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欧洲最后的幻象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t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33年,伟大的兰克在《论列强》中第一次提出“均势”概念的界定。他指出,存在“一位庇佑欧洲免遭任何单独或暴力势力支配的守护神”,“它总能以一方的抵抗回应另一方面的压力”;在使欧洲权力版图经历一次次新陈代谢的同时,均势亦令欧洲本身成为多样化的统一体,支配着世界范围内的权力消长。兰克还预见,普鲁士和俄国趋于强大的前景将进一步完善欧洲均势,普奥两国之间则需要建立一种“联盟体制”—统一的德意志。
  普鲁士的强国身位,最终由1870年的对法战争和次年的南北德意志统一得到奠定。尽管新国家的“教父”俾斯麦如此担忧于崛起带来的危险,并公开道出“除了与所有邻国和平相处外,她(德国)别无所求”的断言,但对刚刚为强国前景所唤醒,充满了“乐观主义的勃勃冲动”的德国人来说,终极目标绝不是在欧洲均势中扮演单独的一极,而是要响应兰克笔下“以欧洲均势带动世界循环”的感召,将欧洲均势拓展为足以制衡如不列颠这般世界帝国的“世界均势”。
  大众与领袖对世界强国前景的憧憬,使俾斯麦在1877年基辛根备忘录中记录的纯粹欧洲视野的大战略设计成为不可能——这一设计旨在缓解德国统一给欧洲权力格局带来的失衡局面,在满足德国核心利益(抑制法国东山再起)的同时,捆绑俄奥意这几个最具改变现状的冲动、与德国安危又关系极大者的同盟关系和战略利益,并借助英德友好排斥英法结盟的可能性。相反,威廉二世及其基于世界强国愿景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遵循了这样的假设: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狂飙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投资地、市场和原料的渴求,欧洲大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帝国主义掠夺和殖民已经成为当然趋势。倘若德国不能在这波帝国主义运动中取得极为显要的位置,英国这个在构造和位置上都最适于海外扩张、并且与欧洲均势关联最大的海洋国家就可能延续“不列颠治下的和平”(Pax of Britannia),使外部环境险恶的德国在尚未取得其觊觎的头等国家地位之前,就蒙受“第二个耶拿”的挫败。而此时,德国中产阶级、军事容克、舆论环境乃至已现雏形的军工复合体(MIC),都对海外扩张政策齐声唱和。军国主义的德国驾起长车,带来的是英德渐行渐远与德国在欧洲“被包围”。
  更为重要的是,兰克全神贯注的“欧洲均势”,正如其徒孙路德维希·德约在100年后所言,基础即是“不稳靠”(Precarious)的。欧洲均势的演化绝非孤立的自在物,它本身取决于更大范围内的外部力量—尤其是外围海洋国家和居于侧翼的俄国对欧洲腹地的干预程度。当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诸大国在技术、资源、经济规模乃至人口方面的要求产生革命性变化之后,就像兰克的同时代者托克维尔预见的那样,美俄这两个具备广袤疆域、可观人口以及近于无限发展潜力的“洲级大国”就成为屈指可数的世界领袖承当者。即使是拥有庞大殖民地和舰队的英国,也须集约财力和政治体制、缩短战线,才能勉强维持世界强国地位。这种背景下,德国推进以“欧洲均势”为核心的世界均势、乃至争当世界强国的努力,成为了老欧洲荣光时代最后的幻象。而当德国竟把挑战外围强国的赌注押在海军竞赛上,并使其大战略彻底堕落为军事至上、兵行诡道的“施利芬计划”时,恰恰出现了俾斯麦曾竭力避免的后果—巴尔干的一颗火星引起连锁反应,连锁反应带来的大战最终摧毁了德国自身。
  “一个国家是否要争取强国地位必须由它自己来决定,但这是否成功则取决于其他国家做什么反应。”(林恩:《单极幻想:为什么新的强国势必兴起》)这是德国强劲而短暂的“脆弱崛起”已印证的箴言,也是大战略失当带来“其亡也忽”的教训。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其他文献
“照片不会说谎,它也并非真相本身。照片只是一瞬间的主观印象。我最喜欢摄影中无法预期的下一刻,你必须保持关注,等待出乎意料的瞬间。”  —玛蒂娜·弗兰克(Martine Franck,1938~2012)比利时人玛蒂娜·弗蘭克是少数在国际上备受认可的女摄影师。她的作品或有趣,或温馨,或是纯粹的唯美,因时代的经典、人性的缩影而成为永恒,让人每次翻看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这些作品出现在著名的《生活》
维稳成本    回顾2010年,围绕具有中国特色的“维稳”问题的焦点事件让人格外夺目。在迎来2011新一年的时候,一则“退休副省级官员带村民上访”的新闻引起社会关注。根据公开的报道内容看,这个事例可以用来解析2010年的一些显著特点。这些特点有可能在2011年会进一步显现。  首先,上访,尤其是进京上访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更多的是一个共输的结果。不法公司通过遣返进京上访人员牟利;有的“钉子户”炮
第三届海峡论坛于6月12日在厦门如期举行。两岸民间信仰交流成为今年论坛的一个重要板块。  此前,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范丽青称,论坛将在福建的9个设区市先后举办郑成功、定光佛及陈靖姑文化节,关帝文化旅游节,大圣文化论坛,妈祖及闽台佛教文化活动周等等,以此打造两岸信众交流的平台。  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台湾乡亲80%祖籍福建,渡海赴台之时也带去了妈祖、保生大帝、关帝、陈靖姑、定光佛等祖籍地民间信仰。其中
“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北京大学的前校长胡适曾这样说道。  世事何其难料。  “五四运动”中健将林立、旗手迭出的北京大学,如今却成了儒学复兴的一个重镇。距今不过91年时间,“孔家店”又重新挂牌开张了——继2000年成立国学研究院之后,2010年夏天,北大又成立了儒学研究院。主张文化多元共存的中国儒学大家汤一介先
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闭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最后一刻亲自督师,达成协议。协议虽然空泛,至少比各国拍桌子互骂一通不欢而散好。  英美舆论集中火力,指中国领导第三世界从中作梗,奥巴马尤为恼火的是:中国另搞“会外有会”,派一个低级代表列席欧美的元首级会议,另外拉拢巴西、印度等第三世界大国密谈奥巴马不顾礼仪,直捣会场,在走廊高声叫板。据说这么一闹,终于有了“协议”,但中国还是拒绝接受“国际监管”今后的碳排放
华裔“虎妈”的真相  美 《时代》1月31日    自称是严母(“虎妈”)的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女教授蔡美儿,在教养子女上沿袭了中国传统的严教思路。她曾强迫7岁的小女儿Lulu从晚饭后到睡觉前连续练习弹奏一首钢琴曲数小时。她还会像一些严厉的中国父亲那样,当女儿有失礼举止时称其为“废物”。  蔡美儿的新书《严母战歌》确实触到了美国的痛处。若美国经济与中国相比是失败的,那么,美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也是失败的
没有基层民主治理,就没有成都城乡统筹改革的成功。成都的改革者提出,不要代民作主,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这不仅是实践说明的道理,也与改革者的抱负有关系。  2010年2月20日是新年后的上班第一天,成都市召开了一场共有4000多名干部参加的“深入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大会”,通过视频系统联系起来的分会场就有10余个。用从2003年开始就担任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的话说,这是一个“一竿
欧洲政要们4月份的主要外交工作是什么?其中,与中国高层领导人的会晤肯定会占据他们大量时间,当然除了大选中忐忑不安的萨科齐。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国务委员刘延东都在这个月份踏上了欧洲的土地。在这几次重要外事活动中,副总理李克强的出访被媒体和欧洲政治家赋予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长远意义。各国对李克强的外交礼遇规格非常高,欧洲政商两界的精英纷纷想了解这位中国
出于“现代个体人格以及公民意识培养”的迫切需要,山东、湖北两省的教育主管机构最近下令对《三字经》等相关经典进行删节,他们认为被删节的文字竟存在一种道德利令,将会腐蚀小朋友的心灵。  这背后已经挟带了某些强烈扩张的控制欲。说起来是为了小弟弟小妹妹们好,究其实质,是把担心用错了地方,变成了一种想当然,好像只有大家都跟着他们的屁股后面按照他们给定的轨道往前走,才是唯一正确,才能万无一失。这是一种发散式的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艰难中推进,政治结构无法回避越来越分化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言,这让人深为忧虑。政治体制改革如果迟迟看不到实质性行动,不单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难以巩固,更会影响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改革的认同资源和道义优势,势必继续流失。  这毫无疑问需要“回答”。  因此,有观点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这并不是缘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而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理论准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