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曲水县沙地修复分区及策略研究

来源 :环境生态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z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拉萨市曲水县为研究区域,利用DEM、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人口、经济等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各单因子进行评价,并综合多因子对自然生态修复影响进行等级划分,重分类和量化,分为不适宜、较不适宜、较适宜、适宜4个等级;根据自然生态修复中的各个指标因子的影响程度,采用AHP决策分析法,确定判断矩阵,得到各参评因子权重,利用ArcGIS栅格地图代数功能进行叠加综合,得出研究区域自然修复适宜性最终分级结果.根据分级结果划分修复区域,针对不同修复区域制定不同的修复策略,以达到最佳修复效果.
其他文献
通过综述青藏高原极端环境植物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总结了植物对于青藏高原低温、干旱、强辐射及传粉者稀少等环境表现出的不同适应机制.根据现有研究进展,提出青藏高原植物适应性分子进化机制几个研究方向,期望为研究植物对极端环境和逆境的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仍然存在着管理混乱、资金不足、社区矛盾突出以及就地保护成效低下的问题.从规范上来说,自然保护地相关立法、规章缺乏体系甚至缺位.此外,自然整体保护意识的缺乏也容易导致保护和发展理念的失衡.目前,学界在自然保护地研究过程中对国家公园制度建设易陷入过分热情而缺乏理性的态度,因此,需要对国家公园自身进行理性审视,克服其负面效应.结合《国家公园法》出台契机,应当完善就地保护分类管理体系,促进自然保护地法治体系化发展,并需要解决《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地法》与其他各类自然资源单行法的衔接问题,为将来
根据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对湖北省分布的种类进行了研究.据统计,湖北省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0种,其中苔藓植物2科2属2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科4属11种,裸子植物5科14属16种,被子植物38科57属110种,真菌1科1属1种.上述种类中有国家一级12种,国家二级128种.与原《名录》对比,取消原国家二级2种;新增国家一级7种,国家二级9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