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纯之爱的传说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z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山楂树之恋》通过男女主人公上山下乡时期的一段爱情故事,集中反映了“至纯”之爱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代的“纯净”,二是人物生活、爱情产生的环境的纯净清明,三是男女主人公对对方情感的纯洁。影片“至纯”的爱情故事,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使观众获得了经久不息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山楂树 纯净 爱 传说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9.008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七十年代知青上山下乡时期,女学生静秋与地质勘探队“老三”从相识、相爱到“老三”身患白血病离开人世的故事。
  电影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但却给观众留下久久不能释怀的激动与怀想,让观者始终沉浸在故事中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在于该片所反映的那段特殊年代里的“至纯”之爱,不仅让“围城”中的人怀想曾经纯情的时代,又让还在“围城”之外的人对纯净之爱心生无比向往。“纯”的爱,“纯”的情,荡涤了观众的心灵,升华了观众的灵魂,也使久蕴于观众心中的那一种不可言说的期望与激动得到了很好的渲泻。
  “纯”、“净”是该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首先,这表现在时代的“纯净”。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以理性的眼光反观那个时代,或许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质疑那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运动的正确性。但该影片却尽可能地淡化了政治色彩,而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思想极其单纯的年代,一个纯粹得不含丝毫杂质的时代。该影片中作为时代背影而出现的场景大致有如下几处:首先是静秋和班上学生下乡来到乡里的那棵山楂树下时,带队老师对那棵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山楂树的介绍:那是革命者用鲜血浇灌出来的“英雄树”,所以开出的花是红艳艳的,结出的果实也是火红的。其次是静秋和同学们出演的那一出音乐剧,其中台词“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另外,影片从头到尾几次出现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无产阶级革命友谊”等语言,亦是时代的产物。这些场景,真实而简洁地交待了时代背景,点明了时代特征。在场景移动的过程中,作者始终以客观的立场,静静地陈述,使影片呈现出来的这些场景并不带有批判性,反而使那个时代涂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去体悟、去怀想。如片中场景之一:老三在秋夜给静秋披上自己的外衣,并对静秋说: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春雨秋冻。”接着又在静秋一笑中笑着反问: “可能是列宁同志说的?”人物调侃的语气明显消减了时代政治的严肃性。另如:静秋说自己因为家庭生活困窘不能上山下乡时,老三说: “说不定哪天政策就变了,那时你想上山下乡都没有地方去呢?”这两句话后来又被静秋一字不动地重复给同学魏红听。人物乐观豁达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人情味。
  其次,表现在人物生活环境的纯净清明。静秋与老三相识、相爱于上山下乡的农村。张艺谋以其惯用的唯美手段,细致、真实地向观众呈现了那一片未受尘世污染的纯净空明的乡土世界。那里的人民质朴淳厚,丝毫不见俗世的势利与计较。静秋下乡时所住的张队长家里,一家人相互关爱,无私关怀城里人静秋和“老三”,将其视若己出,而一个名叫“欢欢”的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的出现,更是很好地演绎了普通家庭中至纯、至美的人伦之情。那是一片遥远的土地,也是一片纯净的土地,连天地、山水都是如此之清明纯净。路边的油菜花一片金黄,山间不知名的野花也在肆意地迎风摇曳:村边的小河无声地流淌,河中央是村民用石头垒起的方便村民过河的垛子。这一切都呈现出那个特殊年代里山村独有的宁静、古朴与真淳。这正是人物活动的“小环境”。
  在这一人物活动的环境中,山楂树的出现又进一步深化了影片“至纯”的主题。山楂树在影片中出现了四次,一次是静秋与同学到达乡下时,带队老师对山楂树的介绍:一次是静秋与同学离乡回城时,静秋立于树下将其凝望:一次是静秋回乡寻找老三时经过山楂树,在山楂树下注视良久;最后是影片末尾老三死后骨灰埋于山楂树之下,静秋年年将其守望。那棵山楂树生长在进村的大山坡上,坡上所见无一大树,只有脚下那一片青翠的绿草与远远近近的几处岩丛。日日夕夕,只有这棵山楂树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餐风饮露,与佳兰芳草为伴。一棵孤立地长在山坡上的山楂树,茂密而葱郁,看似寂寞,却更象征了其坚持倔强的精神,是一种纯洁得没有任何欲望的坚持与守望。又因为那是一棵据说“用革命者的鲜血浇灌”的山楂树,故其形象又成为一种近乎卫道信仰般的纯粹。山楂树除了以具体的形象出现外,还以其他形式出现:一是出现在人们口头中的山楂树,一是与山楂树相关的事物,如有着山楂树图案的脸盘,与山楂树果有一样颜色的红色衣服:一是《山楂树》乐曲。如片中场景之一:一个画有山楂树的脸盆,老三本来用来给静秋打水泡脚,但两人最后都认为“不能把脚放在山楂树里,把它弄脏了”。山楂树就是这样以一种“至纯”、“至美”的象征意义而贯穿影片始终。
  另外,表现在该片主人公情感之“纯净”。静秋与老三的爱,是丝毫不掺杂物质与欲望的“至纯”的情感。静秋与老三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更多的时候是两人由于各种原因分开后,对彼此深深的思念与默默的关注。古人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影片很好地注释了这一句古语。感人至深者,老三常在工作负荷最重、更有生命危险的二队加班,仅为了换取轮休去学校看看静秋:为了躲避别人的是非之言,这种约会仅仅是老三在学校围墙后面对静秋整天的默默注视。听说老三身患重病,静秋再也不顾所谓的个人前程去探望老三,在医院“家属不得留夜陪护”的要求下,静秋在秋天冰冷的医院铁门外的台阶上睡着了,却为能够与老三相隔如此之近而满足;临别前一天晚上,静秋与老三两人躺在一张床上,虽然静秋说“来时我已经想好了,你做什么我都答应”,但老三仅仅是握着静秋的手,凝视着那张纯净得如秋月般的脸,和衣而眠。影片之“纯”的主题至此得到了升华。而影片中有关静秋的同学魏红对静秋所说的老三是否“得手”的一段,看似笑话,却更好地体现了“爱”不关乎“性”的主题,更好地渲染了男女主人公爱的“至纯”。
  影片中“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但我会等你一辈子”的台词,让人久久回味,深深感动。“爱”虽如昙花一现般匆忙,却不妨热烈奔放:短暂的爱可以永恒,永远存在于爱者与被爱者心中。这正是可以让人为之死、为之生的“纯爱”最动人的地方。该片广告词说,看完该片“每个男人都想娶静秋,每个女人都想嫁老三。”似乎并不恰当。看完影片,可能更多的男人想去爱静秋,或被静秋所爱:女人想去爱老三,或被老三所爱。仅仅止于“爱”,因为“爱”并不在乎占有,而在于去付出、去经历、去体验。
  静秋与老三的这一段纯净的“山楂树之恋”,只可能产生于那一个特殊的年代,成为今天的人们一个企望不及的遥远的传说。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是一个思想纯粹的时代。或许正是由于物质的贫乏,爱,才成为人们生存下去的全部精神支柱:正是因为思想的纯粹,爱,才可能如此不染凡世俗念。而如今,人们观看影片,沉浸在影片一片纯洁净明的纯爱世界里心怀激荡,久久回味,大概是由于物质充斥、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这一遥远的爱的重温,多少苏醒了一些人们心中那片情感的荒芜,以及苏醒后的荒芜对真爱、纯情的真真实实的渴望。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行为中,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交际双方总是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使交际顺利进行。电影作为一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艺术形式,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它总是会利用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际行为来或者表现人物之间某种特定的关系,或者推动剧情的发展。而对言语交际行为的利用又突出地表现在对言语交际原则的反向运用。  [关键词]语境 言语交际原则 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 反用 
[摘要] 在残酷无情的战争中,泯灭人性还是用一份真情去救赎?这个问题是斯皮尔伯格许多战争电影中时常探讨的问题。在斯皮尔伯格看来,在战场上,士兵不是仅仅会战斗的战争机器,而且是有肉有灵魂,更加有人性的人。所以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人性似乎成了一种近乎奢侈的东西,但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人性、救赎、回家”则是三个永恒的旋律。  [关键词] 人性 战争 救赎 回家  doi:10.39
摘要:美国人有牢固的家庭观念。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家庭是幸福的保障。美国电影《世贸大厦》通过深陷废墟里人物的渴望生存、热爱生活的对话和废墟外的营救活动,展示了美国人的浓浓亲情。这种家庭亲情已超越了其狭隘的概念,延伸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一人有难、众人相助。影片充分显示了人文主义的光彩。  关键词:家庭 亲情 营救 绝境 帮助    美国人有牢固的家庭价值观。许多美国人视家庭的保障安全是人生幸福很
[摘要] 俄罗斯动画《故事中的故事》运用了隐晦的手法,以诗情的方式十分柔和地吟唱了一段涩涩的俄罗斯战争苦难史和一首淡淡离愁的乡情曲。作者运用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蒙太奇技术,再现了浓浓的俄罗斯忧郁基调和优雅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对艺术表现的温婉含蓄和对战争冷峻的批判与思考得到了观众广泛认同。加上独特视角的良好规作,将人性内在的绝望和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将战争对自然的破外和无以掌控的伤感自然
摘要 《情字路上》——一部杰出的印度歌剧电影。该影片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人物还是场景都非常的美,当然,最打动人的是或凄美或浪漫的爱情故事。三对年轻人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完美爱情,在热情、活泼、可爱的老师的帮助下,向校长传统固执的教条挑战,最终不仅赢得了爱情而且还改变了多年来几乎窒息活力细胞的校风……  关键词 《情字路上》 爱情 古鲁酷    一部像首清新的诗一样的电影。印度电影《情字路上》。一部像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的通俗文化风潮影响下,影视剧作的改编与翻拍现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投资方、制片人利用“品牌效应”和受众的消费心理营造了一道媒介文化奇观。  [关键词]影视剧 翻拍 品牌效应 媒介文化奇观    近几年来,翻拍影视剧充斥着荧幕的每一个角落,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从《红岩》到《红楼梦》,从《上海滩》到《一帘幽梦》,题材涉及古典现代、革命历史、武侠言情,无所不包。据资料显示,中国一年产
[摘要]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具体作品的鉴赏,从宏观的角度观照,艺术教育应是对各时域差异下呈现出来的文艺其主旋律一人文艺术精神的把握,其技法探讨、作品鉴赏都应是为其张本。艺术教育的范畴也较广,就古典文学艺术中的诗教、乐教理论而言,可谓涵盖艺术众象,其“尽善尽美”的主张可谓当今大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人文艺术精神的重要理论来源。  [关键词]艺术教育 诗教、乐教 艺术精神 传统 经
[摘要] “重庆”在电影这种媒介表述中是一个被高度有限符号化的地域形象。“历史”符号化、“物恋”符号化、“风景”符号化,借助于符号化,能够提供给传播者和接受者透明和统一的编码和解码图谱,但同时就是对未被涉及者的进一步拒绝和封锁。有着自身历史沉浮的重庆、有着自身城市化进程、独特的生活经验、色彩鲜明的重庆在这样的整体环境里哑然着。台湾影片关于个人、关于城市的电影表述方式,对于在电影里被有限表达的重庆,
【摘要】《宾虚》是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示范了经典的电影叙述模式。影片《宾虚》生动再现了一页发生在古罗马时代的基督教文化发展史,它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好的故事框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重要的是影片的主题思想反映出与时代精神的契合。  【关键词】《宾虚》 史诗 神话 基督教历史    一、引言    美国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于1959年拍摄的《宾虚》获32届奥斯卡提名十二项,
[摘要] 蒙太奇(Montage)与长镜头(Long Take),主宰电影世界的两大潮流,同文学体裁中相得益彰的小说和散文一样,在影视作品中不断呈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着世界电影的高速发展。然而这两种表现方式抑或说是艺术形式,无论表现手法还是审美特征,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犹如光影世界中的两种节拍,共同奏响让人叹为观止的绕梁余音。  [关键词] 纵向对比 横向对比 蒙太奇 长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