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正处于骨骼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其身体素质训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大有裨益。然而,目前我国诸多高中院校的体育教育忽视了学身体素质锻炼,甚至还有很多教师采用“放养式”教学模式开展体育教学,这并不能全面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此,本文就高中体育学科为切入点,对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必要性和锻炼策略进行论述分析,以期能够为高中生身体健康的保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体育;身体素质;锻炼策略
前言:
高中体育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确保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进而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行文化课学习。然而,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的身体素质基础使得体育实践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并以此发挥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作用和价值。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锻炼的必要性
就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必要性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促进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心态。人体的生理结构十分复杂,生理结构的健康性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变化,好的身体素质往往会促进一个人拥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为此,高中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便需要做好素质锻炼,通过科学有效的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避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影响学业;第二,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传统高中体育教学缺乏对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指导的重视,不利于体育教学水平的保证。而积极开展身体素质锻炼能够让体育课本身的价值凸显,对之后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亦大有裨益[1]。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锻炼策略探究
(一)制定合理训练目标,确保教学有效性
制定合理的训练目标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目标进行训练指导能够明确教学方向,避免教学指导工作杂乱无章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任务得到落实。为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必须要制定合理的训练目标。由于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性较大,进而在训练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也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特征,将总教学目标分化成多个小目标,为不同身体素质特征的学生安排其适合的训练目标,这样有利于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在素质训练课程的安排中,除了训练度、训练目标的针对性指导外,还要坚持持续、统统的原则,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合身体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素质锻炼要结合人体发展规律进行实时,合理的训练内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前文所述,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进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指导中也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来安排。而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不仅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还要遵循人体的发展结构特性,不同的肌肉成分在训练中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短跑训练中,其主要训练学生的速度,这便需要对白肌进行强化训练,而长跑训练则侧重与加强学生的耐力训练,这便要加强红肌训练,但身体素质中耐力与速度之间的效应作用能够发生迁移,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以确保训练效果最佳化。
(三)重视薄弱环节训练,实现素质训练目标
鉴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因而要为不同学生制定合理的训练任务,重视薄弱环节的训练。高中体育素质训练目标明确,在整体训练目标不能达标的学生中,其必然有薄弱之处,进而在对此类学生进行素质训练指导时,要充分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测试,并为其指定科学合理的强化训练任务,以确保其在一阶段的任务训练中逐渐强化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素质训练的目标。如对速度较慢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无氧训练法,通过短跑冲刺来强化训练;对上肢力量较弱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引体向上和铅球训练;对下肢力量薄弱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深蹲训练和蛙跳训练等[2]。
(四)融入生活化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生活中的趣味性元素较少,进而使得很多学生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素质锻炼。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高中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总融入生活化元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学生饱含兴趣参与到素质锻炼中后,亦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同步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新”代表着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思路,进而体育教师也要破除传统课堂教学的落后方案,结合新时期学生的心理诉求开展新的素质锻炼方法。例如,在训练十分钟耐久跑中,可以通过跳跑结合、跳台阶跑和跳绳跑等方式进行训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重视课外拓展训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传统高中生素质锻炼依赖体育课教学,而高中阶段每周的体育课时常有限,单纯依赖体育课并不能保证学生的素质锻炼效果。为此,必须重视课外拓展训练,目前,全国多所高中院校已经开展“阳光体育”,每天体育训练不少于一个小时。身体素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坚持每天、长期的训练,进而重视课外拓展训练尤为必要,打破体育课堂素质锻炼的牢笼,积极在课外安排素质锻炼活动尤为必要。例如,在大课间安排学生进行功能性健身训练,注重环境适应和心肺有氧等方面的训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文化課学习。
结语: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高中素质教育逐渐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学生身体能力素养的培养。高中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阶段其教学强度较大,而正处于身体发挥黄金时期的高中生在这一阶段必须保证每日营养的摄取与体能训练,这样才能促进其健康成长发育。为此,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切实保持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结合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指导,以此来全面强化高中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成俭.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J].田径,2020(10):5-6.
[2]任明超.高中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锻炼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65.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271200)
关键词:高中体育;身体素质;锻炼策略
前言:
高中体育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确保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进而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行文化课学习。然而,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的身体素质基础使得体育实践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并以此发挥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作用和价值。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锻炼的必要性
就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必要性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促进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心态。人体的生理结构十分复杂,生理结构的健康性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变化,好的身体素质往往会促进一个人拥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为此,高中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便需要做好素质锻炼,通过科学有效的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避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影响学业;第二,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传统高中体育教学缺乏对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指导的重视,不利于体育教学水平的保证。而积极开展身体素质锻炼能够让体育课本身的价值凸显,对之后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亦大有裨益[1]。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锻炼策略探究
(一)制定合理训练目标,确保教学有效性
制定合理的训练目标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目标进行训练指导能够明确教学方向,避免教学指导工作杂乱无章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任务得到落实。为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必须要制定合理的训练目标。由于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性较大,进而在训练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也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特征,将总教学目标分化成多个小目标,为不同身体素质特征的学生安排其适合的训练目标,这样有利于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在素质训练课程的安排中,除了训练度、训练目标的针对性指导外,还要坚持持续、统统的原则,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合身体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素质锻炼要结合人体发展规律进行实时,合理的训练内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前文所述,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进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指导中也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来安排。而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不仅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还要遵循人体的发展结构特性,不同的肌肉成分在训练中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短跑训练中,其主要训练学生的速度,这便需要对白肌进行强化训练,而长跑训练则侧重与加强学生的耐力训练,这便要加强红肌训练,但身体素质中耐力与速度之间的效应作用能够发生迁移,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以确保训练效果最佳化。
(三)重视薄弱环节训练,实现素质训练目标
鉴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因而要为不同学生制定合理的训练任务,重视薄弱环节的训练。高中体育素质训练目标明确,在整体训练目标不能达标的学生中,其必然有薄弱之处,进而在对此类学生进行素质训练指导时,要充分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测试,并为其指定科学合理的强化训练任务,以确保其在一阶段的任务训练中逐渐强化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素质训练的目标。如对速度较慢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无氧训练法,通过短跑冲刺来强化训练;对上肢力量较弱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引体向上和铅球训练;对下肢力量薄弱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深蹲训练和蛙跳训练等[2]。
(四)融入生活化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生活中的趣味性元素较少,进而使得很多学生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素质锻炼。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高中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总融入生活化元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学生饱含兴趣参与到素质锻炼中后,亦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同步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新”代表着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思路,进而体育教师也要破除传统课堂教学的落后方案,结合新时期学生的心理诉求开展新的素质锻炼方法。例如,在训练十分钟耐久跑中,可以通过跳跑结合、跳台阶跑和跳绳跑等方式进行训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重视课外拓展训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传统高中生素质锻炼依赖体育课教学,而高中阶段每周的体育课时常有限,单纯依赖体育课并不能保证学生的素质锻炼效果。为此,必须重视课外拓展训练,目前,全国多所高中院校已经开展“阳光体育”,每天体育训练不少于一个小时。身体素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坚持每天、长期的训练,进而重视课外拓展训练尤为必要,打破体育课堂素质锻炼的牢笼,积极在课外安排素质锻炼活动尤为必要。例如,在大课间安排学生进行功能性健身训练,注重环境适应和心肺有氧等方面的训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文化課学习。
结语: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高中素质教育逐渐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学生身体能力素养的培养。高中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阶段其教学强度较大,而正处于身体发挥黄金时期的高中生在这一阶段必须保证每日营养的摄取与体能训练,这样才能促进其健康成长发育。为此,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切实保持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结合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指导,以此来全面强化高中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成俭.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J].田径,2020(10):5-6.
[2]任明超.高中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锻炼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65.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27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