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76年,为庆贺美国建国100周年,5月10日至11月10日,在费城举办第六届世博会,规模空前。
美国极其重视,参与国激增至包括中国在内的37个,展览的规模、物品和展厅的建筑、布置、基础设施等远远超过历届世博会。
为广见识、多交流、学科学、增才干,1876年8月21日,留美事务局的清朝官员带领113名幼童(另有7名因身体等原因未成行)兴高采烈地前往费城参观,引起轰动。
美国各大报刊争相刊登消息,报道幼童的行程。世界各国的游客纷纷拥来与幼童一同参观、聊天。幼童们个个精神焕发,举止端庄,谈笑自如。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回答各国朋友提出的问题,自信而不傲慢,谦恭而不自卑,“有外洋风派,又不失中华仪态”。
在幼童们的导引下,很多游客挤进中国馆。限于财力,中国馆虽不及英美等国宏伟壮观,但典雅精致,富有中国气派。迎面一架木制牌楼,上写“大清国”三字,两旁对联是“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夺;庆一百年盛会友谊斯敦”,横批“物华天宝”,字迹苍劲有力。幼童用英文给围观的游客解释其中的中国文化内涵。
为了展示留美幼童的学业情况,中国馆还特设一个留学橱窗,展出了幼童们的佳作。有数十张绘画,包括人物、山水、花木等,让看惯了油画的西洋人大开眼界;有几十篇数理化方面的小论文和奇妙的设计;还有用中英文写的游记,如《游美记》、《哈佛书馆记》、《庆贺百年大会序》、《美国地图论》、《风俗记》等,文字优美通畅,立意豁达高远,“西人阅之,皆啧啧称赞”。专程来出席世博会的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对留美幼童情有独钟,在极其繁忙的情况下,还于8月24日抽空接见,深情地勉励幼童们要刻苦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幼童们个个“拍掌蹈足,欢呼雀跃”。
面对这种令人振奋的场面,代表清朝来出席费城世博会的唯一官方代表,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踏足世博会的中国商人外交官——李圭甚感荣耀。回宾馆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他挑选几位年龄较大的幼童座谈。
幼童首先告诉李,他们回哈特福特校部后,必须写一篇世博会的观后感交给老师。随后,李问这次博览会有何益处。幼童答:“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识见。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各国交谊,益处甚大。”李又问:“何物最佳?”答:“外国印字法,中国雕牙器。”李问:“想家否?”答:“想也无益,唯有一意攻书,回家终有日耳。”李问:“饮食起居若何?”答:“饮食似较洁净,起居有定时,亦有时必须运动,舒畅气血,尤却病良法也。”李问:“各居停主人照料何若?”答:“照料若其子弟,稍有感冒,尤关切。而哈地水土宜人,病亦少。”李问:“何以作洋人装束?”答:“不改装有时不方便,我侪规矩,唯不去发辫、不入礼拜堂两事耳。”
李圭对幼童们的回答很满意,认为“言皆简捷有理,心甚爱之”,并在日记中感叹:“西学所造,正未可限量。闻西国作人,主意不尚虚文,专务实政,是以课程简而严,教法详而挚……”
(摘自《今晚报》)
美国极其重视,参与国激增至包括中国在内的37个,展览的规模、物品和展厅的建筑、布置、基础设施等远远超过历届世博会。
为广见识、多交流、学科学、增才干,1876年8月21日,留美事务局的清朝官员带领113名幼童(另有7名因身体等原因未成行)兴高采烈地前往费城参观,引起轰动。
美国各大报刊争相刊登消息,报道幼童的行程。世界各国的游客纷纷拥来与幼童一同参观、聊天。幼童们个个精神焕发,举止端庄,谈笑自如。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回答各国朋友提出的问题,自信而不傲慢,谦恭而不自卑,“有外洋风派,又不失中华仪态”。
在幼童们的导引下,很多游客挤进中国馆。限于财力,中国馆虽不及英美等国宏伟壮观,但典雅精致,富有中国气派。迎面一架木制牌楼,上写“大清国”三字,两旁对联是“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夺;庆一百年盛会友谊斯敦”,横批“物华天宝”,字迹苍劲有力。幼童用英文给围观的游客解释其中的中国文化内涵。
为了展示留美幼童的学业情况,中国馆还特设一个留学橱窗,展出了幼童们的佳作。有数十张绘画,包括人物、山水、花木等,让看惯了油画的西洋人大开眼界;有几十篇数理化方面的小论文和奇妙的设计;还有用中英文写的游记,如《游美记》、《哈佛书馆记》、《庆贺百年大会序》、《美国地图论》、《风俗记》等,文字优美通畅,立意豁达高远,“西人阅之,皆啧啧称赞”。专程来出席世博会的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对留美幼童情有独钟,在极其繁忙的情况下,还于8月24日抽空接见,深情地勉励幼童们要刻苦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幼童们个个“拍掌蹈足,欢呼雀跃”。
面对这种令人振奋的场面,代表清朝来出席费城世博会的唯一官方代表,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踏足世博会的中国商人外交官——李圭甚感荣耀。回宾馆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他挑选几位年龄较大的幼童座谈。
幼童首先告诉李,他们回哈特福特校部后,必须写一篇世博会的观后感交给老师。随后,李问这次博览会有何益处。幼童答:“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识见。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各国交谊,益处甚大。”李又问:“何物最佳?”答:“外国印字法,中国雕牙器。”李问:“想家否?”答:“想也无益,唯有一意攻书,回家终有日耳。”李问:“饮食起居若何?”答:“饮食似较洁净,起居有定时,亦有时必须运动,舒畅气血,尤却病良法也。”李问:“各居停主人照料何若?”答:“照料若其子弟,稍有感冒,尤关切。而哈地水土宜人,病亦少。”李问:“何以作洋人装束?”答:“不改装有时不方便,我侪规矩,唯不去发辫、不入礼拜堂两事耳。”
李圭对幼童们的回答很满意,认为“言皆简捷有理,心甚爱之”,并在日记中感叹:“西学所造,正未可限量。闻西国作人,主意不尚虚文,专务实政,是以课程简而严,教法详而挚……”
(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