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ua_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小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在教材编排上,增添了大量的图片、旁注及思考的方法,增设了“你知道吗”等阅读内容,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旨在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一、概念、定义、性质、公式的阅读
  教材中的概念、定理、性质、公式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这些内容语言精炼、叙述严谨、表达抽象,对学生来说枯燥,很难理解,学生开始阅读教材时可能会按照他们阅读语文或看小说的习惯较少分析思考,结果收获甚微,甚至失去阅读兴趣,“问题引读”,阅读时以问题做指引,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把学生的机械阅读转化为意义阅读。
  1 课题质疑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好方法,如,在学习“公顷”时,面对课题学生提出问题:1公顷有多大?公顷用字母怎样表示?什么时候用公顷……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阅读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阅读兴致高,迅速把握了书中的要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读书思考的好习惯。
  2 指导阅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导读问题,养成学生寻根究底、质疑问难的好习惯,教师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阅渎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时,我这样设疑:读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为什么要“0除外”?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再次阅读沟通了比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深刻领会了0不能做后项的道理,知识学得融汇贯通,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掌握了知识的要点,潜移默化地学会了阅读质疑的方法。
  3 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如,在阅读了“乘法分配律”后,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两个数的和可以是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吗?两个数的和可以是两个数的差吗?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是两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吗?……在不断质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灵活性。
  对教材上的概念、定义、性质、公式多问为什么?不但能找出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提出值得琢磨,值得深思的问题,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发现数学阅读的魅力。
  二、应用题的阅读
  应用题一直是小学生最头疼的题目,学生错误多,失分大,主要原因和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关,在我们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比较注重题目的思路分析、解题的办法与技巧、演算步骤,而忽视对应用题阅读的指导,忽略对数学语言的训练和理解,使得文本语言无法正常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不会读题,看不懂题,读不会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呈现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同时适当增加了有多余条件和开放性的问题,信息的多元化、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就更需要加强应用题的阅读。
  应用题怎样阅读?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数学语言的抽象性、概括性更需要学生用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阅读,来对问题进行表征,数学语言可以说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这三种不同语言的关联,实现其与“内部语言”的转化,即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应用题阅读教学,语义转换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读懂,如,行程问题中的应用题,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时用双手动作演示运动时间、运动方向、运动结果这三大要素,把静止的文字动态地表达出来,学生体验真实,理解深刻,如,有的应用题里出现“往返2次”,有的学生画出来后仍不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模拟行走或通过画线段图把静止的文字直观地表示出来,这种动手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外显的语义转换。
  2 对于表格、图画式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将其叙述出来——会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出现一些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开放题,这样的题目可能是以图表的形式出现的,这就要示学生通过观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就如语文教学那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表达出来,这同样也要建立在一定的数学阅读基础之上,如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教学,例1出示了文具超市图,图中提供了多种文具的单价,问题: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我要求学生在观察阅读的基础上选择有用信息完整地用文字语言叙述:“一本笔记本5元,一个书包20元,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通过说题把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这样学生的看图读题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其他文献
在初中阶段,从初一到初三年级,随着数学内容的增多和知识的深化,基础较差学生的知识断层越来越多,越学越吃力,导致成绩下降,出现所谓的“学困生”(即后进生),因此,抓住初三总复习的契机,就如何打牢基础,激发兴趣,让后进生能“温故而知新”,培养其数学能力,促进后进生有效发展,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读、听、讲、写、用”,促进知识重组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对称法是指从对称性的角度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对称,它表明物理规律在某种变换下具有不变的性质,对称法作为一种具体的解题方法,在每年的高考命题中都有所渗透和体现,对称法可以在以下模型中体现出来。
摘要:物理学习难度大,物理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很多,在教学中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和补课,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克服困难去学习,要热情的关心他们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关键词:后进生;原因;转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习也是一样的,后进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没有脚踏实地去学习,从而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厌烦学习,也就越来越差,从本人几年来的体会感到,后进生对学习产生逆反
正弦交流电是中学物理的一个重点,高考的一个热点,是电磁感应的一个实际应用,正确理解其产生的原理对理解电磁感应这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从实际教学出发,把正弦交流电的五种产生方法作为一个专题向学生介绍,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