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应用皮质类固醇及汹酒为我国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steor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主要原因,它多发生于中青年,双侧股骨头受累在63%~80%之间.股骨头坏死一旦发生,坏死部位的修复反应随之启动。
【机 构】
:
100029,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皮质类固醇及汹酒为我国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steor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主要原因,它多发生于中青年,双侧股骨头受累在63%~80%之间.股骨头坏死一旦发生,坏死部位的修复反应随之启动。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抑郁症门诊患者在抗抑郁治疗(帕罗西汀)初期合用或不用安眠药(唑吡坦)对患者失眠症状、抑郁症状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抗抑郁治疗初期改善患者失眠症状的必要性与意义.方法 多中心合作、随机对照研究,为期4周;评价工具包括自编调查表、HAMD-17、HAMA、PSQI,以及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229例抑郁症伴失眠门诊患者随机区组入帕罗西汀+唑吡坦组或帕罗西汀组,其中221例患者进行意
综观20世纪生命科学发展,从宏观向微观、由表型到机制的探求是其重要特征.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经典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完成后,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时代,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开始迅速发展,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以还原论为指导的微观拆分,开始注重宏观整合研究的方法,生命科学也升华到对定性现象的归纳
目的 对肺隔离症的分类、发病率、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加以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 自1974年6月至2006年11月间经手术治疗和病理确诊的23例肺隔离症,发病率占同期手术的0.29%,其中叶内型19例(83%),叶外型4例(17%);18例表现为反复肺部感染,症状为发热、咳嗽、咯血,5例无症状.术前确诊或拟诊14例(61%).结论 肺隔离症诊断方法主要为
患者男,52岁,主因"走路不稳,双下肢无力两年余"于2006年9月4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年无明显诱因渐感双足底发麻,下肢走路不稳,以右为著,夜间尤为明显,但仍可行走。
目的 比较传统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与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为基础的梅毒快速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选择249例性传播疾病中心门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其静脉血,取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RPR试验和重组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以TPHA结果为标准,重组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4%.RPR试验血清敏感性为65.
病历摘要 患者女,26岁,因反复发热、血尿、蛋白尿18个月,头痛6个月入院.18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39 ℃,伴畏寒、寒颤,无双下肢及眼睑水肿,无腰痛,尿常规检查示有少量血尿及蛋白尿。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28岁因皮下淤斑近2年,皮肤紫纹伴宫内孕5个月余入院.患者于2年前(2004年)无诱因出现输液部位皮肤明显淤斑.2005年9月起发现下腹部出现紫纹,逐渐增多、增宽,乳房周围及腋下亦出现少量紫纹。
患者女,26岁.因"反复颜面潮红20年"于2006年11月14日入院.患者6岁时即发现容易脸红,进入青春期后更为严重,常于紧张、害怕、受刺激、闷热天气、运动等情况下出现脸红,持续1min至1h后逐渐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