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勤勤正在按课本的要求,“吟哦讽诵”着一段课文。教室里只有她一个人的声音: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情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她多少有点表演的性质,带着表情,尽可能按教学要求,“读出作者的情感”,抑扬着,顿挫着,让她的声音在教室里起伏着,回旋着。念完最后一句,她没有立刻把手中的课本放回讲桌,倒不是怕放课本的动作和声响惊扰她的余音,是想让学生们在她回旋着的余音里想象课文中描述的自然山水,感悟自然山水中的诗情画意。
张冲举手了。
她看见张冲举起了手。她本不想给他反应,但张冲的手似乎比优美的课文更有吸引力,同学们的目光都已集中在他举起的那只手上了。她不能不作出反应。
她:“你有问题?”
张冲站起来,环视了一下教室里的同学,笑了一下,然后转头看着她。
张冲:“能问吗?”
她走回讲台,把课本放在讲桌上,两手撑在讲桌的两边,目光直视着张冲:“问吧。”
张冲:“什么是嶙峋?”
她的目光立刻有些散乱了。她没想到张冲会给她提这么一个问题。
她:“嶙峋?”
张冲:“你刚才念过的,瘦骨嶙峋。”
她:“好吧,嶙峋的样子,怎么说呢?你坐下I吧。”
张冲坐下了。李勤勤的脑子却无法安稳了。这篇课文她已经连续教了几年,从来没有一个学生问过这样的问题。她也没深究过“嶙峋”这么一个词。现在,学生要求她把它说清楚,她能说清楚吗?还好,她曾查过《新华字典》。
她:“嶙峋,山石一层层的重叠不平……”
她几乎是一字一顿按字典上的解释念的。
她:“你能想来吗?”
张冲又一次站起来:“想不来。”
张冲又坐下了,
她整理了一下思绪,想尽可能说得清楚一些:“课文上用了瘦骨嶙峋,我们可以想一下很瘦的老人,皮包骨头的老人,这也是一种嶙峋。”
张冲又站起来了:“老人皮包骨头是嶙峋,重叠不平的山石也是嶙峋。哪一个嶙峋是真正的嶙峋?”
李勤勤感到嗓子有些发干了。她没让张冲坐下。她把目光转向所有学生。
她:“你们觉得张冲的问题是问题吗?”
学生们竟然齐声回答:“是——问——题——”
她把散垂下来的一绺头发划了上去。
她:“你们也想不来吗?”
学生们又一次齐声回答:“想——不——来——”
就这么,张冲的问题成了所有学生的问题。
她低下头开始想了,想她怎么才能把“嶙峋”说清楚。结果是,她觉得她一时半会儿没法说清楚,因为她自己也想不出确切的“嶙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能想出来的都很笼统,要具体,似乎只能是瘦老人身上的骨头和一层层重叠不平的山石了。可是,世上的瘦老人多了,哪一位瘦老人的骨头更嶙峋呢?一层层重叠不平的山石也是多种多样的,哪一种更适合“嶙峋”的含义呢?瘦骨可以“嶙峋”。重叠不平的山石也可以“嶙峋”,这“嶙峋”的含义也太不确定太含糊了吧?
就这么,张冲的问题也成了李勤勤的问题。
她感到她在冒虚汗,再不开口说话,鼻尖上就会渗出汗珠子的。
她:“‘嶙峋’是一个形容词,可以形容瘦骨,也可以形容一层层重叠不平的山石。比如‘灿烂’这个词,既可以形容阳光,也可以形容笑。如果我们细心体会一下,阳光和笑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的,或者说相似性。所以,可以说灿烂的阳光,也可以说灿烂的笑……”
张冲打断了她。
张冲:“可以说灿烂的牛粪吗?”
学生们“轰”一声笑了。还有学生兴奋地拍着桌子。
李勤勤的忍耐终于突破了限度。她大喊了一声:“笑什么笑!”
教室立刻安静了,
李勤勤把愤怒的目光转向张冲。眼睛里不仅有愤怒还有泪水。
张冲:“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李勤勤:“但你是有准备的!”
张冲:“问‘嶙峋’是有准备的,说牛粪没准备。你说灿烂的阳光、灿烂的笑,我突然想到了牛粪。我觉得阳光照在一堆干牛粪上也很灿烂,也可以说灿烂的牛粪。”
教室里“嗡嗡”起来了。学生们在讨论,在争执。有学生说可以说灿烂的牛粪,有学生说不可以,有学生说可以不可以要看是否有灿烂的阳光。有学生说有阳光也不能说灿烂的牛粪,只能说灿烂的阳光。还有学生说得更奇特:牛粪一圈一圈的,像笑一样,阳光照在上面,既是灿烂的牛粪,也是灿烂的笑。
一节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就这么被“嶙峋”和“牛粪”给搅乱了。什么是“嶙峋”呢?能不能说“灿烂的牛粪”呢?李勤勤没有给她的学生一个确切的答案。
她很郁闷,但不甘心。下课时,她给学生们说:“我会把‘嶙峋’说清楚的。”又给张冲说:“还有你那个‘灿烂的牛粪’。”
既然说了就要兑现。李勤勤和自己较上劲了,满脑子都是“嶙峋”和“灿烂的牛粪”,
还好,那天不是星期天,不用接孩子,但瘫痪在床的父亲是要照顾的。她给父亲喂过饭,自己匆忙吃了几口,把碗筷堆在碗池里,没洗,就进了她的那间小书房,开始对付“嶙峋”和“灿烂的牛粪”了。
她从书架上搬出了一本《辞海》。她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看看《辞海》是怎么说“形容词”的,因为“嶙峋”和“灿烂”都是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变化的状态的词。如“高”、“小”、“好”、“勇敢”、“伟大”、“慢”、“清楚”、“干净”等。汉语形容词可以同副词组合(很勇敢);有的可以重叠(小小儿的、干干净净);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好不好、清楚不清楚)。常作谓语(天气好)、定语(伟大的领袖)、状语(慢走)和补语(看得清楚)。
她很失望。这一堆文字里偏偏没有“嶙峋”和“灿烂”的举例,也没有给她提供解释“嶙峋”和“灿烂”的方法。她依然没有办法把“嶙峋”和“灿烂”说清楚说明白。
我总不能把学生领到一座山峰跟前,指着一层层重叠不平的山石说“这就是嶙峋”吧’也不能把他们领到阳光里给他们说“现在我们就在灿烂的阳光里”吧?如果有学生,比如张冲反驳说“我觉得这山峰一点儿也不嶙峋,也不觉得这阳光是灿烂的”,我又该给他怎么解释呢?
看来,形容词是只能意会,没法解释的。可是,问题又来了:既然是意会,阳光里的牛粪为什么就不能是“灿烂的”呢?灿烂可以和笑搭配,也就应该能和牛粪搭配。我能给张冲这么说吗?不能这么说,又该怎么说呢?“嶙峋”就是“嶙峋”,“灿烂”就是“灿烂”,要用感觉去感觉,用心灵去意会——这么说不就等于没说吗?
她上一趟厕所,又回到小书房。她没法接受“我说不清楚”这个现实。
不行,我一定要说清楚。我已经给学生说了,我会把“嶙峋”说清楚的。也给张冲说了,还有你那个“灿烂的牛粪”。
《辞海》没解决问题,也用不着查字典了,因为已经查 过了。
那就再看看课文吧。
她翻开课本,把她已经能够背诵的那一段课文逐字逐句地看了一遍,没想到情况变得更糟了。这一段课文好像也在和她为难一样,竟接二连三跳出来一串和“嶙峋”一样难以说清的词,比如“玲珑”,比如“最醇的……酒”,比如:“隆石”和“奇峰”。这些平时读起来很悦耳想起来很优美的词,怎么突然间变了面目呢?它们在字句间蹦跳着,挑逗着她,嘲弄着她,对她说:我们都是你没法说清楚的!
不仅是这些词,很熟悉的课文似乎也变得奇怪了,前边写的是“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紧接着“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瘦骨嶙峋”和“玲珑剔透”也太不搭边了吧?瘦骨嶙峋的山峰怎么又像在江边饮水的大象和腾空欲飞的天马了?饮水的大象和千奇百怪怎么挂上钩了?是想象力太丰富,还是随意乱写?你可以随意地写,我却没法随意地给学生教啊!你怎么能用那么多说不清楚的词写文章呢?
乱了,整个乱了,理不清归不拢了。
李勤勤想大哭一场。
她不能抱怨课本。课本里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范文。
也不能抱怨学生。学生不清楚不明白当然要问老师。
就这么,李勤勤用“嶙峋”、“灿烂”以及“灿烂的牛粪”把自己蹂躏了大半夜,得到的结果是:想大哭一场。
她没哭。她趴在书桌上睡着了。
接下来的几节语文课,李勤勤都很不在状态。她知道是“嶙峋”和“灿烂的牛粪”在作怪。她很别扭。她不想这么别扭,不想这么不在状态。
在一节课的最后,她终于鼓起了勇气。
她说:“同学们,有一件事情我得给你们有个交代。”
学生们立刻安静得没了一点声音,
她说:“你们还记得‘嶙峋’这个词吗?”学生们想起来了,齐声回答:“记——得——”她说:“还记得我说过我会把它给你们说清楚吗?”
学生们兴奋了,又一次齐声回答:“记——得——”
教室里的气氛饱满起来了,所有的学生都凝神静气地看着她,满怀着期待了。
她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说:
“这些天的语文课我很不在状态,因为我没有勇气面对你们,我很羞愧。我努力了,也受过煎熬了,现在,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嶙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说不清楚……”学生们发出了一声“噢——”,饱满的期待瘪下去了。
她没有因为学生们的反应受到丝毫影响。她要把她想说的全说出来。
“我知道你们很失望。这失望不属于你们,是属于我的,也应该属于我。我不但说不清楚‘嶙峋’,也说不清楚‘玲珑’,也说不清楚什么样的酒是‘最醇的’酒,什么样的石是‘怪石’,什么样的峰是‘奇峰’。我说不清楚的还有很多很多……”
教室里的气氛又开始饱满起来了。
她感到她的眼睛正在湿润。她继续着:
“我要感谢你们,感谢张冲同学。我虽然没能回答你们的问题。却因此得到了许多。包括对自己的失望。失望并不是什么坏事情,正因为我对自己的失望,我才想到了许多过去没有想过的东西。我相信我们正在学习和使用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和文字。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不管我能不能说得清楚,都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创造。正因为许多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是丰富的、变化的、难以言说的,我们的语言和文字里才有了那些要用我们的想象力去想象,用我们的心去意会的美丽的词语,比如‘嶙峋’,比如‘玲珑’,比如‘灿烂’……我很遗憾我说不清楚它们,但我相信你们,随着知识和阅历的不断丰富,你们会理解,也会贴切地使用这些词的……”
她感到她好像流泪了。她在掌声里对她的学生们微笑着。
然后,她又一次把张冲约到了她备课和批改作业的办公室。因为还有“灿烂的牛粪”,她想和张冲单独谈。
(节选部分略有改动,作家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定价28元。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本栏插图/伦鹏博)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情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她多少有点表演的性质,带着表情,尽可能按教学要求,“读出作者的情感”,抑扬着,顿挫着,让她的声音在教室里起伏着,回旋着。念完最后一句,她没有立刻把手中的课本放回讲桌,倒不是怕放课本的动作和声响惊扰她的余音,是想让学生们在她回旋着的余音里想象课文中描述的自然山水,感悟自然山水中的诗情画意。
张冲举手了。
她看见张冲举起了手。她本不想给他反应,但张冲的手似乎比优美的课文更有吸引力,同学们的目光都已集中在他举起的那只手上了。她不能不作出反应。
她:“你有问题?”
张冲站起来,环视了一下教室里的同学,笑了一下,然后转头看着她。
张冲:“能问吗?”
她走回讲台,把课本放在讲桌上,两手撑在讲桌的两边,目光直视着张冲:“问吧。”
张冲:“什么是嶙峋?”
她的目光立刻有些散乱了。她没想到张冲会给她提这么一个问题。
她:“嶙峋?”
张冲:“你刚才念过的,瘦骨嶙峋。”
她:“好吧,嶙峋的样子,怎么说呢?你坐下I吧。”
张冲坐下了。李勤勤的脑子却无法安稳了。这篇课文她已经连续教了几年,从来没有一个学生问过这样的问题。她也没深究过“嶙峋”这么一个词。现在,学生要求她把它说清楚,她能说清楚吗?还好,她曾查过《新华字典》。
她:“嶙峋,山石一层层的重叠不平……”
她几乎是一字一顿按字典上的解释念的。
她:“你能想来吗?”
张冲又一次站起来:“想不来。”
张冲又坐下了,
她整理了一下思绪,想尽可能说得清楚一些:“课文上用了瘦骨嶙峋,我们可以想一下很瘦的老人,皮包骨头的老人,这也是一种嶙峋。”
张冲又站起来了:“老人皮包骨头是嶙峋,重叠不平的山石也是嶙峋。哪一个嶙峋是真正的嶙峋?”
李勤勤感到嗓子有些发干了。她没让张冲坐下。她把目光转向所有学生。
她:“你们觉得张冲的问题是问题吗?”
学生们竟然齐声回答:“是——问——题——”
她把散垂下来的一绺头发划了上去。
她:“你们也想不来吗?”
学生们又一次齐声回答:“想——不——来——”
就这么,张冲的问题成了所有学生的问题。
她低下头开始想了,想她怎么才能把“嶙峋”说清楚。结果是,她觉得她一时半会儿没法说清楚,因为她自己也想不出确切的“嶙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能想出来的都很笼统,要具体,似乎只能是瘦老人身上的骨头和一层层重叠不平的山石了。可是,世上的瘦老人多了,哪一位瘦老人的骨头更嶙峋呢?一层层重叠不平的山石也是多种多样的,哪一种更适合“嶙峋”的含义呢?瘦骨可以“嶙峋”。重叠不平的山石也可以“嶙峋”,这“嶙峋”的含义也太不确定太含糊了吧?
就这么,张冲的问题也成了李勤勤的问题。
她感到她在冒虚汗,再不开口说话,鼻尖上就会渗出汗珠子的。
她:“‘嶙峋’是一个形容词,可以形容瘦骨,也可以形容一层层重叠不平的山石。比如‘灿烂’这个词,既可以形容阳光,也可以形容笑。如果我们细心体会一下,阳光和笑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的,或者说相似性。所以,可以说灿烂的阳光,也可以说灿烂的笑……”
张冲打断了她。
张冲:“可以说灿烂的牛粪吗?”
学生们“轰”一声笑了。还有学生兴奋地拍着桌子。
李勤勤的忍耐终于突破了限度。她大喊了一声:“笑什么笑!”
教室立刻安静了,
李勤勤把愤怒的目光转向张冲。眼睛里不仅有愤怒还有泪水。
张冲:“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李勤勤:“但你是有准备的!”
张冲:“问‘嶙峋’是有准备的,说牛粪没准备。你说灿烂的阳光、灿烂的笑,我突然想到了牛粪。我觉得阳光照在一堆干牛粪上也很灿烂,也可以说灿烂的牛粪。”
教室里“嗡嗡”起来了。学生们在讨论,在争执。有学生说可以说灿烂的牛粪,有学生说不可以,有学生说可以不可以要看是否有灿烂的阳光。有学生说有阳光也不能说灿烂的牛粪,只能说灿烂的阳光。还有学生说得更奇特:牛粪一圈一圈的,像笑一样,阳光照在上面,既是灿烂的牛粪,也是灿烂的笑。
一节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就这么被“嶙峋”和“牛粪”给搅乱了。什么是“嶙峋”呢?能不能说“灿烂的牛粪”呢?李勤勤没有给她的学生一个确切的答案。
她很郁闷,但不甘心。下课时,她给学生们说:“我会把‘嶙峋’说清楚的。”又给张冲说:“还有你那个‘灿烂的牛粪’。”
既然说了就要兑现。李勤勤和自己较上劲了,满脑子都是“嶙峋”和“灿烂的牛粪”,
还好,那天不是星期天,不用接孩子,但瘫痪在床的父亲是要照顾的。她给父亲喂过饭,自己匆忙吃了几口,把碗筷堆在碗池里,没洗,就进了她的那间小书房,开始对付“嶙峋”和“灿烂的牛粪”了。
她从书架上搬出了一本《辞海》。她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看看《辞海》是怎么说“形容词”的,因为“嶙峋”和“灿烂”都是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变化的状态的词。如“高”、“小”、“好”、“勇敢”、“伟大”、“慢”、“清楚”、“干净”等。汉语形容词可以同副词组合(很勇敢);有的可以重叠(小小儿的、干干净净);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好不好、清楚不清楚)。常作谓语(天气好)、定语(伟大的领袖)、状语(慢走)和补语(看得清楚)。
她很失望。这一堆文字里偏偏没有“嶙峋”和“灿烂”的举例,也没有给她提供解释“嶙峋”和“灿烂”的方法。她依然没有办法把“嶙峋”和“灿烂”说清楚说明白。
我总不能把学生领到一座山峰跟前,指着一层层重叠不平的山石说“这就是嶙峋”吧’也不能把他们领到阳光里给他们说“现在我们就在灿烂的阳光里”吧?如果有学生,比如张冲反驳说“我觉得这山峰一点儿也不嶙峋,也不觉得这阳光是灿烂的”,我又该给他怎么解释呢?
看来,形容词是只能意会,没法解释的。可是,问题又来了:既然是意会,阳光里的牛粪为什么就不能是“灿烂的”呢?灿烂可以和笑搭配,也就应该能和牛粪搭配。我能给张冲这么说吗?不能这么说,又该怎么说呢?“嶙峋”就是“嶙峋”,“灿烂”就是“灿烂”,要用感觉去感觉,用心灵去意会——这么说不就等于没说吗?
她上一趟厕所,又回到小书房。她没法接受“我说不清楚”这个现实。
不行,我一定要说清楚。我已经给学生说了,我会把“嶙峋”说清楚的。也给张冲说了,还有你那个“灿烂的牛粪”。
《辞海》没解决问题,也用不着查字典了,因为已经查 过了。
那就再看看课文吧。
她翻开课本,把她已经能够背诵的那一段课文逐字逐句地看了一遍,没想到情况变得更糟了。这一段课文好像也在和她为难一样,竟接二连三跳出来一串和“嶙峋”一样难以说清的词,比如“玲珑”,比如“最醇的……酒”,比如:“隆石”和“奇峰”。这些平时读起来很悦耳想起来很优美的词,怎么突然间变了面目呢?它们在字句间蹦跳着,挑逗着她,嘲弄着她,对她说:我们都是你没法说清楚的!
不仅是这些词,很熟悉的课文似乎也变得奇怪了,前边写的是“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紧接着“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瘦骨嶙峋”和“玲珑剔透”也太不搭边了吧?瘦骨嶙峋的山峰怎么又像在江边饮水的大象和腾空欲飞的天马了?饮水的大象和千奇百怪怎么挂上钩了?是想象力太丰富,还是随意乱写?你可以随意地写,我却没法随意地给学生教啊!你怎么能用那么多说不清楚的词写文章呢?
乱了,整个乱了,理不清归不拢了。
李勤勤想大哭一场。
她不能抱怨课本。课本里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范文。
也不能抱怨学生。学生不清楚不明白当然要问老师。
就这么,李勤勤用“嶙峋”、“灿烂”以及“灿烂的牛粪”把自己蹂躏了大半夜,得到的结果是:想大哭一场。
她没哭。她趴在书桌上睡着了。
接下来的几节语文课,李勤勤都很不在状态。她知道是“嶙峋”和“灿烂的牛粪”在作怪。她很别扭。她不想这么别扭,不想这么不在状态。
在一节课的最后,她终于鼓起了勇气。
她说:“同学们,有一件事情我得给你们有个交代。”
学生们立刻安静得没了一点声音,
她说:“你们还记得‘嶙峋’这个词吗?”学生们想起来了,齐声回答:“记——得——”她说:“还记得我说过我会把它给你们说清楚吗?”
学生们兴奋了,又一次齐声回答:“记——得——”
教室里的气氛饱满起来了,所有的学生都凝神静气地看着她,满怀着期待了。
她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说:
“这些天的语文课我很不在状态,因为我没有勇气面对你们,我很羞愧。我努力了,也受过煎熬了,现在,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嶙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说不清楚……”学生们发出了一声“噢——”,饱满的期待瘪下去了。
她没有因为学生们的反应受到丝毫影响。她要把她想说的全说出来。
“我知道你们很失望。这失望不属于你们,是属于我的,也应该属于我。我不但说不清楚‘嶙峋’,也说不清楚‘玲珑’,也说不清楚什么样的酒是‘最醇的’酒,什么样的石是‘怪石’,什么样的峰是‘奇峰’。我说不清楚的还有很多很多……”
教室里的气氛又开始饱满起来了。
她感到她的眼睛正在湿润。她继续着:
“我要感谢你们,感谢张冲同学。我虽然没能回答你们的问题。却因此得到了许多。包括对自己的失望。失望并不是什么坏事情,正因为我对自己的失望,我才想到了许多过去没有想过的东西。我相信我们正在学习和使用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和文字。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不管我能不能说得清楚,都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创造。正因为许多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是丰富的、变化的、难以言说的,我们的语言和文字里才有了那些要用我们的想象力去想象,用我们的心去意会的美丽的词语,比如‘嶙峋’,比如‘玲珑’,比如‘灿烂’……我很遗憾我说不清楚它们,但我相信你们,随着知识和阅历的不断丰富,你们会理解,也会贴切地使用这些词的……”
她感到她好像流泪了。她在掌声里对她的学生们微笑着。
然后,她又一次把张冲约到了她备课和批改作业的办公室。因为还有“灿烂的牛粪”,她想和张冲单独谈。
(节选部分略有改动,作家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定价28元。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本栏插图/伦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