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全面深入地进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2001年7月,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现了由知识本位、智力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且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凸现人本的特征。本文就此谈如下几点认识。
一、以人为本,课程理念的关注点
《标准》中课程理念主要包括:
数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通过数学教育达到个人的、职业的,乃至人类整体目的,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自尊心的发展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等等。总之,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观以人为本的特征。
二、以人为本。课程目标的支撑点
《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规定了数学课程目标,改变了以往课程目标指向单一性和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教学的关注中心。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这种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新的数学课程目标进行了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应该是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课程,充分体现了人本特征。
三、以人为本,课程内容的立足点
《标准》按科学知识的内在属性,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分成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规定了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且提出了各学段的建议。
《标准》体现的主要特点:
1 改变了过去数学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存在着“繁、难、偏、旧”,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忽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直接经验积累的弊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直接经验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他们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2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挑战,体验成功。这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的人本特征。
四、以人为本,课程实施的出发点
《标准》关于课程实施建议,针对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倡导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程实施要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这充分体现了课程实施的人本特征。
五、以人为本,课程评价的切入点
《标准》对课程评价建议,改变了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以选拔为主要的评价取向,制定了旨在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体现了重“发展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从评价的目的来看,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评价的内容来看,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从评价的手段来看,体现了评价的多样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要通过评价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从评价的方法及技术上看,它不是简单的定量分析,而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鼓励学生个人参与评价,运用学生成长档案,小论文、答辩、各种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课程评价起到了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体现出以人本特征。
责任编辑 张华伟
一、以人为本,课程理念的关注点
《标准》中课程理念主要包括:
数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通过数学教育达到个人的、职业的,乃至人类整体目的,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自尊心的发展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等等。总之,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观以人为本的特征。
二、以人为本。课程目标的支撑点
《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规定了数学课程目标,改变了以往课程目标指向单一性和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教学的关注中心。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这种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新的数学课程目标进行了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应该是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课程,充分体现了人本特征。
三、以人为本,课程内容的立足点
《标准》按科学知识的内在属性,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分成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规定了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且提出了各学段的建议。
《标准》体现的主要特点:
1 改变了过去数学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存在着“繁、难、偏、旧”,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忽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直接经验积累的弊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直接经验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他们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2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挑战,体验成功。这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的人本特征。
四、以人为本,课程实施的出发点
《标准》关于课程实施建议,针对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倡导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程实施要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这充分体现了课程实施的人本特征。
五、以人为本,课程评价的切入点
《标准》对课程评价建议,改变了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以选拔为主要的评价取向,制定了旨在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体现了重“发展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从评价的目的来看,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评价的内容来看,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从评价的手段来看,体现了评价的多样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要通过评价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从评价的方法及技术上看,它不是简单的定量分析,而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鼓励学生个人参与评价,运用学生成长档案,小论文、答辩、各种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课程评价起到了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体现出以人本特征。
责任编辑 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