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并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潮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小型企业自身固有的融资特点和缺陷,使其获得外部资金的机会明显少于大企业,特别是在银企关系间接融资方面,中小企业融资更为被动。银企关系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银行、企业的效率和风险,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和波动。正确处理银行与企业的融资现状与关系,对中小企业和银行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银企关系;企业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中小企业的融资及银企关系现状
(一)银企存在“贷款两难”现象。从银行来说,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及成长过程,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顾虑重重,往往存在利率偏高、条件偏严、手续偏繁、审批时间偏长等问题。从中小企业来说,一是缺乏有效抵押物,且抵押手续繁琐,收费较高,很难获得抵押贷款;二是缺乏合适的担保人,担保贷款难;三是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即使中小企业贷到款,但可能已错过商机。
(二)金融危机爆发后小企业贷款难现象更为突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更为困难。2008年广东东莞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的绝大部分原因就是银行不愿贷款给他们,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它更加恶化,中小企业倒闭现象更加集中。由于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广,冲击力度强,连锁效应快,致使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影响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的原因分析
银企关系不良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程序很大,抗风险能力差。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控制机制不健全,银行贷款所需要的财务账表管理混乱,进行信用评级很困难;法人资产与自然人资产没有严格区分,当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抽逃企业资产时常发生而且很难控制,贷款的保证得不到落实;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信用体系不完善,许多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地方保护、政府干预使得逃废银行债务更加有恃无恐。银行為了规避风险,只能层层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制。“恐贷”造成了普遍的“惜贷”。
(二)来自银行内部的原因。1.风险与收益不相匹配,银行缺乏放贷积极性。中小企业贷款具有贷款次数多、额度小的特点,管理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但目前利率机制较为僵化,资金市场价格扭曲,大中小项目和风险度不同的借款人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差距不大,无法补偿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所承担的高风险和高成本。2.缺乏有效风险管理,过度依赖抵押。银行是否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基本取决于抵押物的情况,银企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抵押关系。
这种抵押信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抵押物评估体系不健全,抵押物市场价值变化的不确定性仍会为银行贷款带来种种风险。另外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并且抵押过程中手续繁琐,收费较高,程序复杂,也造成了融资成本增大,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三)信息不对称制约银企关系。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所以企业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加剧了银行的“恐贷”心理。贷款是否可以发放取决于出资者对筹资者信用、能力和投资项目的收益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所以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及其对称性就成为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目前机制下,银行缺乏详细了解中小企业信息的有效手段,为避免风险只能采取消极策略。
三、改进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支持。1.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能部分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较少,尚未形成对中小企业的有力支持。对此,政府应当进一步放开担保公司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并鼓励用社会资金筹建担保公司,使政府、法人及其他出资人均可设立信用担保公司。2.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我国的现实情况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难以顾及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国内学者普遍认同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的优势。从长期来看,放松银行业准入限制,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效办法。
(二)加强企业内部自身建设。1.中小企业要全力增强自身信用度。中小企业要真正树立起诚实守信的市场信用意识。在企业内部,尽快设立功能独立、职能明确的信用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失信行为的约束机制,完善自身财务管理制度,增强信用意识,以诚信的企业形象主动争取银行的信贷支持。2.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中小企业应尽快制定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做到信守合同、依法纳税以及如期偿还债务,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信誉,创造良好的融资条件。3.拓展融资渠道。除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在内源融资方面,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这种方式既可以扩大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又能够调动全体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在外源融资方面,鼓励中小企业间开展金融互助合作,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风险投资和股权融资。
(三)银行机构的支持。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小、快、频的特点,现有的银行业务机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贴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各银行应当设立专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信贷管理部门,并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在融资产品上,银行应加大投入,鼓励在贷款类、理财类、票据类以及租赁类融资业务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晓灵.银行家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陆道生,等.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李扬,等.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郭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
[5]孟琳.中小企业融资和银企关系问题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
[6]易宪容.中小银行如何在竞争中生存[N].中国经济时报,2003.
[7]纪敏.构建多层次的中小金融体系[N].上海证券报,2003.
[8]赵国沛.中小企业细分与融资问题分析[J].南方金融,2004(11).
作者简介:刘 艳(1990-),女,江苏泰州人,从事财务管理方向的研究。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银企关系;企业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中小企业的融资及银企关系现状
(一)银企存在“贷款两难”现象。从银行来说,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及成长过程,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顾虑重重,往往存在利率偏高、条件偏严、手续偏繁、审批时间偏长等问题。从中小企业来说,一是缺乏有效抵押物,且抵押手续繁琐,收费较高,很难获得抵押贷款;二是缺乏合适的担保人,担保贷款难;三是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即使中小企业贷到款,但可能已错过商机。
(二)金融危机爆发后小企业贷款难现象更为突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更为困难。2008年广东东莞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的绝大部分原因就是银行不愿贷款给他们,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它更加恶化,中小企业倒闭现象更加集中。由于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广,冲击力度强,连锁效应快,致使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影响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的原因分析
银企关系不良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程序很大,抗风险能力差。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控制机制不健全,银行贷款所需要的财务账表管理混乱,进行信用评级很困难;法人资产与自然人资产没有严格区分,当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抽逃企业资产时常发生而且很难控制,贷款的保证得不到落实;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信用体系不完善,许多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地方保护、政府干预使得逃废银行债务更加有恃无恐。银行為了规避风险,只能层层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制。“恐贷”造成了普遍的“惜贷”。
(二)来自银行内部的原因。1.风险与收益不相匹配,银行缺乏放贷积极性。中小企业贷款具有贷款次数多、额度小的特点,管理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但目前利率机制较为僵化,资金市场价格扭曲,大中小项目和风险度不同的借款人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差距不大,无法补偿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所承担的高风险和高成本。2.缺乏有效风险管理,过度依赖抵押。银行是否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基本取决于抵押物的情况,银企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抵押关系。
这种抵押信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抵押物评估体系不健全,抵押物市场价值变化的不确定性仍会为银行贷款带来种种风险。另外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并且抵押过程中手续繁琐,收费较高,程序复杂,也造成了融资成本增大,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三)信息不对称制约银企关系。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所以企业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加剧了银行的“恐贷”心理。贷款是否可以发放取决于出资者对筹资者信用、能力和投资项目的收益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所以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及其对称性就成为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目前机制下,银行缺乏详细了解中小企业信息的有效手段,为避免风险只能采取消极策略。
三、改进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支持。1.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能部分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较少,尚未形成对中小企业的有力支持。对此,政府应当进一步放开担保公司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并鼓励用社会资金筹建担保公司,使政府、法人及其他出资人均可设立信用担保公司。2.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我国的现实情况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难以顾及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国内学者普遍认同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的优势。从长期来看,放松银行业准入限制,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效办法。
(二)加强企业内部自身建设。1.中小企业要全力增强自身信用度。中小企业要真正树立起诚实守信的市场信用意识。在企业内部,尽快设立功能独立、职能明确的信用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失信行为的约束机制,完善自身财务管理制度,增强信用意识,以诚信的企业形象主动争取银行的信贷支持。2.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中小企业应尽快制定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做到信守合同、依法纳税以及如期偿还债务,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信誉,创造良好的融资条件。3.拓展融资渠道。除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在内源融资方面,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这种方式既可以扩大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又能够调动全体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在外源融资方面,鼓励中小企业间开展金融互助合作,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风险投资和股权融资。
(三)银行机构的支持。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小、快、频的特点,现有的银行业务机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贴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各银行应当设立专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信贷管理部门,并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在融资产品上,银行应加大投入,鼓励在贷款类、理财类、票据类以及租赁类融资业务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晓灵.银行家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陆道生,等.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李扬,等.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郭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
[5]孟琳.中小企业融资和银企关系问题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
[6]易宪容.中小银行如何在竞争中生存[N].中国经济时报,2003.
[7]纪敏.构建多层次的中小金融体系[N].上海证券报,2003.
[8]赵国沛.中小企业细分与融资问题分析[J].南方金融,2004(11).
作者简介:刘 艳(1990-),女,江苏泰州人,从事财务管理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