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孟浩然》是一篇文学色彩很浓的随笔,高中生要完全正确地对其加以理解,存有一定的难度。因其内容存有深度;牵涉相关知识丰富;引文较多,故对于教师而言,如何设计这一课程的课堂教学,实则反映的是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程度。故本文拟以《孟浩然》篇为例,浅谈教学设计,以期对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孟浩然》;新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篇是一篇文学色彩很浓的随笔,对于高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生读起来可能感到吃力,在教学目标上,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尽量从课文中多获得一些东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理解到什么程度,不求全理解。二是课文中涉及到许多人物,牵扯不少问题,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不必深究。三是里面有不少的引诗和引文,请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尽量自行解决。
对于孟浩然及其诗作的理解,历来有分歧。课文所说的,也只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这篇文章写于1943年,离现在有半个多世纪了。可以引导学生发表与课文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本文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了解本文运用的论述方法:知人论世法,比较法等;提高诗文的品鉴能力;学习文学评论的一般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由于本文论述的是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教师应指导学生搜集有关于这个作家及其作品的资料,例如这个作家的传记,对这个作家的评论等等,进行自主的探究,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这篇文章,要抓住课文论述的是孟浩然及其作品的特点:诗人是一个隐士,诗的风格是平淡自然。全文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还要抓住作者的论述方法:知人论世法,比较法。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抓住课文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于孟浩然及其诗作的看法,历来不一。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对于诗人孟浩然的独特的看法。他以新的理解,独特的视角,探索了一位超然物外的风流人物——孟浩然的精神世界,表达了先生对孟浩然的挚爱、赞赏之情,阅读时注意把握这一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根据有关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过程与策略]
一、启发导入,激发兴趣,唤起研究欲望
1.同学们,如果你想对身边的一位同学做出一些评价,需要根据什么来判断呢?
(提示:可以根据语言,行为,照片,书信,日记等)
2.那如果我们要对一位古人做出评价,需要依靠什么呢?
(提示:史料记载,有关画像,作者的手迹及诗文,朋友及后人的评价与记载等)
3.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闻一多先生是如何依靠这些对唐代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做出评价的呢?
二、课堂活动,研讨探究
(一)阅读文本,概括出作者对诗人孟浩然的评价
1.阅读全文,文中有作者对孟浩然的评价,请同学们找出来。
(提示:在第二段的结尾,“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这也是作者的观点。)
2.作者的依据是什么呢?
(提示:朋友孙润夫家所藏王维画的孟浩然像及上面的题识,还有编《孟浩然诗集》的王士源的序文和陶翰的《送孟六入蜀序》)教师补充:注意,还应有孟浩然的诗,如果闻一多先生不熟读孟浩然的诗文,他也不会得出这个观点的。
3.阅读第一、二段,归纳出闻一多先生对孟浩然这位诗人的精神特征的概括。
(提示:“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精朗奇素”)
4.思考,孟浩然的诗境是否也具有这种精神特征呢?
(二)师生相互补充,展示收集的材料,自主、合作、探究,阅读体味
相关链接:
【材料之一: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来背上生了毒疮,据说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故乡南园,年五十二岁。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有《孟浩然集》。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李白用礼赞的口吻称他“高山安可仰,彼此揖清芬。”王维曾把他的像绘制在郢州刺史亭内,后称之为“孟亭”,杜甫说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皮日休说他:“遇思入咏,不钩奇抉异,龊龊束人口,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郢州孟亭记》)。他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高,比李白、王维大十多岁。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无论在生前死后,孟浩然都享有盛名。
【材料之二:孟浩然的部分诗作】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材料之三:唐人咏孟浩然诗选录】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①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③。
醉月频中圣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⑤。
【注释】①红颜:指年青的时候。②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③卧松云:隐居。④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⑤清芬:指美德。
【简析】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解闷十二首》其六
杜甫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简析】所谓的“清”,正是指孟浩然诗歌中清新明净的语言特色,和清旷闲淡的艺术境界,孟浩然正以其自然清新的审美风范而广受时人称誉。这种语言风格和艺术境界的建立,是经过情感与景物多方面的择取,纯化,配合,使平易语言含蕴无穷,造成内容无限、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遣兴五首》其五
杜甫
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余甘蔗。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
【材料之四:后人对孟浩然诗歌的评价】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孟五言秀雅不及王,而闲澹颇自成局。”
贺贻孙《诗筏》说:“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
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下)谓其诗“文采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
李东阳《麓堂诗话》:“王(维)诗丰缛而不莘靡,孟却专心古澹,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
胡震亨(《〈唐音癸签〉引》)说:“《吟谱》曰: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张清标《楚天樵语》卷上说:“孟浩然吟诗,眉毫尽脱,极意雕镂乃尔。及披其集,读之清空灵澹,似不以人胜者,乃知其一气清浑中,炼格炼意,煞费几许钳锤。”(引自《唐诗论评类编》)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浩然)学不为儒,务掇菁藻,又不按古,匠心独运。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陶翰《送孟六入蜀序》:“襄阳孟浩然,精朗奇素,幼高为文,开元年,始游西秦,京师词人皆叹其旷绝也。观其匠思幽妙,振言孤杰,信诗伯矣。不然者,何以有声于江楚间?”(《文苑英华》卷七二○)。
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
师生探讨研究。
1.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孟浩然的诗作的风格特征是:
(提示: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淡雅疏朗)
注意:应加强学生对孟浩然诗作的理解和品味的指导,品鉴其选材,语言和意境的特点,并背诵部分诗歌。
见板书:
2.结合文章的第三至五段,如何来理解“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这句话?“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是什么意思?
(提示:仍然从内外因上来考虑)
(四)概括文章的最后两段(第七、八段)所写的内容
(提示: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高度评价了孟浩然的地位。指出诗能写得这样“淡”,这样“诗如其人”或“人如其诗”,除了孟浩然,古今没有第二人。又引用庄子“材与不材”的一段话,说了解了庄子的道理就能了解孟浩然的诗。)
(五)整体感知,这篇课文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你从中会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第一,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作者的研究对象是孟浩然的诗,然而始终把孟浩然这个人、这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他的诗联系在一起研究。从这个人所处的时代考察这个人,从这个人考察这个人的诗,连文章的题目也取为“孟浩然”,而不是“孟浩然的诗”。由于采取了孟子的“知人论世”的方法,文章写的扎实,富于说服力。第二,采用比较的方法。一是把诗与美术作比较。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孟浩然的画像,然后阐述画像的精神与孟浩然的诗境怎样一致。二是把诗人孟浩然与其他诗人,如陶渊明、苏轼、杜甫、王维、刘长卿和十才子做比较;把隐士孟浩然与历史上隐士庞德公、同时代隐士做比较。在比较中,孟浩然及其诗留给了读者更清晰的印象。)
三、课后探究,拓展提高
1.“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孟浩然怎样的一种心境?试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2.孟浩然和陶渊明是同一类诗人,但也有不同之处。你认为他们的异同之处在哪里?
3.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孟五言秀雅不及王,而闲澹颇自成局。”贺贻孙《诗筏》说:“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李东阳《麓堂诗话》:“王(维)诗丰缛而不莘靡,孟却专心古澹,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都具有清淡自然的风格,请阅读有关诗文,试比较王、孟诗歌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孟浩然》;新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篇是一篇文学色彩很浓的随笔,对于高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生读起来可能感到吃力,在教学目标上,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尽量从课文中多获得一些东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理解到什么程度,不求全理解。二是课文中涉及到许多人物,牵扯不少问题,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不必深究。三是里面有不少的引诗和引文,请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尽量自行解决。
对于孟浩然及其诗作的理解,历来有分歧。课文所说的,也只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这篇文章写于1943年,离现在有半个多世纪了。可以引导学生发表与课文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本文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了解本文运用的论述方法:知人论世法,比较法等;提高诗文的品鉴能力;学习文学评论的一般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由于本文论述的是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教师应指导学生搜集有关于这个作家及其作品的资料,例如这个作家的传记,对这个作家的评论等等,进行自主的探究,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这篇文章,要抓住课文论述的是孟浩然及其作品的特点:诗人是一个隐士,诗的风格是平淡自然。全文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还要抓住作者的论述方法:知人论世法,比较法。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抓住课文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于孟浩然及其诗作的看法,历来不一。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对于诗人孟浩然的独特的看法。他以新的理解,独特的视角,探索了一位超然物外的风流人物——孟浩然的精神世界,表达了先生对孟浩然的挚爱、赞赏之情,阅读时注意把握这一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根据有关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过程与策略]
一、启发导入,激发兴趣,唤起研究欲望
1.同学们,如果你想对身边的一位同学做出一些评价,需要根据什么来判断呢?
(提示:可以根据语言,行为,照片,书信,日记等)
2.那如果我们要对一位古人做出评价,需要依靠什么呢?
(提示:史料记载,有关画像,作者的手迹及诗文,朋友及后人的评价与记载等)
3.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闻一多先生是如何依靠这些对唐代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做出评价的呢?
二、课堂活动,研讨探究
(一)阅读文本,概括出作者对诗人孟浩然的评价
1.阅读全文,文中有作者对孟浩然的评价,请同学们找出来。
(提示:在第二段的结尾,“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这也是作者的观点。)
2.作者的依据是什么呢?
(提示:朋友孙润夫家所藏王维画的孟浩然像及上面的题识,还有编《孟浩然诗集》的王士源的序文和陶翰的《送孟六入蜀序》)教师补充:注意,还应有孟浩然的诗,如果闻一多先生不熟读孟浩然的诗文,他也不会得出这个观点的。
3.阅读第一、二段,归纳出闻一多先生对孟浩然这位诗人的精神特征的概括。
(提示:“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精朗奇素”)
4.思考,孟浩然的诗境是否也具有这种精神特征呢?
(二)师生相互补充,展示收集的材料,自主、合作、探究,阅读体味
相关链接:
【材料之一: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来背上生了毒疮,据说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故乡南园,年五十二岁。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有《孟浩然集》。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李白用礼赞的口吻称他“高山安可仰,彼此揖清芬。”王维曾把他的像绘制在郢州刺史亭内,后称之为“孟亭”,杜甫说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皮日休说他:“遇思入咏,不钩奇抉异,龊龊束人口,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郢州孟亭记》)。他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高,比李白、王维大十多岁。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无论在生前死后,孟浩然都享有盛名。
【材料之二:孟浩然的部分诗作】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材料之三:唐人咏孟浩然诗选录】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①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③。
醉月频中圣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⑤。
【注释】①红颜:指年青的时候。②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③卧松云:隐居。④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⑤清芬:指美德。
【简析】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解闷十二首》其六
杜甫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简析】所谓的“清”,正是指孟浩然诗歌中清新明净的语言特色,和清旷闲淡的艺术境界,孟浩然正以其自然清新的审美风范而广受时人称誉。这种语言风格和艺术境界的建立,是经过情感与景物多方面的择取,纯化,配合,使平易语言含蕴无穷,造成内容无限、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遣兴五首》其五
杜甫
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余甘蔗。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
【材料之四:后人对孟浩然诗歌的评价】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孟五言秀雅不及王,而闲澹颇自成局。”
贺贻孙《诗筏》说:“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
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下)谓其诗“文采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
李东阳《麓堂诗话》:“王(维)诗丰缛而不莘靡,孟却专心古澹,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
胡震亨(《〈唐音癸签〉引》)说:“《吟谱》曰: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张清标《楚天樵语》卷上说:“孟浩然吟诗,眉毫尽脱,极意雕镂乃尔。及披其集,读之清空灵澹,似不以人胜者,乃知其一气清浑中,炼格炼意,煞费几许钳锤。”(引自《唐诗论评类编》)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浩然)学不为儒,务掇菁藻,又不按古,匠心独运。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陶翰《送孟六入蜀序》:“襄阳孟浩然,精朗奇素,幼高为文,开元年,始游西秦,京师词人皆叹其旷绝也。观其匠思幽妙,振言孤杰,信诗伯矣。不然者,何以有声于江楚间?”(《文苑英华》卷七二○)。
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
师生探讨研究。
1.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孟浩然的诗作的风格特征是:
(提示: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淡雅疏朗)
注意:应加强学生对孟浩然诗作的理解和品味的指导,品鉴其选材,语言和意境的特点,并背诵部分诗歌。
见板书:

2.结合文章的第三至五段,如何来理解“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这句话?“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是什么意思?
(提示:仍然从内外因上来考虑)
(四)概括文章的最后两段(第七、八段)所写的内容
(提示: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高度评价了孟浩然的地位。指出诗能写得这样“淡”,这样“诗如其人”或“人如其诗”,除了孟浩然,古今没有第二人。又引用庄子“材与不材”的一段话,说了解了庄子的道理就能了解孟浩然的诗。)
(五)整体感知,这篇课文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你从中会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第一,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作者的研究对象是孟浩然的诗,然而始终把孟浩然这个人、这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他的诗联系在一起研究。从这个人所处的时代考察这个人,从这个人考察这个人的诗,连文章的题目也取为“孟浩然”,而不是“孟浩然的诗”。由于采取了孟子的“知人论世”的方法,文章写的扎实,富于说服力。第二,采用比较的方法。一是把诗与美术作比较。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孟浩然的画像,然后阐述画像的精神与孟浩然的诗境怎样一致。二是把诗人孟浩然与其他诗人,如陶渊明、苏轼、杜甫、王维、刘长卿和十才子做比较;把隐士孟浩然与历史上隐士庞德公、同时代隐士做比较。在比较中,孟浩然及其诗留给了读者更清晰的印象。)
三、课后探究,拓展提高
1.“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孟浩然怎样的一种心境?试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2.孟浩然和陶渊明是同一类诗人,但也有不同之处。你认为他们的异同之处在哪里?
3.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孟五言秀雅不及王,而闲澹颇自成局。”贺贻孙《诗筏》说:“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李东阳《麓堂诗话》:“王(维)诗丰缛而不莘靡,孟却专心古澹,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都具有清淡自然的风格,请阅读有关诗文,试比较王、孟诗歌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