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黄志刚同志,离开我们已有一个年头了,但他那简洁明快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却不时在我们脑际闪现。至今我们对这位尊敬的老领导仍深深地怀念着。
那是在半个多世纪前的1952年,黄志刚同志来临汾任地委书记。
当时我们几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临汾团地委工作。团地委办公地址就在黄书记的前院,只有一墙之隔。那时地委的干部除了少数领导同志按供给制标准有一个小灶外,其余都在机关食堂用餐。我们到食堂吃饭,黄书记住的小院是必经之路,经常和他见面。特别是星期天或工作之余,黄书记还常到前院和我们几个年轻人打乒乓球、羽毛球。那时的上下级关系十分融洽,彼此互相关心,非常亲切。
其实我们对黄书记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领导才能和马列主义理论水平,除了聆听他的报告之外,我们还目睹过他刻苦读书。每天早晨我们到食堂用餐,走到他小院台阶的下面,就看到他坐在一个小凳上,手捧一本厚厚的书在聚精会神地研读,几乎天天如此。后来才知道他看的是《列宁选集》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粮食、实物配给制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书记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他在临汾地委工作时所作的那一次次生动感人的工作报告和时事讲话,不仅一次次在地直机关乃至全区各级干部中都有许多美好的记忆和佳话,而且,太原的很多干部对他的印象也很好,说他是一个马列主义水平较高、原则性很强的领导干部,是政治家也是演说家。人们都愿听黄书记作报告,听他的报告不觉得是负担,反而是一种享受。
他是一个具有群众观点、善于走群众路线的好领导,有些事虽经多年,但至今记忆犹新。1952年夏天,他来临汾不久,就抓住临汾县南席村党支部压制群众、打击报复群众的事件,组织成立以地委秘书长霍钟秀为首的调查组,进行深入调查,并通过这一典型事件教育全区各级干部克服官僚主义,严厉批评一些不关心群众,甚至侵犯群众利益、压制群众意见、打击报复的违法行为,深得干部和群众的好评。
在农村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他尊重农民的意愿,逐步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他反对一些干部的急躁冒进做法,对一些地方强迫农民入社的行为,说是“欲速则不达”。他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反对脱离群众,超越群众觉悟的做法。他总结个别地方把好事办坏的教训,教育干部办社要稳步前进,先试办,总结经验再逐步发展,成熟一个办一个,办一个巩固一个,防止单纯追求数量不讲质量的做法。
1953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这一重大决策的实施,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的互助合作,一方面推动了对私营粮商的限制和改造,从而带动对其他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在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工业的发展,急剧扩大了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一些地区粮食脱销,一些地区出现了粮食市场混乱的现象,一些不法粮商抢购囤积粮食、哄抬粮价。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决定,基本的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粮食的统一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的统一配给。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黄书记把统购统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派出调查组,深入农户摸底,掌握第一手材料。有一天黄书记给团地委来电话,问谁在家主持工作,电明同志说:机关大部分同志下乡,我在机关负责。黄书记说:家里还有谁在?电明回答还有冯友道、韩北极、任志远。他们三人到黄书记处接受了任务,用一周的时间下到翼城、曲沃,走村入户,深入调查,了解群众对统购统销的具体反映和意见。
除了作大量调查之外,黄书记还给临汾地区18个县的县委书记直接打电话。我们记得他讲的几句重要的话:“我们党的政策是建立在为95%以上的群众谋利益基础上的,所以我们的政策下到基层应该得到90%以上群众的拥护,如果只有70%甚至只有一半人拥护我们,那我们的政策就要进行调整了。我们的任务是必须认真掌握政策、执行政策。我们实行的统购统销,主要是动员群众把除口粮以外的余粮卖给国家,绝不能征收过头粮,把群众的口粮也征购了,到青黄不接时群众不够吃,不是还得返还吗?绝不能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只能是收到应收的程度就算完成了任务,不要把当初摸底的数字当成不可改变的,硬着头皮赶任务,向上级交差,搞锦标主义,那样就会犯强迫命令的错误,甚至逼出人命来,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些话说明了当时的领导干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维护党的政策,凡事不可脱离群众的观念是多么地强烈。黄书记说过,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临汾在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中,曾在侯马召开过一次曲沃、翼城附近几个县的三级干部参加的人数比较多的会议。当时的情况是群众中有粮的和粮少的都叫喊没粮,有些干部怕完不成统购任务而发了愁。针对这种情况,黄书记作了既生动又具体的报告,大会前半截他形象地比喻刘备被逼上了黄鹤楼,休息后他说下面将讲如何下楼。会场聚精会神、鸦雀无声。会后听众普遍反映他的讲话真生动,很解决问题。大会之后,各县按照黄书记讲话精神去做,临汾地区的统购统销工作很快完成了任务。
黄老调到华北局工作后,我们只要到北京就总要去他家看望。就在“文化大革命”中,当我们听说黄老作为工作组成员被派到北大后执行了所谓的反动路线,被造反派批斗、让劳动改造后,都义愤填膺。这时电明到京办事,晚上专门到家看他。一直等到10点多黄老才回来,他穿一件旧棉大衣,脸色不大好,进门看见电明,说了声“你来了”,然后由玉珊端来一碗在锅里热的面。黄老没说一句怨言,只是说:“想不通,想不通”。
从全国人大退下来的黄老有时来山西工作过的地方调研,只要来太原就总要让随从人员通知我们几个人,到一块见面聊聊,了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山西农村的一些情况。
黄老毕生深入钻研马列主义精髓,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勤于钻研,努力探索,兢兢业业地工作,雷厉风行,办事果断,深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赞誉。我们作为初涉工作的年轻人,上述点滴回忆,只是他革命长河中的一些小小的浪花。尽管如此,“细微之处见精神”,从这些事例和几十年的交往中,也可以看出他光辉的一角!黄老虽远离我们而去,但他那光辉的风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些美好的记忆,永远藏在我们心底!尊敬的黄老,我们永远怀念您!
(责编 雷蕾)
那是在半个多世纪前的1952年,黄志刚同志来临汾任地委书记。
当时我们几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临汾团地委工作。团地委办公地址就在黄书记的前院,只有一墙之隔。那时地委的干部除了少数领导同志按供给制标准有一个小灶外,其余都在机关食堂用餐。我们到食堂吃饭,黄书记住的小院是必经之路,经常和他见面。特别是星期天或工作之余,黄书记还常到前院和我们几个年轻人打乒乓球、羽毛球。那时的上下级关系十分融洽,彼此互相关心,非常亲切。
其实我们对黄书记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领导才能和马列主义理论水平,除了聆听他的报告之外,我们还目睹过他刻苦读书。每天早晨我们到食堂用餐,走到他小院台阶的下面,就看到他坐在一个小凳上,手捧一本厚厚的书在聚精会神地研读,几乎天天如此。后来才知道他看的是《列宁选集》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粮食、实物配给制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书记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他在临汾地委工作时所作的那一次次生动感人的工作报告和时事讲话,不仅一次次在地直机关乃至全区各级干部中都有许多美好的记忆和佳话,而且,太原的很多干部对他的印象也很好,说他是一个马列主义水平较高、原则性很强的领导干部,是政治家也是演说家。人们都愿听黄书记作报告,听他的报告不觉得是负担,反而是一种享受。
他是一个具有群众观点、善于走群众路线的好领导,有些事虽经多年,但至今记忆犹新。1952年夏天,他来临汾不久,就抓住临汾县南席村党支部压制群众、打击报复群众的事件,组织成立以地委秘书长霍钟秀为首的调查组,进行深入调查,并通过这一典型事件教育全区各级干部克服官僚主义,严厉批评一些不关心群众,甚至侵犯群众利益、压制群众意见、打击报复的违法行为,深得干部和群众的好评。
在农村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他尊重农民的意愿,逐步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他反对一些干部的急躁冒进做法,对一些地方强迫农民入社的行为,说是“欲速则不达”。他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反对脱离群众,超越群众觉悟的做法。他总结个别地方把好事办坏的教训,教育干部办社要稳步前进,先试办,总结经验再逐步发展,成熟一个办一个,办一个巩固一个,防止单纯追求数量不讲质量的做法。
1953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这一重大决策的实施,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的互助合作,一方面推动了对私营粮商的限制和改造,从而带动对其他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在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工业的发展,急剧扩大了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一些地区粮食脱销,一些地区出现了粮食市场混乱的现象,一些不法粮商抢购囤积粮食、哄抬粮价。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决定,基本的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粮食的统一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的统一配给。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黄书记把统购统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派出调查组,深入农户摸底,掌握第一手材料。有一天黄书记给团地委来电话,问谁在家主持工作,电明同志说:机关大部分同志下乡,我在机关负责。黄书记说:家里还有谁在?电明回答还有冯友道、韩北极、任志远。他们三人到黄书记处接受了任务,用一周的时间下到翼城、曲沃,走村入户,深入调查,了解群众对统购统销的具体反映和意见。
除了作大量调查之外,黄书记还给临汾地区18个县的县委书记直接打电话。我们记得他讲的几句重要的话:“我们党的政策是建立在为95%以上的群众谋利益基础上的,所以我们的政策下到基层应该得到90%以上群众的拥护,如果只有70%甚至只有一半人拥护我们,那我们的政策就要进行调整了。我们的任务是必须认真掌握政策、执行政策。我们实行的统购统销,主要是动员群众把除口粮以外的余粮卖给国家,绝不能征收过头粮,把群众的口粮也征购了,到青黄不接时群众不够吃,不是还得返还吗?绝不能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只能是收到应收的程度就算完成了任务,不要把当初摸底的数字当成不可改变的,硬着头皮赶任务,向上级交差,搞锦标主义,那样就会犯强迫命令的错误,甚至逼出人命来,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些话说明了当时的领导干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维护党的政策,凡事不可脱离群众的观念是多么地强烈。黄书记说过,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临汾在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中,曾在侯马召开过一次曲沃、翼城附近几个县的三级干部参加的人数比较多的会议。当时的情况是群众中有粮的和粮少的都叫喊没粮,有些干部怕完不成统购任务而发了愁。针对这种情况,黄书记作了既生动又具体的报告,大会前半截他形象地比喻刘备被逼上了黄鹤楼,休息后他说下面将讲如何下楼。会场聚精会神、鸦雀无声。会后听众普遍反映他的讲话真生动,很解决问题。大会之后,各县按照黄书记讲话精神去做,临汾地区的统购统销工作很快完成了任务。
黄老调到华北局工作后,我们只要到北京就总要去他家看望。就在“文化大革命”中,当我们听说黄老作为工作组成员被派到北大后执行了所谓的反动路线,被造反派批斗、让劳动改造后,都义愤填膺。这时电明到京办事,晚上专门到家看他。一直等到10点多黄老才回来,他穿一件旧棉大衣,脸色不大好,进门看见电明,说了声“你来了”,然后由玉珊端来一碗在锅里热的面。黄老没说一句怨言,只是说:“想不通,想不通”。
从全国人大退下来的黄老有时来山西工作过的地方调研,只要来太原就总要让随从人员通知我们几个人,到一块见面聊聊,了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山西农村的一些情况。
黄老毕生深入钻研马列主义精髓,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勤于钻研,努力探索,兢兢业业地工作,雷厉风行,办事果断,深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赞誉。我们作为初涉工作的年轻人,上述点滴回忆,只是他革命长河中的一些小小的浪花。尽管如此,“细微之处见精神”,从这些事例和几十年的交往中,也可以看出他光辉的一角!黄老虽远离我们而去,但他那光辉的风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些美好的记忆,永远藏在我们心底!尊敬的黄老,我们永远怀念您!
(责编 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