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028399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源于探究,探究源于问题发现。问题意识是思维的核心、创新的基石。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问题意识 发散思维 活动课
  
  一、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核心、创新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起点。
  1.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探究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的发展特点,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不仅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明方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荷花淀》一文时,笔者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小说的情节拟几个精彩的标题?”学生们抬着头看着我,大脑里搜索着“精彩”的词语。笔者及时提出下一个问题:“你们说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如果小说标题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是否好一些?”很快就有同学用“送夫——等夫——遇夫——学夫”八个字概括出来。我又接着说,这八个字不用在水生嫂身上,用在21世纪的“我”身上也可以啊。那怎样才能突出那个时代白洋淀妇女的精神?很快就有同学把刚才拟好的小标题补充为“送夫参军——寻夫遇险——助夫歼敌——学夫战斗”。教师的有效提问会对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一种重锤敲击的刺激作用,会引起学生钻研教材、探讨问题的兴趣。当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正确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后,会产生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激动和振奋,会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快,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
  2.鼓励学生在质疑问题中进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一次让学生进行材料作文,材料是《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爬上大树,一会儿,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这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这样,老狼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最终累得气绝身亡。在正式写作前,笔者让学生说说对这则材料的感受。一个学生起来说道:这是一个和选择有关的话题,材料最终告诉我们人要学会选择。有同学在下面小声议论,笔者接着问这是从狼这个角度考虑,换个角度想想,还有别的可以写吗?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材料从孩子这个角度可以写:人不应该伤害动物,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笔者继续看着学生,这时又有一个站起来说:我想写母爱的伟大,两只小狼都是它的孩子,它一样地爱它们,它希望通过在树下奔跑嗷叫,来阻止人类对孩子的伤害,直到自己气绝身亡。他的话停的那一刻,笔者感到教室前所未有的静。一个材料我们更多会立足于符合大多数人的观点,因此,学生的作文也就没有什么新意。今天,笔者仅是提出了一个质疑,就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立意,从那以后笔者会从多个角度提出质疑,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立意。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求同”的思维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作文在立意上各有千秋,而非千篇一律。
  二、培养发散性思维
  创新是活动主体对所面对的事物产生新思想的一种活动。学生的思维不受约束,思考不拘泥于定式,创新思维的火花就容易被激发、被点燃,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可以用下面三种方式进行:
  1.纵向发散训练。这是弄清前因后果、找出来龙去脉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把因果、前后、古今作纵向排列,顺直线形式发散,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去探索。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溯其渊源,从事实的起因、来源,它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全面的探讨。例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让学生先看课文标题,明白本文是要提倡拿来主义。然后阅读全文,要求学生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结构。提示他们用纵向思维思考: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提出问题),究其原因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给国家带来危机,那么首先要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接下来是应该“怎么拿”(分析问题),列举了三种错误作法,最终得出结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解决问题)。通过纵向思维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识,同时也领悟了议论文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行文思路,在以后议论文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加强实践。
  2.横向发散训练。根据一种现象联想到与之有关的事物(画面)展开一系列创造性想象。创造是人的主体性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创造性活动方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参与创造性的活动,使他们逐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古井》一文时,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段:“古井离我们家才十来米远。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似的。”要求学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我看到了一个小山村,一些不高的灰色瓦顶,村子中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早晨,天刚亮,公鸡喔喔地打鸣,红彤彤的太阳从山边升起,小路上走来了一位背着小孩挑着水桶的年轻妇女,走来了一位穿着蓝衣的中年男子……挑水的人越来越多,水桶的叮当声,扁担的支悠声,彼此的问候声,打破了早晨的沉寂,桶里的水偶尔泼洒在路上,整个山村显得更加湿润。”学生的描述中,有静景,有动景,有声音,有色彩,有人物,创造性地对课文内容扩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逆向发散训练。形成思维的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多方位探究,然后在探究中选择新思想、新观点,树立新形象。逆向发散从一般人意想不到的角度,从事物的反面入手,改变人们的思维常态,开拓新路,但并非随意思考,想入非非,专唱反调,而是符合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例如在教学《读〈伊索寓言〉》一文前,笔者把文章中列举到的《蚂蚁与促织》等九个故事先发给学生。课堂上让他们先说说这九个故事的寓意,可以是父母老师告诉的,也可以是从评论书上得到的。随后笔者改变要求,让他们说说现在所读到的内涵。结果很多同学都有和以前不同的见解。接下来笔者让他们看课文,了解钱钟书对于这九个故事的见解。学生的见解有些和钱钟书的并不相同,但笔者并不对他们的见解作出对错的判断,而是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不可人云亦云。如《蝙蝠的故事》寓言的本义是两面三刀的人终不会有好下场。钱钟书的见解是:有些人故意标新,以求虚名。而很多学生却认为,展示与众不同的才能更能显现自己的水平,更有可能在人才竞争中被选中,或是在创意上和别人的不同,更能吸引眼球,获得商业利益。让学生“反过来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明确的判断,能果断作出选择。
  三、开展活动课
  从人的生理角度看,大脑结构分为左半脑和右半脑,左半脑与抽象思维有关,执行着抽象概括思维的功能,而右半脑则与感性认识有关,执行着形象思维的功能。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关系。然而,目前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基本上都是“左脑化”,因此,创新教育应从人的生理潜能出发,注意开发右脑潜力。多开展开发右脑潜力的活动课,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1.各抒己见促思维。学生的知识和个性有一定的差异,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效果也有所不同,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讨论和辩论,能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米罗斯的维纳斯》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辩论赛:同意课文观点的为正方,同意给维纳斯手臂复原的为反方。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讨论、收集材料,并选出参加辩论的选手,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包括双方各自陈述观点,自由辩论,总结陈述。课文的观点在正方的陈述和辩论中阐明清楚,挑战课文观点的同学在自由辩论时充分列举他们的依据,如“千手观音”的美、生活中不美的残缺现象等,赢得了许多同学的认同。双方在辩论时形势有点咄咄逼人,但表述时所体现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促进是很大的。一节辩论的活动课提供了一个平等、民主的平台,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自由的气氛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2.欣赏音乐促写作。作文在很大一部分学生眼中是件苦差事,笔者主张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作文情景中,愉悦其耳目,激发其情思,让他们在享受的同时,把表达变成一种自愿行为。在写作课中,笔者会经常让学生听音乐。学生说作文课更像是一节欣赏活动课,不同的是表演者是自己,舞台是大脑,道具是笔。例如在以“面对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课上,我播放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音乐声中,平时那种嘻嘻哈哈的情景没有了,同学们的脸上是一种严肃的表情。看得出他们仿佛看到了贝多芬创作时的那种风雨交加、死神叩门的情景,他们的内心受到了震动。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失时,同学们都进入了“要写”的状态。这时写作已变成了一种需要,想要把如何面对生活、对待命运的那种感受宣泄出来。音乐使学生的大脑得到了洗礼,感情得到培养。这次作文后,许多同学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这些活动课,让学生的思想活了,行为动了。
  每个人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种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发展,关键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引导。每一节课看上去是短短的40分钟,但只要我们抓实每一节课,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完全被动接受,他们会用创新的思维去学习更多的东西。
  ★作者单位:云南省石林县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中学生自主阅读与作文能力提高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是针对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现状而提出的。本文从自主阅读能积累作文所需的丰富素材、能丰富作文所需的思辨能力、能培养作文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与低效,再次从“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入手,探讨了如何焕发初中语文课堂活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快乐地探究,快乐的学习,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学习 学生乐园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场所。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素容量最大,功能最齐、最有
动态生成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挑战,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精彩。他要求我们不能只图省事和形式,应追求真实自然:要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学习,积极地思考,不断地探索,充分“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学生学习的意愿,“顺着学生的思路教”。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及时地将鲜活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构建精彩灵动的课堂呢?  一.质疑问难绽放精彩课堂  明人
【摘要】高中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解决生活中语文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从生活中挖掘语言材料,以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本文从阅读、练习、写作三个角度阐述在语文教学实际中,如何探究生活中的语文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即语文,这就要求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这一点已成为语文教育界诸多学者、名家的共识,新课标再次申明了这一点:“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