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考点分析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2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近三年新课标Ⅰ卷、Ⅱ卷,总体特点是遵循考试大纲各项要求,试题设计科学规范,试题类型、难度基本保持稳定,同时每年又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与三视图
  三视图是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的有效载体,高考一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常见题型有:由几何体判断三视图,利用三视图求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
  例1 如图甲,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实线画出的是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则该多面体的各条棱长中,最长的棱的长度为( )
  图甲 图乙
  A. [62] B. [42]
  C. [6] D. [4]
  解析 如图乙,设辅助正方体的棱长为[4],三视图对应的多面体为三棱锥[A-BCD],最长的棱为[AD=(42)2+22=6].
  答案 C
  解读 解决这类问题应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判断几何体的结构特征:①三视图为三个三角形,对应三棱锥;②三视图为两个三角形、一个四边形,对应四棱锥;③三视图为两个三角形、一个圆,对应圆锥;④三视图为一个三角形、两个四边形,对应三棱柱;⑤三视图为两个四边形、一个圆,对应圆柱.
  空间几何体中的表面积和体积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问题,常常结合三视图在选择题、填空题中进行考查,其中文科也会在解答题中有一小问考查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
  例2 圆柱被一个平面截去一部分后与半球(半径为[r])组成一个几何体,该几何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 若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16+][20π],则[r=]( ) [2r][r][2r][正视图][俯视图][r]
  A. [1] B. [2]
  C. [4] D. [8]
  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此组合体是由半个圆柱与半个球体组合而成,其表面积为[S=][πr2+2πr2+2πr2+4r2][=20π+16],求得[r=2].
  答案 B
  解读 由三视图求相关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问题,可先由给出的三视图,依据“正视图反映几何体的长和高,侧视图反映几何体的高和宽,俯视图反映几何体的长和宽”来确定表面积和体积公式中设计的几何量,注意三视图中的垂直关系在几何体中的位置.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推理证明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其题型一般是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其中的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的证明.
  例3 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G]为[AC]与[BD]的交点,[BE⊥]平面[ABCD].
  (1)证明:平面[AEC⊥]平面[BED];
  (2)若[∠ABC=120°],[AE⊥EC],三棱锥[E-ACD]的体积为[63],求该三棱锥的侧面积.
  解析 (1)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
  所以[AC⊥BD].
  因为[BE⊥]平面[ABCD],所以[AC⊥BE].
  由此得[AC⊥]平面[BED].
  又[AC?]平面[AEC],所以平面[AEC⊥]平面[BED].
  (2)设[AB=x],在菱形[ABCD]中,由[∠ABC=120°]可得,
  [AG=GC=32x],[GB=GD=x2].
  因为[AE⊥EC],
  所以在[Rt△AEC]中,[EG=32x].
  由[BE⊥]平面[ABCD]知,[△EBG]为直角三角形,
  所以[BE=22x].
  由已知得,三棱锥[E-ACD]的体积
  [VE-ACD=13×12AC×GD×BE=624x3=63],
  求得[x=2].
  从而可得[AE=EC=ED=6].
  所以[△EAC]的面积为[3],[△EAD]的面积与[△ECD]的面积均为[5].
  于是三棱锥[E-ACD]的侧面积为[3+25].
  解读 对于空间的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垂直的判定与证明,关键是掌握基本几何体的模型与性质,熟练运用相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证题. 求解时还要注意运用定理和性质的完整性,否则解题过程就不是规范的. 如本题,先证明[AC⊥BD],[AC⊥BE],且[BD],[BE]是平面[BED]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才能推出[AC⊥]平面[BED];由[AC?]平面[AEC],才能推出平面[AEC⊥]平面[BED].
  空间角与距离的度量
  考纲要求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 理科试卷每年均有一道解答题设计一问求解空间的角或距离问题,这些试题多数都可以用几何法和向量法进行求解,为同学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例4 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16],[BC=10],[AA1=8],点[E],[F]分别在[A1B1],[D1C1]上,[A1E=D1F=4]. 过点[E],[F]的平面[α]与此长方体的面相交,交线围成一个正方形.
  (1)画出这个正方形(不必说明画法和理由);
  (2)求直线[AF]与平面[α]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析 (1)交线围成的正方形[EHGF]如图.
  (2)作[EM⊥AB],垂足为[M],
  则[AM=A1E=4],[EM=AA1=8].
  因为[EHGF]为正方形,所以[EH=EF=BC=10].
  于是[MH=EH2-EM2=6],所以[AH=10].
  以[D]为坐标原点,[DA]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A(10,0,0)],[H(10,10,0)],[E(10,4,8)],[F(0,4,8)],[FE=(10,0,0)],[HE=(0,-6,8)].
  设[n=(x,y,z)]是平面[EHGF]的法向量,
  则[n?FE=0,n?HE=0,]即[10x=0,-6y+8z=0.]
  所以可取[n=(0,4,3)].
  又[AF=(-10,4,8)],
  所以[|cos|=|n?AF||n||AF|=4515].
  所以直线[AF]与平面[α]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515].
  解读 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从解题的层面上看,传统方法和向量方法都能求解. 其中,利用传统方法要注意解题过程的完整性,即实施“一作、二证、三计算”的解题程序. 利用向量方法解题,合理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是求解的关键,注意三点:一是三条直线必须是垂直的关系;二是平面向量的法向量的选取注意方向性;三是公式的应用必须准确和熟练.
  数学史问题背景
  以“数学史”为背景的试题,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亮点,也将成为今后高考数学命题的保留内容. 这类问题,对考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同学们读懂题目,转化成立体几何模型求解.
  例5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 问:积及为米几何?”其意思为:“在屋内墙角处堆积放米(如图,米堆为一个圆锥的四分之一),米堆底部的弧长为[8]尺,米堆的高为[5]尺,问米堆的体积和堆放的米各为多少?”已知[1]斛米的体积约为[1.62]立方尺,圆周率约为[3],估算出堆积的米约有( )
  
  A. [14]斛 B. [22]斛
  C. [36]斛 D. [66]斛
  解析 由[l=14×2πr=8]得,
  圆锥底面的半径[r=16π≈163],
  所以米堆的体积[V=14×][13πr2h=14×2569×5=3209,]
  于是堆放的米有[3209÷1.62≈22](斛).
  答案 B
  解读 涉及数学史背景的立体几何问题,关键是读懂题意,划归为立体几何模型. 利用几何模型求解,注意近似计算在解题中的要求.
其他文献
财经素养的培养应从小开始,小学阶段是财经素养养成的关键期;要想尽快改变我国国民的财经素养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突破口在于小学生财经素养评价标准的尽快制定。  近期,由于我国学生已经连续两次在PISA测试中取得财经素养排名第一的成绩,致使有人错误地认为我国学生财经素养的养成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不难看出,理想测试结果的取得与该地区繁荣的经济、扎实先进的基础教育以及学生家长较高水平的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