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总忍不住想起少年时快乐的往事。昨天夜里,洛阳城迎来今冬的第一场雪。今天中午,鹅毛大雪,纷纷扬扬,路上的行人低头赶路,恨不得把身体藏起来,以躲避雪片的击打。我抬头望着这雪花,不禁想起十多年前,在老家读书,那时的雪也这样迅疾地下着。可是那时的我却没有这样躲避雪花的念头,总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穿上母亲为我们亲手缝制的棉衣,跑进飞扬的大雪中,大喊大叫,好像要把下雪的消息传达给更多的人。
我的老家位于一个山间的平原,四野望去,是连绵起伏的山,山不高,却长满树木。下雪的时候,山上的绿色极少,少许的绿意,听大人们说是松树林。雪下着,毫不理会我们这些兴致很高的少年,有些还故意往脖子里钻,这时我们开始渴望拥有手巧的母亲们为儿女织的围巾,可以让我们躲过冷风对脖子的侵袭。
待雪稍停,冷意便一点一点显露出来。有老人的人家,开始在屋子里烤火,将干枯的树根点燃,一大家子人围坐闲聊。我们小孩子是坐不住的,大人们往往骂我们屁股上长了钉子。可是外面的确冷,为了暖和,我们开始制造取暖的工具。拿一个旧易拉罐,将上面的盖子去掉,两边对称地打上洞,用铁丝穿上,方便手拎,里面放上燃烧的木炭,衣服的口袋里装些干树枝,可以随时添柴。
谁拎的易拉罐漂亮,谁的木炭烧得旺,谁最有面子。我们比赛似的在村子里四处跑动,碰到有人问我们冷不冷,我们便骄傲地提了易拉罐给他们看。这时木炭烧得很旺,他们会笑着说,这孩子还挺聪明!我们是不能听好话的,听到了玩得更疯。口袋里的干树枝往往不够用,这时就要想办法弄柴禾。十几年前,在老家的村子里,村民很懒,也很笨,随意弄些麦秸稻草之类的,就能烧火做饭,很少有木柴。我们便冒险去偷些木柴,有时被抓住,被大人骂,说天刚刚冷,我们就拿他们家的柴禾,好不容易攒的木柴快让我们偷完了。这话当然夸张,我们毫不理会,易拉罐里需要添柴的时候,还是要偷。
用易拉罐烧火取暖很酷,但也很危险。有一次,一个小伙伴不小心用手碰到了易拉罐的外皮,立马烧了一个大泡,回家挨了训,还用牙膏涂了好多天,成了我们中的笑料。还有一个不小心把火炭甩到衣服上,等发现身上冒烟的时候,棉袄和毛衣都被烧了一个大窟窿,只好扔了易拉罐,回家找母亲补衣服。
上小学之后,这样疯玩的机会少了很多。下雪的时候,父亲总是很早起床,拿一把大铁锹,在雪地上铲出一条路。等我从被窝里起床,父亲已经站在堂屋里,要我吃饱饭赶紧去上学。那时的雪很大,我小小的脚丫踩着父亲铲出的小路向学校走去。现在想起这件事,心里还暖暖的。我一直不知道,父亲在弯腰为我铲路的时候,都想了些什么。他是不是希望儿子获得知识的道路少一些坎坷,多一些顺畅。现在,我大学毕业一年多,每次和父亲通电话,他还是要我多在社会上学东西,长见识。
后来的雪在我的印象中逐渐淡薄,从初中开始,我离开家,去了数十公里外的县城。每年的大雪,最难忘的就是乘坐汽车,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父亲和母亲都要亲自送我去车站,帮我背着装满衣服的提包,还有母亲为我准备的花生和苹果。等我坐上车,他们一遍又一遍叮嘱我注意安全。一直到汽车启动,父母亲还在车站立着,望着汽车一直在他们的视线里走远。
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了七年,在那个小县城,我度过了由初中到高中的时光。每逢下雪,教室远比宿舍暖和,我们往往站在教室的走廊里,三五个同学一起望着漫天的雪花,谈谈对未来的憧憬。有时也跑到校园里,一群人打起雪仗,让我依稀想起自己童年时的印记。
雪持续下着,我开始在洛阳念大学,像蒲公英的种子,飘到远方。大一那年冬至,全班同学一起包饺子,我们拿面粉往女同学脸上涂抹,她们毫不示弱地反击,一个个都成了小白脸。吃了热腾腾的饺子,天已经黑了。索性奔回童年,我们不约而同在校园里打起雪仗,那一晚的快乐,后来每次想起,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到最后,几个女同学的羽绒服都湿透了,她们的脸冻得红扑扑的,我们度过在洛阳难忘的第一场雪。
现在大学同学已四散各地,联系较少。当我看到窗外飘起的雪花时,还是忍不住给朋友们发消息,告诉他们洛阳下雪了。吃过午饭,我跑到外面站了十几分钟,团了一个大雪球带回办公室,同事们不解地看着我,他们不知道这雪带给我多少快乐。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在一场又一场雪中,消逝。
下午六点,从公司出来,站在站牌处等车,雪愈发大起来。很多人站在空地上,弯下腰,缩着脖子,雪毫不理会他们的感受,兀自下着。路面上存留的积雪,被车轮轧过,泥泞一团。我站在人群中,听着他们对雪的抱怨之语,竟然找不出更多的理由说服他们。同样的雪花,同样的人,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少年时那样的乐趣了?
雪依然下着,等我从公交车上下来,走回住处,冷风中激烈的雪花渐少,我看到屋子里的灯光,心中有着莫名的欣喜,这灯光温暖了从冷雪中回家的人。
我的老家位于一个山间的平原,四野望去,是连绵起伏的山,山不高,却长满树木。下雪的时候,山上的绿色极少,少许的绿意,听大人们说是松树林。雪下着,毫不理会我们这些兴致很高的少年,有些还故意往脖子里钻,这时我们开始渴望拥有手巧的母亲们为儿女织的围巾,可以让我们躲过冷风对脖子的侵袭。
待雪稍停,冷意便一点一点显露出来。有老人的人家,开始在屋子里烤火,将干枯的树根点燃,一大家子人围坐闲聊。我们小孩子是坐不住的,大人们往往骂我们屁股上长了钉子。可是外面的确冷,为了暖和,我们开始制造取暖的工具。拿一个旧易拉罐,将上面的盖子去掉,两边对称地打上洞,用铁丝穿上,方便手拎,里面放上燃烧的木炭,衣服的口袋里装些干树枝,可以随时添柴。
谁拎的易拉罐漂亮,谁的木炭烧得旺,谁最有面子。我们比赛似的在村子里四处跑动,碰到有人问我们冷不冷,我们便骄傲地提了易拉罐给他们看。这时木炭烧得很旺,他们会笑着说,这孩子还挺聪明!我们是不能听好话的,听到了玩得更疯。口袋里的干树枝往往不够用,这时就要想办法弄柴禾。十几年前,在老家的村子里,村民很懒,也很笨,随意弄些麦秸稻草之类的,就能烧火做饭,很少有木柴。我们便冒险去偷些木柴,有时被抓住,被大人骂,说天刚刚冷,我们就拿他们家的柴禾,好不容易攒的木柴快让我们偷完了。这话当然夸张,我们毫不理会,易拉罐里需要添柴的时候,还是要偷。
用易拉罐烧火取暖很酷,但也很危险。有一次,一个小伙伴不小心用手碰到了易拉罐的外皮,立马烧了一个大泡,回家挨了训,还用牙膏涂了好多天,成了我们中的笑料。还有一个不小心把火炭甩到衣服上,等发现身上冒烟的时候,棉袄和毛衣都被烧了一个大窟窿,只好扔了易拉罐,回家找母亲补衣服。
上小学之后,这样疯玩的机会少了很多。下雪的时候,父亲总是很早起床,拿一把大铁锹,在雪地上铲出一条路。等我从被窝里起床,父亲已经站在堂屋里,要我吃饱饭赶紧去上学。那时的雪很大,我小小的脚丫踩着父亲铲出的小路向学校走去。现在想起这件事,心里还暖暖的。我一直不知道,父亲在弯腰为我铲路的时候,都想了些什么。他是不是希望儿子获得知识的道路少一些坎坷,多一些顺畅。现在,我大学毕业一年多,每次和父亲通电话,他还是要我多在社会上学东西,长见识。
后来的雪在我的印象中逐渐淡薄,从初中开始,我离开家,去了数十公里外的县城。每年的大雪,最难忘的就是乘坐汽车,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父亲和母亲都要亲自送我去车站,帮我背着装满衣服的提包,还有母亲为我准备的花生和苹果。等我坐上车,他们一遍又一遍叮嘱我注意安全。一直到汽车启动,父母亲还在车站立着,望着汽车一直在他们的视线里走远。
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了七年,在那个小县城,我度过了由初中到高中的时光。每逢下雪,教室远比宿舍暖和,我们往往站在教室的走廊里,三五个同学一起望着漫天的雪花,谈谈对未来的憧憬。有时也跑到校园里,一群人打起雪仗,让我依稀想起自己童年时的印记。
雪持续下着,我开始在洛阳念大学,像蒲公英的种子,飘到远方。大一那年冬至,全班同学一起包饺子,我们拿面粉往女同学脸上涂抹,她们毫不示弱地反击,一个个都成了小白脸。吃了热腾腾的饺子,天已经黑了。索性奔回童年,我们不约而同在校园里打起雪仗,那一晚的快乐,后来每次想起,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到最后,几个女同学的羽绒服都湿透了,她们的脸冻得红扑扑的,我们度过在洛阳难忘的第一场雪。
现在大学同学已四散各地,联系较少。当我看到窗外飘起的雪花时,还是忍不住给朋友们发消息,告诉他们洛阳下雪了。吃过午饭,我跑到外面站了十几分钟,团了一个大雪球带回办公室,同事们不解地看着我,他们不知道这雪带给我多少快乐。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在一场又一场雪中,消逝。
下午六点,从公司出来,站在站牌处等车,雪愈发大起来。很多人站在空地上,弯下腰,缩着脖子,雪毫不理会他们的感受,兀自下着。路面上存留的积雪,被车轮轧过,泥泞一团。我站在人群中,听着他们对雪的抱怨之语,竟然找不出更多的理由说服他们。同样的雪花,同样的人,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少年时那样的乐趣了?
雪依然下着,等我从公交车上下来,走回住处,冷风中激烈的雪花渐少,我看到屋子里的灯光,心中有着莫名的欣喜,这灯光温暖了从冷雪中回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