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埋”的历史,历史的诉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yhgniewvlfdjtoop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徐娅棋(1988.4-),女,朝鲜族,浙江杭州人,硕士在读,华北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化与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2
  这是方方根据朋友母亲亲身经历而撰写的一部小说。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读者带入历史现场旁观着早已被时间“软埋”的一幕幕惨状。这些惨状结痂于那些亲历者的身上,他们不愿提及当年,不愿从头回忆,不想将伤口再次撕裂开来。整部小说,“软埋”是核心词,是疑云重重等待读者解密的“大包袱”。丁子桃是主人公,以自己断裂的前后两段人生作为织针,用锥心之痛的记忆片段为读者编织出了历史大事件——土地改革背景下的家族及个体悲剧。
  一、“双线索并行,逆时间叙述”[1]
  这部小说吸引人之处在于其特别的结构安排,一共十五章七十小节,每一节的标题都像一个“小包袱”,不断提出疑问。小说并不是根据历史的时间推移去记录历史事件,亦不是单纯的倒序回忆般的讲述。而是通过女主人公断裂的命运:丁子桃和胡黛云讲述着现实中的疑问与过去的亲历的事实。(如下图)
  以丁子桃的反常举动以及丁子桃儿子青林偶然开始的关于母亲亲身经历的探索作为现实线索,设置重重疑问;以丁子桃前半生地主之女和地主之儿媳身份在十八层地狱拾魂中的每一个阶段回忆为历史线索,做出一一解答。且现实线索按照时间线性正序,而历史线索则根据黛云回忆逆向倒序,两者相互交错并相互呼应。“软埋”于地下的历史线索“镶嵌”在现实线索之中,如破土一般一次次撞击着地面,牵动着读者的心,并最终相互结合:一是现实中的植物人丁子桃终于“苏醒”与记忆中的黛云逃离十八层地狱“复活”相对应,二是植物人丁子桃短暂“苏醒”后的“最终死去”则是照应了软埋了全家的黛云,尽管最终从暗道中逃离而生,但活着的她已经是“死人一般”。黛云曾经逃跑的漆黑暗道与沉睡中的十八层地狱相呼应,表现出她当时极其恐惧、求死不得,生亦如死的撕裂心情。
  二、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巧妙的结构呈现的是一个惨烈的故事,说它惨烈,莫过于黛云亲自软埋全家人这一段描写:“此时的花园一派死寂,到处是坑,到处的坑边都是堆着新土。这是陆家人自己为自己挖的坑,是他们自己为自己堆的土。他们挖完坑,堆好土,相互之间并无言语,不说再见,只是各自一仰脖,喝下了早已备好的砒霜,然后自己躺进坑里。……她(黛云)开始填土。她疯狂地把土往坑下堆。”[2]通过这段描写,读者才终于明白丁子桃何以在丈夫吴医生车祸现场看到满地尸首时,不由地拼命喊出“我不要软埋!”“经历了这样的夜晚,她想,你们以为我还是活着的吗?”[3]是痛,是恐惧,更是精神的撕裂!小说中清晰地描绘出了黛云极其惨烈的遭遇以及地主家的慘绝人寰的经历。读者不禁会同情黛云母家和婆家为代表的地主家族。这样的书香门第,善良商贾,却在土改中受到了如此冲击,分财分地还不够,一个被批斗导致家破人亡,一个为保尊严决绝集体自杀。这一“消灭封建阶级制度”的政策何以变得如此血腥与灭绝人性?且土改中合法化的公开掠夺,不仅是死了人,更消亡了不知多少传统文化。那些传统文化继承者乡绅阶层的消亡,其遗留的书籍与精神也最终随着大火而变为田地的肥料——痛之!惜之!土改政策最终成为了公开烧杀抢掠的借口,成为了公报私仇的机会,成为了人性丑恶嘴脸——不劳而获的工具。读者心中嘶喊着“不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方方并没有任由读者的情绪一直这样宣泄下去,小说亦站在他人角度,他人之口,诉说了很多无奈。第一点,情况复杂。小说中一位重情义的革命军人刘晋源说:“矫枉必须过正。不然我们怎么能镇得住他们?那时候情况多复杂呀!”[4]其部下马老头亦说:“以现在的眼光看,你们当然会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可是当年的社会状况又险恶又混乱,我们来川东前,这里几乎所有县城都被土匪攻占过。……他们成了攻方,杀了我们多少人?”[5]第二点,没有经验。刘晋源说:“这事也不能演习一遍在开始做。当年并没有人出来分析,穷人为什么穷,哪些富人是好富人,哪些是坏富人。所有的一切,都是现学。而且打完仗剿完匪,杀心还没有退尽,就觉得镇压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你也看到那些大宅子了吧?富人有多富,你已经知道了。可是你并不知道穷人有多穷,没饭吃没衣穿的人,多的是!”[6]在土改中受益的陆三也说:“难道穷人家破人亡就不算什么,富人家破人亡就更惨痛”[7]读罢,读者心中应有判断,就当时的复杂情况来看,土地改革、剿匪都是必须为之之事。
  同一个历史事件在贫苦农民、地主乡绅、革命军人……都有着不同的亲身感受和看法,且站在其自身的角度也无不道理。正如陈思和所说“土改这场作为旨在结束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农民自身命运的政治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8]但是在土改过程中,确实有一个干部没有经过真正理论学习,他们“只是想利用革命运动和混乱局面为自己抢得一点利益”[9],当然也一定有一些知识分子干部,他们“希望按照政策文件,理性地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0]
  即真正的历史是复杂细微的,每个人都是历史车轮前进中的滚滚尘埃,每一粒尘埃都有其自身的情感纠葛。历史的亲历者终究是站在自身的立场叙述“个人历史”,由于缺乏时间的“距离感”,容易对于历史事件做匆忙的判断,尤其是涉及道义问题之时,更是如此。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不为道德所接受的事件,从历史评价尺度出发,其关注点在于“是否”和“能否”的问题,“局限于实然的范围和经验可能性的领域,……必须借助于理性才能实现。”[11]而道德尺度则不然,“道德评价则仅仅囿于‘应否’的问题,属于应然的领域,它体现着价值预设。”[12]究竟是应该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还是道德体系去评价?作为文化学者,如何书写历史?
  2016年11月22日,《牛津词典》公布了年度英文词汇“post-truth”(后真相),即相对于客观事实,情感及个人信念对于民意影响更大。也就是说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本身。在阅读中,远离历史的读者更容易被作者的价值判断所引导,从而形成强烈的情绪积累。但是《软埋》的写作,没有让读者深深陷入“道德批判”的深渊,而是采用比较温和客观的不同叙述角度尽可能使读者了解“真相”的各个层面,告诉读者,无论是哪个时代,道德的义愤无法代替科学的选择,虽然它常常是“青面獠牙”,我们当然不能将其“软埋”,但是最终的发展均取决于历史的诉求。   注释:
  [1]杨志兰. 拒绝遗忘被时间“软埋”的历史——读方方的长篇小说《软埋》[J]. 鸡西大学学报,2016,05:101.
  [2]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18-119.
  [3]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20.
  [4]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10.
  [5]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10.
  [6]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11.
  [7]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259-260.
  [8]陈思和. 土改中的小说与小说中的土改——六十年文学话土改[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04:76.
  [9]陈思和. 土改中的小说与小说中的土改——六十年文學话土改[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04:81.
  [10]陈思和. 土改中的小说与小说中的土改——六十年文学话土改[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04:81.
  [11]何中华.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J].文史哲,2011,03:57.
  [12]何中华.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J].文史哲,2011,03:57.
  参考文献:
  [1]方方.《软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2]陈思和. 土改中的小说与小说中的土改——六十年文学话土改[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何中华.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J].文史哲,2011,03.
  [4]杨志兰. 拒绝遗忘被时间“软埋”的历史——读方方的长篇小说《软埋》[J]. 鸡西大学学报,2016,05.
  [5]陆丽霞. 时间软埋下的记忆与忘却——评方方的《软埋》[J].长江丛刊,2016,13.
  [6]杨功顺. 如何看待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现象[J].北方论丛,2003,03.
其他文献
秋 送走了炎夏 经历了风雨  迎來一片片落叶  枫叶如同喝了酒 醉红了一片山  像抹了少女的胭脂 红了一片林  走进林荫小路 踏着金黄的落叶  夕阳照着我 孤独的身影  柳枝相互缠绕 落叶相互倾诉  将思念铸成月光 柔和地照在脸上  泪珠流淌着 忘不掉的记忆  曾经走过的路 是那样熟悉  你的脸 你的唇  像月光下的落叶 依稀可见  伸手捧着一片落叶 把它贴在脸上  拥在怀里 蓦然感觉到 你的温暖
曾指向远方某一处 作最终的方向  把生活演绎成电影情节里的几段  最后在愤怒的呐喊里思索  一梦是昨天 一梦是今天  谁还说流浪是青春的潇洒  只把痛藏在心底 强作欢笑遮掩尊严  谁还说流浪是无畏的标杆  只把前程漂白成枉然  我在那故土的人情里陶醉着  或许这里 才有春天  我怎么消受 或又消受不起  這归途的分量如此沉重  这生活是如何的结果啊  在那不变的世故里敷衍  是怎样的提示 让我知道
我爱你 塞外的雪  你婀娜的身姿为天空献上了摇曳的舞蹈  飞过冬日寂静的山川 寥廓的原野  任由凛冽的北风吹乱你的身躯  你注定要为这纷扰的世间  留一抹无瑕的传奇  我爱你 塞外的雪  你晶莹的面庞为大地铺满了洁白的银装  點缀山河的一草一木 一石一桥  任由清冷的日光融化你的容颜  你注定要为这躁动的世界  留一份纯情的记忆  啊 塞外的雪 来得干脆 来得硬朗  渲染了燕赵儿女豁达慷慨的胸襟 
秋 露  有些地方 铺天盖地  都是秋天的露水  有些地方 却只有一滴  這一滴 在他的眼眶  当它开始滑落的时候  整个巫山大地 一片朦胧  悬 崖  翅膀还没有硬起来  小鹰就必须从悬崖纵身一跳  他从山脚打马而过  没有接住小鹰的飞翔  马蹄扬起的落叶 盛满尘世的秋水  天 涯  立秋过后 江湖风浪越来越高  高天的雁鸣  把白云切成一朵一朵的 沧桑  大地上 绵延无边的芦苇  盖不住冷暖人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致玉萍  只因爱你太狠  上帝用一念之喜 修行一念之差  摩托车后座 划了一道优美的抛物线  廿三岁那年  你走丢了美丽 走丢了光明  也走丢了巫山之后的那段爱情  一只杜鹃 躲进阴影  衔起自己带血的羽毛  把所有的出口尘封  来鲁院前 你又一次把门关上  你说 关上是为了  再次打开春天  为春天而生——致俊雨  天地原本混沌  人 横在昧和智之间  当盐趋于理性 你从封瓶
金秋 一位妖娆的少妇  粼粼的圆湖是她含情的眼睛  清澈 明亮  闪烁着耀眼的美丽  金秋 一位妖娆的少妇  密林鸟鸣是她的欢声笑语  清脆 悦耳  耳朵听了 为之倾倒  金秋 一位妖娆的少妇  浓郁的桂花是她芬芳的身体  姣美 芳香  让人心驰神往 意乱情迷  金秋 一位妖娆的少妇  收获的田野是她孕育生命的肚子  希望 未來  都将从她那里孕育 生长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编号:2018ZDJD-B018)项目成果。  摘 要:本文以范小青小說《灭籍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说中三个主人公一系列行为和人物命运背后的内因和其社会背景,阐述了“籍”所引发的“身份问题”对个体生命的限制和影响,引发人们对身份焦虑与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思考。  关键词:范小青;《灭籍记》;身份焦虑;生存处境  作者简介:管文娟(1
天 想逃离一场爱情  留下幾片云作说辞 那轻描淡写  伤了一季思念 某些真诚被杀死  泪水 在一双眼睛转了又转 滴落成霜  霜是酒吧 醉了山坡一树又一树枫叶  霜是火吧 点燃了篱边一丛又一丛菊  霜在风里飞 别再多想  金黄 另一种色调  开启覆盖模式 霜降  天和地 还有我和你  一起迎迓一种全新覆盖 也许  洁白才是 我们最好归宿
我慢慢地长大 你慢慢地变老  我的个头超过了你 而你弯了腰  我在你的呵护下成长 你为我的前程操劳  我也许是你的骄傲  你却是我最坚强的依靠  父爱如山 儿女也有应尽的孝道  父亲 你和母親的健康  是儿女最大的福报
人生易老,天道兮难老。  重阳耀,人间妙!  金秋风景好,人予红装笑。  君知晓,老吾老既人之老。  盛世黄花闹,白首阿翁俏。  高台浩,鲜衣蹈。  絲竹音浩浩,鼓舞声高调。  逍遥笑,繁华盛世重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