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中的“创”字在中文中有伤、痍、损、惩等意思,其基本涵义是破坏。“新”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提出新方法、解决问题、研制新产品等。同时,创新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潜在能力,它不能靠传授得到,往往是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一种顿悟。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要从小开始。因此,笔者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主题,不仅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快提高。最重要的是,使之在不断创新的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整合学科知识
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保证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几乎每一学科的课标都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要求。事实上,生活中各种知识本来就是融会贯通的,语文教师只会语文不会英语,数学教师只会计算不会做文章……这已经行不通了。因此,要消除这些固有思想,给学生一个新的感觉。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我叫“神舟号”》这篇课文时,笔者除了给学生讲到“嫦娥奔月”的故事外,还可以讲“神舟号”的建造,告诉学生“神舟号”不止一艘,还可以讲杨利伟搭乘“神舟号”飞太空的事,播放一些视频录像,给学生普及一下科学知识。这样一來,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对老师多几分佩服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正所谓“教学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课堂上多设置些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也不再会显得枯燥。
活跃学习环境
教师一手拿着指挥棒,一手拿着指挥旗,学生任其摆布,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也就少了一些新的妙想。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这样沉闷、压抑的学习氛围难以形成心灵沟通的互动,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时,笔者就碰到班级出现沉闷样,大家的兴致全无。因为这篇课文不仅篇幅长,而且所写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单凭课文内容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候,多媒体就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了。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介绍鲁班,再给学生讲讲橹板,再看看网上制作橹板的视频录像。刚刚还是昏昏欲睡的小学生,一下就两眼睁得大大的,睡意全无。他们个个紧盯投影,生怕错过每个精彩环节,学习热情很快就爆发了。你看,多亏了多媒体,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
引导应恰到好处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地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当然,要想得到出乎意料的结果,教师就得有新的引导方法。在一年级上册《秋姑娘的信》这课中,讲到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告诉他们要注意身体,保重自己。可是课文中,并没有写出秋姑娘所写的全部信件,只讲了四封,就用“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给带过了。抓住这个点,教师完全可以有效地进行引导,“秋姑娘可以给森林里的谁写信啊?”(教师根据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课前准备好多媒体图片,当学生讲出准备好的动物时,可以适时播放。)一生说:“秋姑娘写信给熊。”老师马上点到“熊呼呼大睡图”,引导学生说:“一封写给要冬眠的熊,快点把肚子吃饱了,这样可以睡上一个冬天的懒觉了。”一生说:“一封写给要冬眠的蛇,快找好伙伴准备过冬。”之后,老师又问:“猜猜看,秋姑娘会给你写什么呢?”一生说:“快快穿好棉袄,不要感冒啊!”老师总结:“原来秋姑娘写了那么多的信啊,那你可以给秋姑娘写一封回信吗?”利用多媒体出示信纸,请学生说信的内容。老师边听边打,用投影给学生展示。而在最后写回信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写信,让学生知道“学会关心他人”的道理。
教学层次设计分明
把握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在深刻体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的教学组织,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富有层次性。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兴趣,有利于提高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如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这篇课文,讲到了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它们如何栽树。课文中有很多内容都是用对话来告诉学生的,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挺繁琐的,在理解和认知方面比较吃力。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准备化繁为简,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让学生知道栽树过程。
笔者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为: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动物上山栽树(板书);然后把三个问题句子打印,叫学生粘贴在各自动物的前面;接着再把动物说的三句话请学生粘贴在各自动物的后面。这样,学生一看黑板,就加深了印象,初步感知栽树过程。第二环节,请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知道栽树过程。第三环节,整体回顾。笔者用电脑给学生展示整个栽树的过程,以此感受三个小伙伴栽树的快乐。“读、说、议、写”作为课堂教学结构,体现了教学的程序,但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截然分开。有重有轻,有主有次,把握得当,语文教学就会有新意。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
整合学科知识
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保证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几乎每一学科的课标都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要求。事实上,生活中各种知识本来就是融会贯通的,语文教师只会语文不会英语,数学教师只会计算不会做文章……这已经行不通了。因此,要消除这些固有思想,给学生一个新的感觉。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我叫“神舟号”》这篇课文时,笔者除了给学生讲到“嫦娥奔月”的故事外,还可以讲“神舟号”的建造,告诉学生“神舟号”不止一艘,还可以讲杨利伟搭乘“神舟号”飞太空的事,播放一些视频录像,给学生普及一下科学知识。这样一來,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对老师多几分佩服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正所谓“教学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课堂上多设置些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也不再会显得枯燥。
活跃学习环境
教师一手拿着指挥棒,一手拿着指挥旗,学生任其摆布,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也就少了一些新的妙想。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这样沉闷、压抑的学习氛围难以形成心灵沟通的互动,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时,笔者就碰到班级出现沉闷样,大家的兴致全无。因为这篇课文不仅篇幅长,而且所写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单凭课文内容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候,多媒体就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了。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介绍鲁班,再给学生讲讲橹板,再看看网上制作橹板的视频录像。刚刚还是昏昏欲睡的小学生,一下就两眼睁得大大的,睡意全无。他们个个紧盯投影,生怕错过每个精彩环节,学习热情很快就爆发了。你看,多亏了多媒体,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
引导应恰到好处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地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当然,要想得到出乎意料的结果,教师就得有新的引导方法。在一年级上册《秋姑娘的信》这课中,讲到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告诉他们要注意身体,保重自己。可是课文中,并没有写出秋姑娘所写的全部信件,只讲了四封,就用“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给带过了。抓住这个点,教师完全可以有效地进行引导,“秋姑娘可以给森林里的谁写信啊?”(教师根据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课前准备好多媒体图片,当学生讲出准备好的动物时,可以适时播放。)一生说:“秋姑娘写信给熊。”老师马上点到“熊呼呼大睡图”,引导学生说:“一封写给要冬眠的熊,快点把肚子吃饱了,这样可以睡上一个冬天的懒觉了。”一生说:“一封写给要冬眠的蛇,快找好伙伴准备过冬。”之后,老师又问:“猜猜看,秋姑娘会给你写什么呢?”一生说:“快快穿好棉袄,不要感冒啊!”老师总结:“原来秋姑娘写了那么多的信啊,那你可以给秋姑娘写一封回信吗?”利用多媒体出示信纸,请学生说信的内容。老师边听边打,用投影给学生展示。而在最后写回信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写信,让学生知道“学会关心他人”的道理。
教学层次设计分明
把握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在深刻体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的教学组织,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富有层次性。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兴趣,有利于提高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如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这篇课文,讲到了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它们如何栽树。课文中有很多内容都是用对话来告诉学生的,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挺繁琐的,在理解和认知方面比较吃力。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准备化繁为简,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让学生知道栽树过程。
笔者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为: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动物上山栽树(板书);然后把三个问题句子打印,叫学生粘贴在各自动物的前面;接着再把动物说的三句话请学生粘贴在各自动物的后面。这样,学生一看黑板,就加深了印象,初步感知栽树过程。第二环节,请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知道栽树过程。第三环节,整体回顾。笔者用电脑给学生展示整个栽树的过程,以此感受三个小伙伴栽树的快乐。“读、说、议、写”作为课堂教学结构,体现了教学的程序,但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截然分开。有重有轻,有主有次,把握得当,语文教学就会有新意。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