施。换而言之,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了引领和指导的作用。目标表述得清晰、具体与否,将制约着整个教学效果的优劣,一个好的学习目标的表述必然是具体、可观测、易评价、操作性强
编者按: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之一,
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修订并送审通过的人教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把原实验教科书中第一章第二节《全面发展体能与科学锻炼》扩展为完整的一章《科学发展体能》。笔者将通过分析该教材的特点,帮助广大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其育人价值和作用,通过理清教材编写思路,并给出教学实施的参考性建议,为体育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提供参考。  一、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