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信息发达的时代,而口语表达信息是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交往方式,了解别人,推销自己,商业洽谈,主持集会等很多场合都必须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著名科学家高士其说得好:“人类社会的一切智慧和经验,只有诉诸语言,才能广泛传播,只有形之于文字,才能代代相传”。所以,语言的交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而口语交际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早在70年代,周恩来总理同前苏联总统黑诺小夫谈判时,黑诺小夫嘲笑周恩来是大资产阶级出身,而自己是贫下中农出身。周恩来回答很好:“是的,我们都背叛了各自的家庭。”一句话说得对方哑口无言。又有一次周恩来在与美国记者交谈时,美国记者戏谑周恩来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写字,言下之意是我们中国生产不起钢笔,周恩来却回答:“这是我的一位朋友在抗美援朝时缴获的战利品,赠送给我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就用它了”。多么巧妙的对答,不卑不亢,含而不露……所以,口语交际在现实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一个大学生,哪怕你是一个名牌的大学生,如果你在接受人才招聘的时候不善于口语交际,不善于剖析自己,推荐自己,你是找不到好的工作的。而在国际交际中,口语交际的能力有时甚至胜过千军万马,历史上的《唐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和《晏子使楚》等这些不是很好的范例吗?这些杰出的外交使臣凭着高超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计谋,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可多年以来的语文考试,都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写能力,尽管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人们一直都在叫嚣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可学生的真正素质在哪里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估一间学校的好坏,就是看这间学校考取几个重点高中,各位家庭选择学校为子女读书,也是看这间学校能考取几个重点高中,因而各间学校评估每位老师也就是看这位老师能教出几个重点高中的学生,你班的教学成绩又如何?基于这种形势,老师们都免不了只重视学生的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而语文老师就只看重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还谈什么口语交际?所以现在的学生说话能力差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少学生思想活跃,想表达都说不清、道不明,甚至怯于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其实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就已经开始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讲故事、看图作文、看图说话等。但慢慢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羞涩心理的增加和语文老师的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逐渐被抹杀,甚至遗忘。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对口语交际提出明确要求,要求语文老师应把口语交际作为课时内容来完成、训练。绝不能怕耽搁课程或别的什么理由而占用不上,要把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寓含于整个教学中。要知道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他的书面表达能力也绝不会赖,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先生曾有一种别致而形象的说法:“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况且口头语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言又能规范口头语言。在现代社会,“说”的作用,绝不会逊色于写,往往能“出口成章”的人,也能“下笔成文”。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一改以往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的错误做法,要端正认识,不要以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准就是基础分、作文分的多少。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克服学生“怯场”的心理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的扩大,现在的学生思想都比较活跃,在私底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会说,但一到公开场合,就不会说了,不敢说了。所以,在语文课上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语文基础较好,作文写得也不赖的同学,一站起来发言,声音就变得很小,而且结结巴巴的。如果让他们上台,有的脸色涨红,手足无措;有的则干脆不开口。我认为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就是“怯场”。克服这种心理成了我们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首要问题。爱迪生说:“恐惧较之世上任何事物更能击溃人类。”
为克服学生“怯场”的心理,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鼓励法
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阶段,多数同学还是好表现、想说,但不敢说。我就先让学生训练讲故事、说笑话,讲故事或说笑话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讲起来就有话说,不拘谨。我把学生按前后两桌四位同学组成一组,先让每个同学在其小组讲,然后各组推荐哪个的笑话最好,事故最好听的在班上讲。同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活动,讲故事、说笑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近、随和,从而克服“怯场”的心理。然后逐渐的开始训练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安排的口语交际作业,比如采访同学,采访任课教师。要采访老师或同学,必然要进行口语交流,在口语交流中学生会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慢慢地,学生口语交际的表达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现在只要我一上完新课,安排学生课堂讨论问题,学生马上就会前后一组,讨论得热火朝天,然后老师问谁起来回答问题,大家再也不你看我、我看你或是推荐别人了,而是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我来”“我来”……这种场面是很热烈的。
2.安慰法
一开始,有的学生还是怕笑,开不了口。我就安慰他们: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当众说话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包括你的老师,甚至职业演说家、国家元首。比如被誉为“世界演说家”的丘吉尔成名之前说话结结巴巴、口齿不;而以幽默的演讲才能著称于世的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年轻时胆子很小,羞于见人,连上朋友家作客也不敢直接按门铃。但最终通过努力,他们都成为世界级的演说家。这些话毋疑对学生是一个安慰。原来害怕当众说话的并非我一人,我并非特别胆小。这样,可以有效的克服部分学生的恐惧与自卑感。
二、重视“师说”的示范性
人们常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准确、生动、环环相扣的教学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对教师的崇拜、欣赏,更能激起他们对拥有一副好口才的渴望。反之,教师如果不善言辞,课堂上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几句或者只是照本宣科,势必无法激起学生“说”的兴趣,对“说”的渴望,更不必说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注重“师说”的示范性。
那么,怎样提高教师的说话能力呢?
首先,教师必须抓好备课这一关,只有对教材深入而透彻的理解,才能准确、流畅、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反之,如果未备课或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只做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在知识的传授中则往往会出现重复、啰嗦,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这样,既不能提高自身说话能力,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知识的传授也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具有丰富的课外知识。语文知识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在语文教学中,它有时会涉及到许多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古典文学等许多内容。如果语文老师对这些一无所知,不知道扩展、拓宽、联系,仅是依葫芦画瓢的讲解,又怎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令学生油然而生敬佩呢?还有面对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语文教师更要多读书,不断“充电”,才有“话”可说,也才能“说”得鲜活,“说”得理直气壮,“说”得让学生口服心服。
最后,语文老师还要多听、多讲。多听是指多收听(或收看)众多优秀播音员、评说员、主持人、演说家、评书艺人的节目,从中培养自己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应该多听其他老师的课(不仅局限于语文教学课),以便在众多的教学语言比较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多讲是语文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多主持和参加各种演讲赛、诗歌朗诵会、辩论赛等活动,以锻炼自己的胆识,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三、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开展讲故事、演节目比赛活动。讲故事、演节目是学生普遍较熟悉的,都有一种想“说”的渴望、兴趣。而讲故事、演节目是以现成的最精彩的口语化书面材料为基础,指导学生设身处地按特定情境讲话,这是高层次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方法之一。为培养学生表演说话能力,可借用教材中故事性的小说、剧本选段或推荐课外资料,指导学生在熟练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加之富有变化的表情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技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如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模仿《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学生都很有兴趣,演得形象逼真。
总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口语表达信息交往最迅速、最广泛发展的21世纪,重视学生口语交际中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把它列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完成,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说话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
早在70年代,周恩来总理同前苏联总统黑诺小夫谈判时,黑诺小夫嘲笑周恩来是大资产阶级出身,而自己是贫下中农出身。周恩来回答很好:“是的,我们都背叛了各自的家庭。”一句话说得对方哑口无言。又有一次周恩来在与美国记者交谈时,美国记者戏谑周恩来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写字,言下之意是我们中国生产不起钢笔,周恩来却回答:“这是我的一位朋友在抗美援朝时缴获的战利品,赠送给我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就用它了”。多么巧妙的对答,不卑不亢,含而不露……所以,口语交际在现实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一个大学生,哪怕你是一个名牌的大学生,如果你在接受人才招聘的时候不善于口语交际,不善于剖析自己,推荐自己,你是找不到好的工作的。而在国际交际中,口语交际的能力有时甚至胜过千军万马,历史上的《唐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和《晏子使楚》等这些不是很好的范例吗?这些杰出的外交使臣凭着高超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计谋,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可多年以来的语文考试,都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写能力,尽管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人们一直都在叫嚣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可学生的真正素质在哪里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估一间学校的好坏,就是看这间学校考取几个重点高中,各位家庭选择学校为子女读书,也是看这间学校能考取几个重点高中,因而各间学校评估每位老师也就是看这位老师能教出几个重点高中的学生,你班的教学成绩又如何?基于这种形势,老师们都免不了只重视学生的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而语文老师就只看重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还谈什么口语交际?所以现在的学生说话能力差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少学生思想活跃,想表达都说不清、道不明,甚至怯于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其实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就已经开始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讲故事、看图作文、看图说话等。但慢慢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羞涩心理的增加和语文老师的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逐渐被抹杀,甚至遗忘。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对口语交际提出明确要求,要求语文老师应把口语交际作为课时内容来完成、训练。绝不能怕耽搁课程或别的什么理由而占用不上,要把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寓含于整个教学中。要知道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他的书面表达能力也绝不会赖,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先生曾有一种别致而形象的说法:“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况且口头语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言又能规范口头语言。在现代社会,“说”的作用,绝不会逊色于写,往往能“出口成章”的人,也能“下笔成文”。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一改以往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的错误做法,要端正认识,不要以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准就是基础分、作文分的多少。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克服学生“怯场”的心理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的扩大,现在的学生思想都比较活跃,在私底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会说,但一到公开场合,就不会说了,不敢说了。所以,在语文课上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语文基础较好,作文写得也不赖的同学,一站起来发言,声音就变得很小,而且结结巴巴的。如果让他们上台,有的脸色涨红,手足无措;有的则干脆不开口。我认为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就是“怯场”。克服这种心理成了我们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首要问题。爱迪生说:“恐惧较之世上任何事物更能击溃人类。”
为克服学生“怯场”的心理,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鼓励法
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阶段,多数同学还是好表现、想说,但不敢说。我就先让学生训练讲故事、说笑话,讲故事或说笑话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讲起来就有话说,不拘谨。我把学生按前后两桌四位同学组成一组,先让每个同学在其小组讲,然后各组推荐哪个的笑话最好,事故最好听的在班上讲。同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活动,讲故事、说笑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近、随和,从而克服“怯场”的心理。然后逐渐的开始训练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安排的口语交际作业,比如采访同学,采访任课教师。要采访老师或同学,必然要进行口语交流,在口语交流中学生会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慢慢地,学生口语交际的表达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现在只要我一上完新课,安排学生课堂讨论问题,学生马上就会前后一组,讨论得热火朝天,然后老师问谁起来回答问题,大家再也不你看我、我看你或是推荐别人了,而是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我来”“我来”……这种场面是很热烈的。
2.安慰法
一开始,有的学生还是怕笑,开不了口。我就安慰他们: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当众说话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包括你的老师,甚至职业演说家、国家元首。比如被誉为“世界演说家”的丘吉尔成名之前说话结结巴巴、口齿不;而以幽默的演讲才能著称于世的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年轻时胆子很小,羞于见人,连上朋友家作客也不敢直接按门铃。但最终通过努力,他们都成为世界级的演说家。这些话毋疑对学生是一个安慰。原来害怕当众说话的并非我一人,我并非特别胆小。这样,可以有效的克服部分学生的恐惧与自卑感。
二、重视“师说”的示范性
人们常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准确、生动、环环相扣的教学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对教师的崇拜、欣赏,更能激起他们对拥有一副好口才的渴望。反之,教师如果不善言辞,课堂上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几句或者只是照本宣科,势必无法激起学生“说”的兴趣,对“说”的渴望,更不必说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注重“师说”的示范性。
那么,怎样提高教师的说话能力呢?
首先,教师必须抓好备课这一关,只有对教材深入而透彻的理解,才能准确、流畅、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反之,如果未备课或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只做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在知识的传授中则往往会出现重复、啰嗦,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这样,既不能提高自身说话能力,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知识的传授也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具有丰富的课外知识。语文知识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在语文教学中,它有时会涉及到许多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古典文学等许多内容。如果语文老师对这些一无所知,不知道扩展、拓宽、联系,仅是依葫芦画瓢的讲解,又怎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令学生油然而生敬佩呢?还有面对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语文教师更要多读书,不断“充电”,才有“话”可说,也才能“说”得鲜活,“说”得理直气壮,“说”得让学生口服心服。
最后,语文老师还要多听、多讲。多听是指多收听(或收看)众多优秀播音员、评说员、主持人、演说家、评书艺人的节目,从中培养自己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应该多听其他老师的课(不仅局限于语文教学课),以便在众多的教学语言比较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多讲是语文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多主持和参加各种演讲赛、诗歌朗诵会、辩论赛等活动,以锻炼自己的胆识,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三、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开展讲故事、演节目比赛活动。讲故事、演节目是学生普遍较熟悉的,都有一种想“说”的渴望、兴趣。而讲故事、演节目是以现成的最精彩的口语化书面材料为基础,指导学生设身处地按特定情境讲话,这是高层次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方法之一。为培养学生表演说话能力,可借用教材中故事性的小说、剧本选段或推荐课外资料,指导学生在熟练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加之富有变化的表情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技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如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模仿《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学生都很有兴趣,演得形象逼真。
总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口语表达信息交往最迅速、最广泛发展的21世纪,重视学生口语交际中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把它列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完成,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说话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