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升作文文采训练方法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k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633.34
  应试作文如何做到有文采一直是教学中探索的主题。笔者认为,考生应在文采方面下点功夫,就会起到倍事半功之效,是否有文采,在作文立意的基础上关键在于语言表达技巧的成败,那么,怎样的表达才有文采呢?
  一是立意情理结合。文章立意就是抒发、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进取的创造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即“既认为文采必须依附于情感,而情感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文采才能表现出来,”,因此,情感是文采存在的根基,两者是相依相存的关系,如果没有情感,那么它的文采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失去感人的魅力。这里说的情感即可以理解为文章的立意。一篇文章做到立意鲜明,可从情与理两方面入手。所谓“理”,就是表现一写的思想;所谓“情”,就是表现某种感情。请看2007年湖北考生的《回归母语的本源》选段: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的灵魂将更加充实和美丽,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双璧,盛唐两宋的诗词雅韵,明清的小说散文,都源源不断地为精神注入营养。“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贤若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缱绻情思;“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难酬;“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瑰丽风光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深处。”
  作者从国人的语言浮躁这一现象切入,喊出了“远离浮躁,回归母语”的强音,充满民族自豪感和对母语的忧虑与呼唤,情感充沛,时代感强。不过,文章立意的“理”和“情”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表现“理”的文章有很浓厚的“情”,有时表现“情”的文章也有很浓的“理”趣,只是各有侧重罢了。
  二是语言自然流畅。语言表达切忌矫揉造作、粉妆玉砌,要清新自然、纯真流畅,读来如小桥流水,白云飘荡,游鱼潭底,百灵婉转,让人倍感亲切,愉悦自然。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立足自然,多角度描写。如: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失于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我的空中楼阁》)
  此段文字不见雕琢的色彩,将小屋置于另一种状态下来观察描摹,描写了烟、雾中的空中楼阁,心爱的小屋犹如虚无缥缈的梦幻世界和理想的生活境界。而这一境界的创造得力于自然的表达。
  早上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故都的秋》)
  此段文字多角度描写自然细致,极富立体感,表达独具特色。(1)绘声绘色。天空:碧绿;牵牛花:蓝朵;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画面质朴原始。(2)动静结合。细数日光,静对蓝朵。悠闲惬意溢于言表。(3)视听结合。看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秋美与情美自然融合。多角度的描写有力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三是句式抑扬顿挫。语言表达切忌堆砌词语、华而不实,要生动灵活、抑扬顿挫,读来如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虎啸深山,黄鹂啼鸣,让人顿感跌宕,意味无穷。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排偶跌宕。排偶句在行文中恰如其分的运用,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效果,散文会给人以摇曳生姿之感,记叙文会给人以情感激荡之感,议论文会给人以说理强烈之感。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故都的秋》)
  这段文字作者用“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名词组成排比句写出了北方的秋色、秋声,读来清新典雅、酣畅淋漓,有效调动了读者的情感。
  2、长短结合。长短句在行文中有机结合,显得俯仰生姿、韵味无穷、典雅洒脱。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
  这是《故都的秋》开篇语,作者选用整散结合句式,雅俗融一炉,品来平易自然,酣畅明快,蕴涵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慨叹。
  3、比喻贴切。比喻是非常通俗的极易操作的一种修辞。作文中不失时机的运用比喻,对于增添文采,表情达意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直接将读者带入创造的意境。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空中楼阁》)
  这是《我的空中楼阁》首句,两个比喻境界全出,给人以人间仙境之感。此句用了两个比喻,前一比喻是后一比喻的铺垫,后一比喻又强化了前一比喻,不仅点染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让人联想到女子的妩媚之态,引发了读者的兴趣。
  4、旁征博引。行文中为了说理、抒情,可增加内容的信息量,旁征博引,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倍增气势,兼备形神。如:
  发现,是成就栋梁之材的必经之路。陈景润,初为中学教师,教学成绩糟糕,为人所不齿,华罗庚慧眼识英才,终使陈景润抛出了享誉天下的“陈氏定理”,让世人刮目相看。蒋琬,三国时蜀国大臣。早年只是一个小小的广都县令,还曾因诸事不理几遭刘备诛杀,诸葛亮发现他胸中抱负和才学非同一般,竭力保荐,最终在蜀担任要职,为孔明的北伐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毕加索,上学时学业成绩一塌糊涂,美术教师发现了他绘画的天赋,终成西班牙立体主义画派的主要代表,蜚声世界的艺术大师。可以說,许多贤臣良将、科学家艺术家的背后,都有着一段被发现的历史。没有卞和,哪儿来的“和氏壁”?(摘自学生习作《发现的价值》)
  此段文字由于旁征博引,不仅形式整齐,读来上口,有气势,有文采,而且有力证明了观点——发现的价值与意义。
  四是意蕴内涵丰富。在表达的过程中,语句要有意蕴,有意蕴,就是语句要有内涵,有哲理。做到了这一点,文句既有文采,又具创新,可谓一举两得。
  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做灵魂。(《巴尔扎克的葬词》)
  此句是本文的结束语,作者上升到哲理性的思考,不仅表达了积极的生死观,又预言了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所以,在文章中尤其是在记叙文、散文的开头或结尾倘若着力抒写具有内蕴丰富的句子,对于点明题旨、揭示感悟点、深化主题、升华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只要我们在遣词造句、句式选用、运用修辞和文句斟酌等方面下点功夫,文章便会有文采。
其他文献
中国分类号:H31  我们学校是一个边远山区的蒙古族学校,蒙古族学生学英语有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尤其在阅读理解方面。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学习英语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随着我国进入WTO,对外经济与技术交流的不断的扩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英语的机会也将大大增加。应用英语阅读外文资料及参加社交活动为主要方面,因此,阅读理解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我们在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能力  中国分类号:G623.2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命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常常听到很多年轻教师对作文教学无计可施,一筹莫展。我们的学生多数谈文“色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运用开放式教学法,努力“以學生为阅读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和思考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要注意阅读教学课前预习的开放,课堂阅读的开放和课外阅读的开放。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运用  中国分类号:G633.33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拓展学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幼犬牙槽骨上种植微型钛钉种植体,考察和探讨负载后微型钛钉种植体对幼犬下颌骨长度和牙槽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微型钛钉种植体移动生长发育期幼犬牙齿的
摘要: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  关键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智慧的结晶;人格魅力  中国分类号:G451  曾几何时,高清的电视画面、包罗万象的互联网把人们的视线从书本上吸引开。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渐渐地疏远了那淡淡的书香,在今年启动了教师读书活动中,又让笔者坐在书桌前去
内容提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不少学生“谈文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作文兴趣造成的。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得不到激励,对事情不感兴趣的人,在实践中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而得到激励,对事情感兴趣的人,他的能力却可以发挥到80%—90%.学生若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非常注重练笔写作,“作文难”的问题就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那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呢
摘要:语文阅读训练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课前精心设计导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精讲多读,注重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阅读;训练方法;感悟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中,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