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个“自由岛”?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cet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是一块自由的土壤,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家三大摇篮之一,海南可以从这里出发,将自由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将海南打造成精神财富增值银行。海南这么稀缺的热带海岛资源不仅是海南省的,绝对不能在“GDP崇拜”的魔棒下毁于一旦。
  2008年底,海南省旅游局制定的国际旅游岛总规划进京赶考了。据报道,在北京获得“一致好评”。但作为一名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总规划的咨询专家,我觉得如果按照这个总规划去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坐标体系不高。
  
  
  后旅游时代
  
  过去的30年,不仅承载了中国大国复兴的光荣与梦想,而且铭刻了一个旅游大国崛起的“辛”路历程。30年来,中国旅游的每一次关键性的转型甚至转折,都发生在8和9之际的年份,差不多正好10年一次转型。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旅游事业始于1978年。这一年,中国旅游局正式改名为中国旅游事业管理总局。1981年,国务院成立旅游领导小组,并做出《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5年9月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从单一的抓国际旅游转型为国际、国内旅游一起抓”。之后10年的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是国际旅游,我把它形容为“西风东渐”:即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出境旅游热和人境旅游热。
  1989年中国旅游第二次转型,国际游客的减少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国内旅游尤其是城市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主体开始市民化、工薪化。
  1999年,中国正式开始实行黄金周。1999年国庆节第一个旅游黄金周空前火爆,中国旅游正式开始进入“假日旅游”时代。这一次转型,不仅带来了中国持续10年的旅游井喷行情,而且旅游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贵族消费”,而是寻常百姓家的大众消费,旅游主体大众化的特征日益显现。但是在2008年,持续了10年的旅游黄金周正式宣告结束。
  2008年,对于世界,对于中国,对于旅游,注定都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旅游的第四次转型,将从2009年正式开始。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旅游的这一次转型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再是前几次10年一个轮回的量变,而是一次深刻的质变。中国旅游将正式进入“后旅游时代”。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消费时代,但我们的旅游,还停留在生产时代、活动时代,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还是稀缺奢侈品,而不是日常消费品。“后旅游时代”的旅游,将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种平常生活,人们将像消费日常生活必需品一样消费旅游。更重要的是,旅游将成为寻找内心的方式。
  这3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变身城市,城市变身都市,农民变身工人,演绎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当代“农村包围城市”运动。因此,现代城市居民中那部分有钱、有闲和有愿望进行旅游活动的旅游消费群体,无论白领、蓝领、商务、公务,还是政府官员和大中学生,他们的共性在于,他们曾经都是农民,来自乡村,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属于“城市移民”,而不是一般意义上那些土生土长的“城市居民”。
  这就决定了这30年来,中国旅游实际上一直是城市旅游唱主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对曾经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不再拥有新鲜感、神秘感。相反,城市的拥挤和生活的紧张,使人们开始忆念过去,追梦农村,城市旅游遂开始向乡村旅游转型过渡。
  而在国际上,“城市病”的出现是诱发全球狂热追求旅游的诱因,身在繁华国际大都市的人们,更渴望一个可以静听林语叶曲、鸟鸣虫吟,可随时融入自然的家。与建筑一样,旅游同样存在物理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精神功能的意义更大于物理功能。正是这种精神层面的诉求,使得海南不仅应该是景观和文化概念的载体,而且更应是提供丰富情感的交流空间,使得来这里的人们,获得一把心灵自由和人性关怀的“密钥”。
  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是海南旅游对于世界旅游最核心的价值体现,海南旅游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碗心灵鸡汤。因此,海南国际旅游岛,绝不是简单的景观视野概念,它不但有厚重的价值底蕴,更有深层次的人文情感。环境、文化、精神和价值所有这些渴望和期盼,都要能在海南国际旅游岛中找到。
  海南提出打造国际旅游岛,是旅游发展情势使然,是中国“后旅游时代”命题的一种海南求解和海南反映。海南旅游遇到的根本性问题,是游客变了’旅游消费需求和动机变了。而由中国游客裂变为国际游客,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大问题。原来我们是针对国内市场来生产产品,未来:就要以国际游客为主导来设计产品、整合资源和营销推广了。旅游消费主体在裂变,市场格局在裂变,海南旅游不裂变不行。
  
  海南的诉求
  
  海南旅游总规划将海南岛划为三大块,即东部的“中国椰树海岸”,中部“海南岛国家公园”,西部的“海南岛金色西岸”。我认为这还不够,从这个规划里,我读不到海南作为一个整体,到底要呈现给世界什么?海南旅游到底是什么?旅游卖的既不是资源,也不是产品,而是概念,即产品的核心价值,实质就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品牌”建设。
  总规划并没有清晰回答,国际旅游岛的核心命题是什么?不解决整个海南旅游规划的核心概念,划片规划这种规划方式在规划界已经被淘汰,或者说落伍了。深圳华侨城卖的是‘欢乐”,九寨沟卖的是‘童话”,海南卖什么?众说纷纭。有人说,卖生态;有人说,卖热带气候;还有人说,可以到海南岛来发呆。以前曾经流行的口号是“椰风海韵醉游人’,最近三亚打的是“美丽三亚,浪漫天涯”这张牌。
  其中,最诱人的是“自由岛”,这个概念我们不用急于表示赞成或否定,至少相对“生态牌”、“发呆牌”和“美丽牌”这类其他地方争相出手的牌子,它有新意,值得去论证。提出者认为,海南是一块自由的土壤,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家三大摇篮之一,海南可以从这里出发,将自由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将海南打造成精神财富增值银行。从熙熙攘攘浮躁不安的生活圈中走来的人,到海南岛,可以沐浴自由,慰藉心灵。“自由岛”只是一种可能,它现在还不是答案,虽然它在海南民间很有市场。
  在中国,海南这种热带气候主导的海洋资源,是唯一的,在国际上也居于领先地位。现在已经成功的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排在第一位的要素是气候,而不是资源或产品,这是我们很多中国人没有想到的,我们国内旅游从来不把气候作为核心要素。其次,就是与这种气候相伴的土著生活方式,游客就是喜欢体验异域生活。海南有黎族生活方式,有海滨渔民生活方式等等,这些都是原汁原味的卖点。
  因此,提炼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核心价值应从人的生活方式的角度去打造,那样会更有魅力和潜力。资源是重要的,但是相对价值观,它是其次的,因为未来旅游是一种价值追求,关乎精神财富。比如日本 冲绳岛,它的核心概念叫“慰藉的岛屿”,意在为日本本土大都市一族提供一个抚慰心灵的港湾。未来,海南旅游除了继续服务观光客,可以主打度假 生活的模式,倡导一种“到海南生活”的旅游方式,让游客走出度假区,走入海南民间体验海岛生活方式。
  海南国际旅游岛相对现代城市而言,应该定位在一种“乡村特产”;相对世界各国而言,应该定位在海南特色。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过程,也就是乡村特产寻找现代都市旅游价值的过程,海南特产寻找国际旅游价值的过程。海南乡村特产的旅游个性和属性是海南旅游的灵魂。如果海南旅游作为一种“乡村特产”来打造,将具备世界旅游价值。
  
  旅游为谁?
  
  我们到底是为了谁去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这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一向被我们所忽视,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精神基石在民众,必须把全体海南人民的利益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以往以牺牲当地百姓利益的思想和做法必须彻底纠正过来,如果没有给海南的老百姓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没有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就不仅不关心、不支持、不去履行责任,甚至还会用脚投票。
  
  现在,很多官员还是把旅游当作发展经济,拉动GDP的一个工具,他们把旅游作为政绩工程,根本没有民众意识。他们从来不提,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用主流政治话语来说。发展旅游应该作为海南整体发展的润滑剂,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因此,海南国际旅游岛事实上面临这样一个抉择,到底是政绩导向还是科学发展的民生导向?
  我强烈呼吁,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再也不能拿旅游作为一个单纯的经济指标来考量,而应该真正为全体海南百姓、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打造一个生活乐园,要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和角度来认识国际旅游岛。海南国际旅游岛不仅是海南省的,海南这么稀缺的热带海岛资源绝对不能在“GDP崇拜”的魔棒下毁于一旦。
  前些年,海南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遍地开花,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扩张,今年搞一个景区,明年搞一个景区。当前,海南的重心是,如何在现有的景区里面不断丰富和增加内容。我基本上走遍了海南所有的旅游景点,但都没什么东西好看,缺内容,游客有钱都无处消费。真正的精品景点,应该是我玩一天两天都玩不完,比如美国迪斯尼乐园。这是一个关键点,海南不要急着去搞一堆不三不四的景点,这是资源浪费。
  如果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能够告别政绩导向,避免功利性倾向,那将是海南旅游一次里程碑式的超越。
其他文献
海南岛的价值  (2009年第4期《自由岛?幸福岛?》)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海南脱离广东,独立建省以来,这个南中国海上的小岛从热闹到沉寂,经历了几多轮回。贵刊在这个时候,花费如此巨大的篇幅来重新讲述海南岛的故事,有些让人费解,但却也证明,海南岛的价值从来都不乏关注。  文章中各路人马给今天的海南开出的药方并无多么高明之处,远远不如当年的政治家们对于这个海岛寄予的厚望和改革的魄力。如今,人们
当前,奥巴马在国内正陷入一场由保守派发动的“文化总体战争”。奥巴马若因个人因素遭受民调滑铁卢,那么民主党就有可能出怪招掐掉他的连任梦。如此一来,克林顿“买一送一”的组合,不是可以“东山再起”了吗?    17年前,比尔·克林顿在民主党初选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42任总统。据信,击溃老布什堡垒的,是克林顿那句名言“笨蛋!问题是经济!”,而俘获民心的则是克林顿端出同为耶鲁出身的“夫人牌
[编者按]  62岁的南方朔是台湾数一数二的政论家,在国民党的成权统治时期,他办党外杂志骂国民党;民进党上台,他又掉转枪口骂民进党和陈水扁;国民党重新执政,他对马英九的指责和挞伐一样严厉和不留情面。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永远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和权力保持距离。  台湾《天下》杂志称赞他“期能从自学的民间学者成为思想家”,但他本人对此并不高兴,“我这样没有多少学问的人都被称为思想家,台湾的知识分子太不
如果要将法国作家贝尔纳一亨利·莱维的《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作某种比较,那么我更愿将前者视为对托克维尔著作的“质问”而不是“致敬”。  1831年4月,法国政治思想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在经历了9个月对美国的访问,于4年后出版了这部令他留名世界的作品。当时的美国,已从最初联邦成立时的13个州扩展到24个,人口也从1800年的500万扩展到1300万,物质上正
1985年9月,西方五国达成了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广场协议”。协议规定:日元与马克大幅对美元升值。事实上,从1985年9月至1989年12月,两者分别对美元升值了46%和42%,但两国经济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热度一直高于德国;而在90年代初,日本经济经历了泡沫破灭,并开始了“失去的10年”;与此同时,如果不考虑两德统一的冲击,则德国经济始终保持了2%左右的温和增长。 
查韦斯的“万世总统”创举没有扩张自己的既有声誉,其南美领袖的名气面临着老资格—代左派领袖卢拉的挤压。    把劳工党出身的巴西总统卢拉,与憧憬着玻利瓦尔社会主义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放在一起来拧巴,的确是件充满挑战的事。他们既无楚汉双雄之斗,也没瑜亮之争,他们只不过在政治颜色上碰巧属于左派,才被观察家们描在同一调色板上。如果论执政史,年长近10岁的卢拉应算是查韦斯的学弟,在查韦斯出道之时,卢拉还在
21世纪的今天,政府应该成为左右的调节者,而非上下调节者。政府不应与民争利,同样不可与民争思想。  回顾人类文明进程,“左”似乎一直是个坏东西。比如说,在中文里,“旁门左道”、“左迁”(降职),“左嗓子”,“左性子”等等,都表明人们对左有着某种程度的恶感。  又比如,在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当权,培植了不少吕姓势力。吕后死了以后,太尉周勃为夺取吕氏的兵权,就在军中对众人说:“拥护吕氏的右袒(露出右臂
在奥巴马上台一年多后,原本希望历史上这第一位黑人总统能够带来种族和谐的人开始陷入失望。    2009年1月20日,当奥巴马宣誓就职的时候,绝大多数的选民——包括不少反对他的人——都期待历史上这第一位黑人总统能够将美国带人一个“后种族时代”。也就是说,希望在奴隶制结束140多年之后,种族不再成为一个爆炸性的问题。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种族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缓解。这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甚至刺激了
这本是应能读懂“幽暗意识”的年代,然而,国人因为浸淫于“光明意识”传统太久太深,真能读懂吗?还真不好说。  前不久,李辉揭露文怀沙年龄造假等恶劣情状,谢泳披露聂绀弩竟是因友人黄苗子等人告密而入狱。两事使文坛一片哗然。的确,是是非非不可能随时间消失而消失。耶稣说:“凡人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这当然谈不上是“审判”,不过是迟来的是非公道
铁幕下的军队越来越深地涉足地方的商业和犯罪,在一些地方当地驻军甚至成为了地方上最大的“新型黑社会组织”,比民间黑帮的火力更强,更加凶狠。  2009年2月25日,俄军总检察长菲利金斯基对外透露称:包括俄海军副司令在内的官员涉嫌倒卖武器,涉案总金额高达1800万美元(武器被怀疑流向了中国)。消息一出,老生常谈的俄军腐败问题又一次成为了焦点话题。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大众除了关注随着通胀水涨船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