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应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正确历史情感,帮助他们掌握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的方法。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开展有效训练,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史实与理论;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教材,学会正确使用理论评价历史;尝试让学生分析材料,提高用史实说明理论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困境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当强化史实与理论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己从史料中分析出史论的能力。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没有做到将史实与理论相互结合,教学设计背离了历史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考察目标,学生历史素养迟迟得不到提高。教师必须转变这种教学困境,采取史实与理论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我们能发现最明显的问题在于史论脱节,灌输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为学生提供吸收史实、消化理论的时间与空间。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急于向学生讲解考试说明上要求掌握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学生只需要背一背教科书上给出的结论即可。出于不耽误教学进度的目的考虑,学生不需要对历史现象、历史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学历史仿佛不需要理解,只要会背就可以。学生长期习惯靠背诵去完成学习,学习质量迟迟难以提高,史论结合教学成为一句空话。
2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有效实施史实与理论相互结合教学
2.1 有效训练,学会区分史实理论。
开展初中历史史实与理论相互结合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史实与理论,使他们形成从史实中引出结论、用结论对史实进行分析的意识。在组织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史实与理论,误将理论当作史实,又或是误将史实当作理论。史实与理论不能正确区分,谈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史实一般是对历史材料、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考证、鉴别之后提炼出来的客观事实。史实具有强烈的客观主义色彩,不因个人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人们对历史材料和历史现象获得的形式不同,其论证力度也不尽相同。根据获得有效信息的不同方式,我们可以将史实分为第一手史实和第二手史实、原始史实与非原始史实、文字史实与图片史实、实物史实与口碑史实等,在利用史实证明理论的过程中,学生应当懂得优先使用第一手史实、原始史实、文字史实和实物史实对理论进行辩证。
歷史理论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史论,历史学界会就一些重大历史材料、历史现象做出结论性的评价,这些结论就是我们所说的史论,主要指史学观,目前主流历史学界较为流行的史学观有唯物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唯物史观主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主张人类历史是一个逐渐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人类是一个整体,只不过全球整体文明因地域发展存在一些差异;现代化史观诞生于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被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所取代背景下,主张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文明史观主张人类历史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文明化,人类不断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最终取得的成果构成了历史的基本内容;阶级斗争史观主张人类社会处在阶级社会当中,阶级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两大对立阶段之间的矛盾,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都可以通过考察阶段矛盾的运动发展得出。在分析纷繁复杂的历史材料和历史现象过程中,运用相应的这些史学观,可以帮助我们得出准确的结论。
初中历史教材的结论和材料较多,很多时候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和认知经验等因素局限,并不能良好区分史实与理论,这对于“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历史学习意识的形成造成了障碍。教师应当为学生指明史实与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开展各种训练,让学生慢慢学会正确区分史实与理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答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高对史实与史论的辨别能力,为实施有效的史实与理论结合教学奠定基础。
2.2 研读教材,用理论去分析史实。
初中历史教材上给出了很多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历史学习能力时,教师不应让学生习惯于从教材上得出理论,而是要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教材,让学生学会自己从一系列历史材料和历史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理论,加深他们对学习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的印象,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理论,促进历史学习质量的提高。
以唯物史观为例,唯物史观是历史学最重要、最基本的历史理论之一,也是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重要理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使学生掌握纷繁复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内涵,促进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这一历史观点,教师可以通过《洋务运动》这一章节内容使学生学会以历史标准从生产力和人类文明演进高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任务做出评价。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历史观念,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掌握用历史观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方法,树立学生唯物主义史观,使得他们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历史做出评价。
3 结束语
构建初中历史史实与理论相互结合高效课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教师必须树立“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基本教学观念,并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历史观点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用理论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总结理论的能力,全面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凌菊珍.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2(15).
[2]谈太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2(16).
[3]吴志文.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界,2012(02).
作者单位
湖南省邵阳县黄亭市镇中学 湖南省邵阳县 422100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困境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当强化史实与理论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己从史料中分析出史论的能力。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没有做到将史实与理论相互结合,教学设计背离了历史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考察目标,学生历史素养迟迟得不到提高。教师必须转变这种教学困境,采取史实与理论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我们能发现最明显的问题在于史论脱节,灌输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为学生提供吸收史实、消化理论的时间与空间。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急于向学生讲解考试说明上要求掌握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学生只需要背一背教科书上给出的结论即可。出于不耽误教学进度的目的考虑,学生不需要对历史现象、历史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学历史仿佛不需要理解,只要会背就可以。学生长期习惯靠背诵去完成学习,学习质量迟迟难以提高,史论结合教学成为一句空话。
2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有效实施史实与理论相互结合教学
2.1 有效训练,学会区分史实理论。
开展初中历史史实与理论相互结合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史实与理论,使他们形成从史实中引出结论、用结论对史实进行分析的意识。在组织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史实与理论,误将理论当作史实,又或是误将史实当作理论。史实与理论不能正确区分,谈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史实一般是对历史材料、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考证、鉴别之后提炼出来的客观事实。史实具有强烈的客观主义色彩,不因个人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人们对历史材料和历史现象获得的形式不同,其论证力度也不尽相同。根据获得有效信息的不同方式,我们可以将史实分为第一手史实和第二手史实、原始史实与非原始史实、文字史实与图片史实、实物史实与口碑史实等,在利用史实证明理论的过程中,学生应当懂得优先使用第一手史实、原始史实、文字史实和实物史实对理论进行辩证。
歷史理论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史论,历史学界会就一些重大历史材料、历史现象做出结论性的评价,这些结论就是我们所说的史论,主要指史学观,目前主流历史学界较为流行的史学观有唯物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唯物史观主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主张人类历史是一个逐渐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人类是一个整体,只不过全球整体文明因地域发展存在一些差异;现代化史观诞生于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被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所取代背景下,主张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文明史观主张人类历史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文明化,人类不断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最终取得的成果构成了历史的基本内容;阶级斗争史观主张人类社会处在阶级社会当中,阶级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两大对立阶段之间的矛盾,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都可以通过考察阶段矛盾的运动发展得出。在分析纷繁复杂的历史材料和历史现象过程中,运用相应的这些史学观,可以帮助我们得出准确的结论。
初中历史教材的结论和材料较多,很多时候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和认知经验等因素局限,并不能良好区分史实与理论,这对于“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历史学习意识的形成造成了障碍。教师应当为学生指明史实与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开展各种训练,让学生慢慢学会正确区分史实与理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答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高对史实与史论的辨别能力,为实施有效的史实与理论结合教学奠定基础。
2.2 研读教材,用理论去分析史实。
初中历史教材上给出了很多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历史学习能力时,教师不应让学生习惯于从教材上得出理论,而是要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教材,让学生学会自己从一系列历史材料和历史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理论,加深他们对学习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的印象,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理论,促进历史学习质量的提高。
以唯物史观为例,唯物史观是历史学最重要、最基本的历史理论之一,也是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重要理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使学生掌握纷繁复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内涵,促进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这一历史观点,教师可以通过《洋务运动》这一章节内容使学生学会以历史标准从生产力和人类文明演进高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任务做出评价。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历史观念,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掌握用历史观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方法,树立学生唯物主义史观,使得他们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历史做出评价。
3 结束语
构建初中历史史实与理论相互结合高效课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教师必须树立“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基本教学观念,并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历史观点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用理论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总结理论的能力,全面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凌菊珍.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2(15).
[2]谈太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2(16).
[3]吴志文.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界,2012(02).
作者单位
湖南省邵阳县黄亭市镇中学 湖南省邵阳县 4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