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与狂欢:社交媒体中的“小丑语境”解读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bh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流行于青年群体间的自嘲文化“小丑”为研究对象,通过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分析这一语境模式的演化,并以此解读青年自嘲文化视域下的小丑文化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情境、话语表达及其实践。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青年自嘲文化;狂欢理论;小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0-0081-03
  万物互联的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交流模式,文本化的网络沟通异化了实时的语境模式。“小丑竟是我自己”“小丑竟在我身边”等话语搭建了“小丑语境”的传播空间。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视角,解读社交媒体中的“小丑语境”。

1 自我调侃和保护的客体文化——“小丑”与“青年自嘲”


  小丑在汉语辞海中有多层释义:一是形容戏曲表演中充当丑角的人,也指在杂技中迎合观众笑点的角色,如马戏团的小丑;二是蔑指举动轻浮或做法卑鄙的人,如跳梁小丑、政治小丑,在古时也有自谦的意味。而小丑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多用于自嘲或嘲笑别人[ 1 ]。
  “小丑”语境最早出现在英雄联盟的游戏圈,而成功破圈而出后,小丑一词常用来指代:1)生活不顺心,在互联网空间哗众取宠的人;2)舔狗;3)自作多情的人;4)面对他人的优势地位,主动示弱的人;5)前后态度反差大,让人觉得可笑的人;6)游戏操作滑稽可笑的人。
  青年的集体自嘲现象已经成为当今社交平台的流行趋势,自嘲是居于尴尬气氛的人群为缓和窘境而采用的语言技巧,即一种自我嘲讽与解嘲的策略[2]。“自嘲文化”是信息时代青年亚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自嘲行为植根于中国传统自谦文化,而非简单的自我否定。在去中心化的新媒体环境中,青年自嘲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博弈日益也彰显出强大的扩张力和渗透力。

2 青年亚文化下的交流模式转变——“小丑”的使用情境分析


  基于互联网场域的虚拟性,网络原住民被电子媒介区隔在不同空间内,青年群体的交流方式由线下向线上转变[ 3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带来碎片化的社交方式,即使双方属于同一时空内,也常会使用线上发短信的交流模式[ 4 ]。狂欢文化属于小众文化,具有民间性,青年亚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表征和个体性格色彩[5]。当“打字取代打电话”“表情包取代文字”成为青年群体的普遍行为,人际交流模式被电子媒介裹挟,配合“小丑梗”表情包的传播空间由此扩大,正如青年亚文化视域下小丑式的狂欢话语与官方话语的抗衡。
  2.1 认清主观因素后的自我妥协
  案例:关于身高问题的讨论
  A:女友经常因为身高问题而嫌弃我,好受伤啊!(来源于知乎问答)
  B:没事,我也很矮,但是我跟我女友很恩爱,对了你身高多少啊?
  A:我185,女友150,她嫌我太高
  B:看着自己168的身高,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
  分析:在传统男性视角中,女性被“白幼瘦”审美裹挟。而随着女性主义的觉醒,“男色消费”时代到来,男性也开始迷失于社交媒体营造的“高富帅”幻象中。身高作為一个硬性指标,受制于主观因素,而此处自称“小丑”是对“凡尔赛式”身高炫耀的无奈妥协和无声反击。
  2.2 受制于客观因素的自我安慰
  案例:关于考试成绩的焦虑
  A:好烦啊!这门课又要重修了。
  B:这门课我也挂了,下次考前一起复习吧!
  A:我不是挂了,我是考了88分,没上90影响绩点,怕申请不上好学校。
  B:看着自己挂科的成绩,发现小丑竟然是我自己!
  分析:当竞争压力造成的“内卷化”趋势压迫下,青年群体成为996式“无效努力”的受害者。面对他人的高分和自己的挂科现状,极大的反差易造成心理状态的失衡。而此时自嘲“小丑”,是对这一心理机制的补救行为。在“分数高低”这一客观因素无法改变时,用“安慰性”的话语主动退出与“奋斗B”的不良竞争,避免了因“内卷”而引发的社会焦虑情绪。
  2.3 与现实对抗后的自我和解
  案例:关于大城市买房的憧憬
  A:最近因为要不要换学区房天天跟老婆吵架,感觉都要离婚了。
  B:该买还得买,我之前就是借了一大笔钱买了,不过你还差多少钱?
  A:差的挺多的,要买只能把老家其中一个别墅卖了,但有点不想卖。
  B:看着自己的巨额贷款,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
  分析:当“买房”成为刚需,青年群体的生存压力因此增加。受到传统“男婚女嫁”婚恋观的影响,“有房有车”“巨额彩礼”成为束缚青年群体发展的枷锁。当这些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时,自称“小丑”往往是与现实最好的和解。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情境与社交媒体营造的“乌托邦”生活幻象差距较大,“小丑”式调侃成为青年群体与现实对抗后的自我和解行为。
  当青年群体面对现实打击时,“小丑”话语成为自我保护的工具,即受众带上了社交媒体的虚拟面具。站在传播学视角,“小丑语境”在青年群体间的火爆,实质是主体意识觉醒后的情感宣泄,即对官方话语的冲击性,带有“狂欢色彩”。“小丑”使用情境的泛化,也表明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依托庞大的用户群,必然会推动现代交流模式的转变。

3 话语表达与实践——“一场狂欢的游戏”


  3.1 趣味性的广场表演:基于暗喻、指代修辞技巧的自嘲行为
  青年群体在小丑语境的狂欢可以视作一场广场表演。正如戈夫曼提出的防卫措施,即利用自嘲对真实处境的重新思考,及时“止损”化解自身的尴尬。网络空间的互动性与匿名性同质于巴赫金所描述的狂欢世界,青年群体在“小丑语境”的面具保护下嘲弄式地暗中透露真实想法,规避因暴露内心而可能带来的伤害[6]。
  娱乐化和游戏性是小丑语境的突出特征。例如“小丑竟是我自己”,用“小丑”指代自己,“竟”表示对这一现象的惊叹,带有一种出乎意料的语言色彩,表示使用主体在之前并不认可自己是一个小丑,暗喻突然发现个体在面临尴尬处境时所处的不利位置。经修辞技巧粉饰的“小丑”可以视作是一个文化符号,其广泛使用蕴含了青年群体的“自贬型幽默”,指年轻人自嘲、讨好以及防卫性地否认负面情绪[ 7 ]。从“小镇做题家”到“打工人”,再到“小丑”,其中话语的自嘲行为体现了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游戏性狂欢与反抗。   3.2 灵活的广场话术:表情包和“小丑话语”共生
  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内核在于其特有的“狂欢精神”,即凸显在狂欢的全民性、颠覆性及仪式性[8]。全民性是狂欢理论中最本质的狂欢属性,而小丑表情包是一类多种元素组合的多模态话语符号,通过强大的时空叙事性和视觉感召力成为互联网原住民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可以视作青年自嘲文化的集中体现[9]。“小丑”表情包的感性表达能力搭建了真实感的话语场域,让“小丑”这个自嘲用语超脱以往的传播叙事[10]。
  相比于过往以文字为主的单一传播形式,虚拟场域中的图像由于易形成感官的冲突性而开始出现大范围的传播[ 1 1 ]。表情包作为语言与图片重组的“热媒介”,增添了视觉传导符号,补足了语言文字文本无法表现的情绪差异,逐渐成为当代人线上交流的重要载体[12]。在小丑语境的传播中,文字与图像同步,实现了音像传播的一体化[ 1 3 ]。“小丑竟是我自己”“小丑竟在我身边”等小丑语境中的常用语在社交媒体传播中被视觉化,往往会组合表情包使用,提高了信息传播的精确性,为“小丑语境”的泛化提供温床,达到游戏与狂欢的主观表达效果[ 1 4 ]。
  表情包在现代互联网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即最大化的缓解社交尴尬。在虚拟的互联网广场内,青年亚文化作为仪式传播的媒介,助力青年群体实现游戏中自嘲,从而自我保护的目的[15]。全民性的表征让产生于青年自嘲文化的小丑话语使用情境泛化,带来了一场青年群体内的全民性自嘲文化狂欢[16]。
  3.3 文字载体:梗文化的狂欢
  “小丑语境”在现实社会中的适用范围广,使用人群年轻化[ 1 7 ]。而小丑梗之所以成功出圈,实质上是在内卷社会中,年轻人迫于压力与自己的和解[18]。“梗”是一个在频繁使用和传播中被逐渐固化的话语符号,在青年亚文化的视域下,玩梗已经成为互联网原住民的语言文字创作方式[19],是青年群体概括事物、解构事物、构建圈层文化的基本手段[20]。
  随着“梗文化”的身份意识加强,其发展催生了一场语言文字领域的狂欢,“你懂我的梗”已经成为了青年群体区隔于其他阶层的身份标志[21]。
  当具备明显自嘲色彩的小丑语境风靡于社交平台,其身份区隔属性也因使用人群的增多而弱化[22]。即拥有更多社会資源的支配性阶层对“小丑梗”进行标签化的解读,让其跳脱出原有的单纯贬抑范畴[23]。主导话语权的精英阶层利用参与式传播,为大众制造了一个“你我皆是小丑”的认知假象,让“小丑”成为一个生活失意的符号化形象,极易将大众置于“伪语境”狂欢中[24]。而伪语境脱离实况情境,具有泛娱乐化的属性[25]。

4 总结


  社交媒体场域内的互联网虚拟空间同质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世界。在虚拟场域内,受众自由地进行“广场表演”,受者与传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界限,在观点的传导中凸显了传播的双向性。“你我皆是小丑”的气氛一定程度上也表露了狂欢精神,突破了阶层地位的束缚,青年群体的社会性压力得到舒缓。网络语言“小丑”的流行是表达青年群体心理状况的晴雨表,即面对社会压力的自我保护与和解。“小丑”产生于青年自嘲文化,但绝非一个简单的自嘲行为。分析“小丑”的话语内涵,为了解Z世代青年群体的亚文化与语言使用习惯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参考文献
  [1]杨鑫,冯广圣.基于趣缘的隐性连接下文化的狂欢:基于“惊雷”“淡黄长裙”现象的考察[J].东南传播,2020(11):83-85.
  [2]杜彦洁.电影作品的叙事特色分析:以侯孝贤电影为例[J].汉字文化,2019(3):36-37,48.
  [3]冯广圣.报业“一体化”转型模型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8(3):94-96.
  [4]李惠敏.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涉农纪录片的当代价值研究:以记住乡愁为例[J].东南传播,2020(6):35-37.
  [5]吕志文.构建与解构:“男性向”网络小说改编剧分析[J].艺海,2020(7):82-83.
  [6]位云玲,冯广圣.算法新闻推荐的社会责任反思[J].新闻知识,2020(9):23-26.
  [7]刘雯.浅析巴金小说《家》中反封建文化的体系建构[J].汉字文化,2020(15):58-59,61.
  [8]位云玲.法国电影《触不可及》的人物角色分析[J].汉字文化,2020(12):124-125.
  [9]王灿.基于营销3.0视角的企业整合品牌传播研究:以宜家家居为例[J].东南传播,2019(5):136-138.
  [10]丁月明.危机与转机:网络综艺节目叙事策略的优化:以《心动的信号》为例[J].戏剧之家,2019(16):222-223.
  [11]位云玲.观察类综艺节目走俏的原因探究:以《我家那闺女》为例[J].艺术科技,2019,32(3):115,128.
  [12]卜嘉敏,戴蔓琳.乡村振兴语境下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基于对淮安市Y镇的调查[J].东南传播,2020(5):59-62.
  [13]张嫚.社会化媒体对家庭伦理剧的撕裂与弥合:以电视剧《都挺好》为例[J].艺海,2020(8):96-97.
  [14]杜彦洁.浅析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色彩运用[J].戏剧之家,2019(6):75-77.
  [15]王灿,冯广圣.情感唤醒与乡村认同:从《向往的生活》看慢综艺热[J].新闻知识,2020(7):62-65.
  [16]位云玲.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走红的原因探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艺术评鉴,2019(7):169-170,76.
  [17]王灿.融合、精准、细化:对国产化妆品企业营销渠道设计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9,32(4):227,274.
  [18]葛婷婷.绿色广告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研究:以L村为例[J].东南传播,2020(11)50-54.
  [19]李越,吴斯,冯广圣.UGC视角下的网络社区内容分层管理个案研究:以站酷社区为例[J].东南传播,2019(7):121-123.
  [20]位云玲.新闻反转的内在机理、影响及治理探究[J].新闻知识,2019(4):86-89.
  [21]孙梦婷,何晴,黄蓉.故宫文创的跨媒介传播策略[J].东南传播,2020(9):83-85.
  [22]徐娉婷,冯菊香.大学生时尚杂志电子刊消费的心理动因与行为特征[J].东南传播,2020(9):89-92.
  [23]杨艺,谢慧.融合传播语境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盐城市A镇为例[J].东南传播,2020(7):51-52.
  [24]杜彦洁.浅析美国电影新英雄形象:以《蝙蝠侠:黑暗骑士》为例[J].大众文艺,2019(8):158.
  [25]李惠敏.经营体验类综艺节目的叙事特色分析:以《潮流合伙人》为例[J].汉字文化,2020(10):179-181.
其他文献
在“太极计划”中由卫星抖动引起的光程倾斜(tilt-to-length,TTL)耦合噪声是影响激光干涉测量精度的第二大噪声源,为保证测量精度,该噪声要≤±25μm/rad@±300μrad。基于费马原理设计了由双凸透镜组成的成像系统,仿真分析了该成像系统对于TTL耦合噪声的抑制效果,搭建物理实验平台验证了该成像系统抑制TTL耦合噪声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加入双凸透镜成像系统后,TTL耦合噪声≤±10μm/rad@±300μrad;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双凸透镜成像系统后,TTL耦合噪声≤±15μm/ra
为了分析水泥改良黄土抗冲刷性能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了成型方法、水泥剂量、压实系数和冲刷作用次数对水泥改良黄土抗冲刷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了冲刷作用对水泥改良黄土强度劣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静压法相比,振动法成型试件的抗冲刷性能更优,其相对冲刷量至少可降低10%;水泥剂量提高1%(质量分数),抗冲刷性能平均提高16%,压实系数提高0.01,抗冲刷性能至少提高6.2%;冲刷作用次数对水泥改良黄土的冲刷质量损失影响较为显著,改良黄土累积冲刷量随冲刷作用次数增加呈线性增长;冲刷作用使改良黄土的抗压强度显著下
摘 要 媒介技术升级重构传统电商行业,创造了全新的购物场景,实现了用户缺席的在场的购物需求。在用户、平台、商家、主播的多角色协同参与下,电商直播加速渗透,不断培育消费市场新动能。在多头并进的电商直播市场发展之际,虚假宣传等一些泡沫问题降低了用户的购物体验。电商直播行业应以产品、质量、服务、价值为核心,在“以人为本”的逻辑指导下规范自身发展。  关键词 电商直播;主播;用户;需求  中图分类号 G2
摘 要 智能媒体时代,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为媒体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抖音短视频所使用的智能推荐算法机制在帮助处理庞大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优质内容流失、人工干预误导算法、把关的缺失以及版权保护等问题。  关键词 抖音短视频;算法机制;实操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0-0010-03  短视频可谓4G时代非常成功的新兴事物,在人
为解决橡胶集料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过低所导致的工程使用局限性,本文以橡胶集料等体积替换细骨料,制备12根圆钢管橡胶集料混凝土短柱组合构件并完成轴心受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核心橡胶集料混凝土对钢管的侧向约束作用减弱,钢管更容易发生局部屈曲破坏;组合构件的轴压承载力随着橡胶集料替换率的增加而降低,但其延性性能提升明显,采用相同钢管厚度的钢管橡胶集料混凝土短柱轴向荷载-位移曲线在峰值后更易出现强化段。最后采用欧洲Eurocode 4、美国AISC 360—2005和中国GB 50936—201
水滑石材料(LDHs)是一种新型多功能二维纳米材料,水泥的水化产物(AFm相)属于钙铝型水滑石系列,因LDHs优异的性能在建筑材料领域其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以木质素磺酸钠作为改性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木质素磺酸盐改性LDHs(Ca-SLS-LDH),对比了改性前后Ca-LDH的表面形貌、平均颗粒尺寸和比表面积的差异,研究了不同掺量Ca-LDH对水泥凝结时间、砂浆流动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XRD和压汞仪(MIP)等方法对水泥水化产物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a-SLS-LDH的平均颗粒尺
为有效减少沥青路面的高温车辙病害,基于重力热管降温原理,本文成型了埋置热管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试件;通过烘箱模拟了车辙试件的升温和降温过程,利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辙试件不同位置的温度;分析了埋设热管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试件的焓变和温度梯度,评价了热管对沥青混合料降温特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热管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调节沥青混合料温度变化的作用,减小了沥青混合料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热管的埋设可以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
为揭示城际铁路水泥改良黄土路基填料力学特性变化规律,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水泥剂量、压实系数、养护龄期对水泥改良黄土路基填料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优化设计改良黄土填料水泥剂量。研究表明,压实系数0.92下2%(质量分数,下同)水泥剂量改良黄土试件的7 d抗压强度满足规范值,但浸水后试件破损;水泥剂量≥3%的改良黄土试件浸水后完整,水泥剂量增加1%,28 d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至少分别平均增长12.3%、17.0%;压实系数提高0.01,改良黄土28 d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分别至少增长了5.4%、8.0%;改良黄土前
摘 要 随着各大互联网资本纷纷布局社区团购,社区团购及其所引发的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消费者在接触和使用社区团购过程中并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经过理性客观的对比评估。社区团购的低价、高效、兼容性强、复杂性低等特点促进了社区团购在人际关系网内的裂变式传播,其所引发的挤压中小摊贩生存空间、造成垄断、大数据杀熟等负面影响也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 创新扩散;社区团购;裂变式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再生细骨料对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将废弃混凝土再生细骨料和废弃黏土砖再生细骨料分别以25%、50%、75%和100%(体积分数)取代率取代保温混凝土中的天然河砂,并测试了再生保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结果表明:25%是废弃混凝土再生细骨料在保温混凝土中的最优取代率;75%是废弃黏土砖再生细骨料在保温混凝土中的最优取代率。再生细骨料的压碎值和再生胶砂强度比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类型再生细骨料的品质。废弃黏土砖再生细骨料中的火山灰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再生保温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