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国内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探讨有效建设高校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14-01
高职教育是组成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能够培养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教育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当前,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无疑于是其主导建设方向,然而却始终无法实现具备较强素质、完善结构且高速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所以本文将对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以下探讨。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师资来源渠道单一。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与日俱增,高职师资队伍数量明显不足,这严重制约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而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即我国高职院校师源渠道单一,通常为普通高校毕业生,缺乏深度的职业教育理解。即使高职院校虽然聘请了实训务实课与兼职的教师,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编入师资队伍中。此外,鉴于高校不断扩招的同时,又严格的控制教师编制,以至于产生缺乏专任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等,均会制约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由于高职院校师源单一,教师一般是直接毕业就到院校教学,缺乏丰富的企业从业或专业实践的经验。同时面对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教学任务的不断繁重,更无法抽出时间到企业实践培训等。再加上现有高职双师型教师几乎只要求具备双证水平,如职称证+行业资格证或教师资格证+工程师证即可。结果因缺乏企业从业实践的经验,这类教师无法开展更有效的实践教学。
(三)培养机制不健全。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缺乏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常态。由于其尚处于开放型自发的状态阶段,因此还难以上升到自觉行为。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只追求数量达标而忽略质量,仅仅是应付性地评估人才培养水平;或是部分教师双证不符合学院开设专业等,均会影响其对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一)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选拔。高职教育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就必须是应用性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师方面要做到这几方面:第一,基础性专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与职称;专业课专任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与较强的技术能力。第二,兼职教师可聘请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实践技能课程指导,并加强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第三,基础性课程主讲教师选择校内专业性程度高的专任教师担任;实践课程主讲教师以校外兼职教师如行业或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主。
(二)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一是聘请普通高校具备双师潜质的毕业生入校任教,加强对其实习评价和成果的考察。并在入校后采取“传帮带”措施,帮助他们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二是积极聘请企业或行业的技术骨干到校担任兼职教师,这类人员不断实践经验丰富,稍加培养也能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对专业设置、制修订培养计划等作用巨大。但现阶段高职院校还未能广泛从企业聘请一线技术员到校任教,再加上专业课或实训课专任教师流动性较大,课程不够固定。故而,在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校任教时,建议可模仿医生多点执业的形式,采取签约教师制度固定兼课时间及任务待遇,以此降低临时雇佣性增强其责任感。
2、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制度。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高职教师职后培训是其提高竞争力与先进性的主要手段。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借鉴国外院校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和国内院校的成熟经验;另一方面则可派遣优秀教师进入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兼职,使之进行有深度的职业调查分析,充分掌握最新的技术工艺及法律法规等,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也可进入国家级专业培训基地参加集训等。
(三)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1、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众所周知,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并未有效融合工程与教师这两种职称,其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系列且无法兼得,因此并不符合双师的要求。故而,加强现行评审制度改革进行双职称评审渠道设置,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
但由于教育培养目标的因素,高职教师研究侧重点和方向与普通高校教师存在差异。故而,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条件明显不符合高职教师职称的评审。高职双师型教师不是以撰写著作论文或学术性课堂研究来判断其专业水平,而是以推广应用和研发新技术、新装备为判断标准。如果高职教师因为升职原因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完成教学任务即撰写著作论文等显然不利于提高自身实践教学水平能力。因此,根据高职教师的特点建立恰当的职称评定指标体系,转变当前重论文轻应用的职称评定现状,才能促使双师型教师集中注意提高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2、建立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针对高职教师的性质而言,其要在自身法定学历基础上,至少获取两个不同行业的资格证书:其一自然是教师资格证书;其二则为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这也是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前提基础。故而,这要求充分完善健全高职院校的岗前培养管理体系与制度,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有机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全新培养模式构建。
结束语
当前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师源单一,严重匮乏双师型教师,以及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要建立高素质、结构完善且高速发展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就必须采取合理选拔双师型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等措施。
(作者单位: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人事处)
课题项目:2011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类一般项目(项目编号:Hjsk2011-125)。
参考文献:
[1]孙玉,刘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以安徽省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5(01).
[2]陈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历程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6).
[3]邱建军,闫文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01).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14-01
高职教育是组成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能够培养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教育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当前,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无疑于是其主导建设方向,然而却始终无法实现具备较强素质、完善结构且高速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所以本文将对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以下探讨。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师资来源渠道单一。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与日俱增,高职师资队伍数量明显不足,这严重制约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而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即我国高职院校师源渠道单一,通常为普通高校毕业生,缺乏深度的职业教育理解。即使高职院校虽然聘请了实训务实课与兼职的教师,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编入师资队伍中。此外,鉴于高校不断扩招的同时,又严格的控制教师编制,以至于产生缺乏专任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等,均会制约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由于高职院校师源单一,教师一般是直接毕业就到院校教学,缺乏丰富的企业从业或专业实践的经验。同时面对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教学任务的不断繁重,更无法抽出时间到企业实践培训等。再加上现有高职双师型教师几乎只要求具备双证水平,如职称证+行业资格证或教师资格证+工程师证即可。结果因缺乏企业从业实践的经验,这类教师无法开展更有效的实践教学。
(三)培养机制不健全。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缺乏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常态。由于其尚处于开放型自发的状态阶段,因此还难以上升到自觉行为。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只追求数量达标而忽略质量,仅仅是应付性地评估人才培养水平;或是部分教师双证不符合学院开设专业等,均会影响其对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一)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选拔。高职教育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就必须是应用性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师方面要做到这几方面:第一,基础性专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与职称;专业课专任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与较强的技术能力。第二,兼职教师可聘请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实践技能课程指导,并加强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第三,基础性课程主讲教师选择校内专业性程度高的专任教师担任;实践课程主讲教师以校外兼职教师如行业或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主。
(二)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一是聘请普通高校具备双师潜质的毕业生入校任教,加强对其实习评价和成果的考察。并在入校后采取“传帮带”措施,帮助他们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二是积极聘请企业或行业的技术骨干到校担任兼职教师,这类人员不断实践经验丰富,稍加培养也能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对专业设置、制修订培养计划等作用巨大。但现阶段高职院校还未能广泛从企业聘请一线技术员到校任教,再加上专业课或实训课专任教师流动性较大,课程不够固定。故而,在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校任教时,建议可模仿医生多点执业的形式,采取签约教师制度固定兼课时间及任务待遇,以此降低临时雇佣性增强其责任感。
2、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制度。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高职教师职后培训是其提高竞争力与先进性的主要手段。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借鉴国外院校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和国内院校的成熟经验;另一方面则可派遣优秀教师进入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兼职,使之进行有深度的职业调查分析,充分掌握最新的技术工艺及法律法规等,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也可进入国家级专业培训基地参加集训等。
(三)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1、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众所周知,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并未有效融合工程与教师这两种职称,其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系列且无法兼得,因此并不符合双师的要求。故而,加强现行评审制度改革进行双职称评审渠道设置,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
但由于教育培养目标的因素,高职教师研究侧重点和方向与普通高校教师存在差异。故而,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条件明显不符合高职教师职称的评审。高职双师型教师不是以撰写著作论文或学术性课堂研究来判断其专业水平,而是以推广应用和研发新技术、新装备为判断标准。如果高职教师因为升职原因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完成教学任务即撰写著作论文等显然不利于提高自身实践教学水平能力。因此,根据高职教师的特点建立恰当的职称评定指标体系,转变当前重论文轻应用的职称评定现状,才能促使双师型教师集中注意提高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2、建立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针对高职教师的性质而言,其要在自身法定学历基础上,至少获取两个不同行业的资格证书:其一自然是教师资格证书;其二则为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这也是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前提基础。故而,这要求充分完善健全高职院校的岗前培养管理体系与制度,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有机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全新培养模式构建。
结束语
当前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师源单一,严重匮乏双师型教师,以及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要建立高素质、结构完善且高速发展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就必须采取合理选拔双师型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等措施。
(作者单位: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人事处)
课题项目:2011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类一般项目(项目编号:Hjsk2011-125)。
参考文献:
[1]孙玉,刘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以安徽省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5(01).
[2]陈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历程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6).
[3]邱建军,闫文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