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告诉你:我们要不要战争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un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是战争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如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新闻两则》,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芦花荡》,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战争为背景的《蜡烛》,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亲爱的爸爸妈妈》。同样的,围绕着“战争”这一主题本单元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为《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其实纵观当今的世界格局,“和平”无疑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战争”这个沉重的话题,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界。尤其是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对历史尚且没有系统性的了解;另一方面,关心政治的年龄还未到来。因此,在他们既陌生又不感兴趣的领域开展“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一主题活动,很有可能像蜻蜓点水一样,激不起他们心中的波澜。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局面,在这堂课中,教师既有责任让学生在原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战争的历史,又必须让学生对战争有一个发自内心的明确态度,并且这种态度最好能以语文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资料的选择寻找恰当的教学切入点,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我们要不要战争”这一问题的答案。
  一、用“学情”叩开历史的大门
  “战争”,何其博大而又精深的字眼。中华民族七千年的文明史,爆发出不计其数的战争。正义的、非正义的,主动的、被动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的战争和外国的战争离我们太遥远,学生了解得少。但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学生相对了解得较多,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涌现的许多英雄故事学生都耳熟能详。如江姐、王二小、董存瑞等一些革命人物的故事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这一段战争史也最具有反思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曾经如何因为“落后”而“挨打”?战争带给中国什么?在今天怎样避免战争的发生?因此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史可以作为选择的大范围。
  二、用“诗歌”确立课堂的内涵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又可以再次将范围缩小。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解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同时,更要将目光有意识地转向中国文学史。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格局和发展路向。从卢沟桥事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几年时间,中国文学一直处在战争环境中。战争改变了作家的生活命运和思想感情,也改变了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追求。并且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三个十年”最重要的内容与主题,毫无疑问的要首推抗日救亡运动以来的伟大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因此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抗战文学”这一主题。
  抗日战争的掀起,强烈地证明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领土与尊严的坚强决心与钢铁意志。这期间文学最明显的特征,即由前期的竞相表现个性、自我以及思想界带有阶级意识乃至阵营误会的无休止论争,向一致对外、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转向,不仅形式上结成民族同盟大阵营,更在思想意识上,不分党派、阵营、区域,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反映出趋向比较一致的主题意识。在群星璀璨的抗战文学中,又可以根据文体进行分类:
  1.大的散文领域。如成为时代名篇的丘东平《第七连》、《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曹白《这里,生命也在呼吸》、《在敌后穿行》;丁玲《孩子们》等,其中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老舍、何其芳、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等大批业已成名的作家,在这期间都迭有佳作,十分活跃。
  2.诗歌方面。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一方面在于“愤怒出诗人”,诗歌的特性即为激荡的感情寻找突破口,最易于直接宣泄激情心声与表达凝聚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于新诗这一艺术形式已趋于成熟、自由。如艾青《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等都是表现时代的主题的名篇。在团体流派方面,有“七月诗派”、“九叶诗派”和在延安出现的带有民歌风味与表现主义(即土洋结合)的新诗等都取得了里程碑意义的成功。
  3.小说方面。茅盾《霜叶红于二月花》、《腐蚀》;老舍《四世同堂》;巴金《憩园》;沙汀《淘金记》;萧红《生死场》;沈从文《长河》;张爱玲《金锁记》;钱钟书《围城》等一些题材、风格迥然不同的小说,都是当时丰硕的成果。
  4.戏剧方面。这时期的代表作如杨翰笙《天国春秋》;夏衍、熊佛西的《塞金花》;陈白尘的《石达开的末路》等,当然这一时期最耀眼的戏剧作品,是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具有突出的民族正直意识与悲剧观念,上演后激发了人们的抗日壮志,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可圈可点的标志性作品。
  在对抗战文学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我选择了诗歌作为课堂的内涵。理由是诗歌的篇幅较短,方便学生阅读。而且新诗的感情较为直白,便于学生感悟。
  当时在诗歌创作的成就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个人来说首推艾青。他的诗在思想上达到了相当的深度,民族忧患意识凝重贯注,表达着历尽苦难追求光明的不屈不挠的鉴定意志与理想。所以小组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我有意识地选择了艾青的诗歌,当然还有戴望舒等同时代作家的作品作为补充和延伸。如学生在论述抗日将士为什么能用自己的鲜血为祖国的命运而抗争时是这样说的:
  “我在想,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将士在面对死亡时毫无畏惧呢?艾青有一首专门赞颂抗日将士的诗——《他死在第二次》可以告诉我们答案:‘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害怕呢/当我们已经知道为战斗而死是光荣的?’‘我们要从敌人的手里/夺回祖国的命运/只有这神圣的战争/能带给我们自由与幸福……’无数英勇的战士,带着这种坚定的信念,‘把生命交给了战争/死在河畔!/死在旷野!/冷露凝冻了我们的胸膛/尸体腐烂在野草丛里……’”学生深情并茂的配乐讲述加上片段朗诵十分具有感染力,诗歌把两种历史糅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社会课和语文课在这里有了交集。
  当然具体在引导学生的时候,我又不仅仅让他们局限在抗战时期的诗歌,而是可以联想到我们学过的任何一首诗。比如学生说:“可是我又在想,如果没有战争,这些为国捐躯的人,这些大勇无畏的人,过的该是怎样幸福的生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这是诗人辛弃疾描绘的村居图景。老人温柔婉媚,小孩无忧无虑。一家五口团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即便没有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低矮的屋檐也别有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美……”
  学生在讲述支援者的正义时又说:“在这场战争中,白求恩大夫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苏联志愿航空队库里申科大队长在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无法想象大洋彼岸的那一端,那些等待他们回去的人们是怎样绝望的心情。想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些国际友人,怕也是像诗人这般日日幻想着与家庭重聚的幸福场景,但是战争,让这个梦破碎了。”
  还有在讲述耕植者的血泪时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发表对伪军的憎恨时又引用了曹植的《七步诗》。用诗歌展现历史,用文学反思历史,是我这堂课的目的所在。
  三、用“人性”揭开战争的谜团
  “有人说,这世界上最能考验和照射出人性本质的东西就是战争。今天的我们,想要真实而完整回首六十年前那场带给中国人民深重灾难的战争,就不得不从那场血与火的战争里去寻找,寻找战争中爆发出的人性的正义与邪恶、英雄与犬儒、高贵与丑恶、残暴与怜悯。”新浪网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抗战人物主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的确,战争涵盖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堂课能够囊括得过来的,指导学生搜集哪方面的资料最为适宜呢?经过反复的斟酌,我选择了让学生搜集抗日战争中的各类人物,如抗日将士、汉奸伪军、普通百姓、援华力量等等,然后根据这些人物的个性分为了四个大组:耕植者、支援者、背叛者、守卫者,并以耕植者的血泪、支援者的血泪、背叛者的奴役、守卫者的刀枪四个小标题将小组展示串联起来,每个小组展示完之后,我各以两句诗总结。全诗是这样的:“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山河破碎谁人知,正义援手共甘苦。倒戈相向沾血泪,亡国奴隶宁受辱。投身报国英雄志,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争中的人物,并不是单个的、扁平的,不管是何种身份,他们的背后有家人,他们的回忆里有温馨,他们的未来原本有期待,但是战争让美好破碎,让种种痛苦和丑恶纷至沓来。如学生阐述“为什么战争中会出现这么多伪军”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这些原先抗日队伍为什么会选择投靠日本人?八路军战士任旭东也曾问过被俘伪军同样的问题,他们回答说加入伪军能吃上饭,能挣点钱养家。而八路军没有军饷,连饭都吃不饱,连衣服都穿不上,生活很艰苦,所以他们宁肯去当伪军,也不愿意当八路军。当然,还有其它原因。八路军战士王智民曾亲眼见过,和他共同战斗过的十一位同志,被捕后如何惨遭杀害。王智民老人表情痛苦地描述着那一幕惨状:‘先把人身上的衣服都扒光了,两只手臂拉平,用手指头那么粗的大铁钉子,穿透了掌心,钉在城墙上;两条腿呢,用铁丝给绑起来,钉在城墙上;两个锁骨,用铁丝穿透了拧成个扣,挂在城墙上;两条大腿的内侧,加上两腋下,绑上四支大蜡烛,点上,就那么烧,烧得人身上都往下流油,最后这人给活活烧死了。’这样每天都在上演的暴行吓到了一部分抗日的军民,最终走上投敌卖国之路。”
  “这些伪军,如果没有战争,他们的家庭可能也是这样平静。但是战争让他们面临了痛苦的选择。他们选择生存下去,去低下自己头颅、卑躬屈膝。我想他们不会真的安心。应该很难有人能从容地忍受别人鄙夷的目光、仇恨的心情。他们能担负起‘全民族大敌’的称号吗?在手足相残的时候,他们的心难道可以没有一丝一毫的痛苦?午夜梦回的时候,死在他们刀枪下的同族冤魂不会将他们从梦中惊醒吗?”
  “战争改变了一切,它不仅让无数个安乐的家庭支离破碎,让温暖的居所夷为平地,让美好的日子被硝烟和战火掩盖,它还让我们看到人性的丑恶和犬儒,对同族的仇恨更让我们难以平复。”
  指导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找资料时从各个角度去找,就能找到想要的答案。学生也慢慢了解到了战争中一个个立体的、饱满的人,进而认识战争的本质与罪恶,为主题的凸显做好铺垫。
  四、用“文字”发出和平的渴望
  每一小组展示的脉络基本上都是简单介绍人物故事——全班思考为什么成为这一类人——如果没有战争他们会怎样?具体在展示的时候又需要旁征博引,用诗歌串联起来。所以各小组的展示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抗日战争中的人物群像,课堂的氛围也被带入了对战争的思考之中。这时不妨选择一个较容易的方式让学生把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我出示了诗歌《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中的一小段,让学生先读一读,再仿写,题目是《我们要不要战争》,加粗部分是仿写的格式:“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那就请你去问问/宁静的辽阔耕地和原野/还有白桦和杨林/请你们再去问问/埋在白桦树下的士兵/他们的儿女会回答你们/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学生在课上深情地朗诵着自己的诗作:“我们要不要战争/那就请你去问问/硝烟弥漫,横尸遍野的战场/还有那些被夷为平地的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幸福居所/请你们再去问问/废墟上因失去亲人而哭干泪水的孩子们/他们将回答你们/我们要不要战争……
  最后,我们借由《南京和平宣言》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呐喊:“今天,当凄厉的警报声在古城南京的上空再次被拉响的时候,当洪亮高亢的和平大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再次被撞响的时候,当3000羽和平鸽在南京河西新城上空再次被放飞翱翔的时候……历史不会忘记,69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开始用坦克、枪炮和刺刀等武器在南京制造了大屠杀惨案……今天,我们在沉痛哀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亡灵之际,郑重宣誓:坚决维护历史的真相,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篡改历史,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曾经饱受战争灾难的南京人民最懂得珍爱和平与建设和谐世界。我们认为,建设和谐社会是缔造世界持久和平的前提,世界和谐是最高的安全保障。我们呼吁:一切爱好和平的团体和人士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和平、和谐、和解的新世界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 崔明芬、石与泽. 简明中国现代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3] 李怡、干天全 主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横溪镇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促使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供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都有着重大作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未来的竞争必将成为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中学作为当代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既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要求学生所达到的体育能力,不仅仅是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和体育健康知识,而是从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出发,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依靠体育课堂教学去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达成此目的的前奏,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体育教师具有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为一体的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离开生活的数学在小学阶段是不现实的。《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因而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让数学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得到拓展与延伸。具体来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联系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引进  以往许多学生觉得数学很枯燥乏味,对数学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常常
【内容摘要】《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农村高中及学生受资源配置和自身条件的限制,阅读能力普遍落后于城镇学生。所以,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精泛结合,多渠道利用各种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对于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意义深远。  【关键词】农村高中 阅读能力 精泛结合 阅读成长 档案袋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高中学生理解和吸
【内容摘要】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对政治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新的教育观念和创新能力才能满足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 政治素质 教育观念 创新能力  引言  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教师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新课改对教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创建民主和谐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等方面优化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情感过程。  【关键词】生物教学 情感过程 优化  赞可夫曾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由此可见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且情感与认知活动不同,它以体验的方式来反映对象,并伴随着明显的身体内部的生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教师的“启”要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堂45分钟做到“启”而能“发”,是众多数学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目标。  一、轻松课堂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而启动主体的思维,前提是积极营造一个愉快、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
快乐体育在此特指的是:教师选用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活跃、和谐的学练氛围,激活学生的情趣,拉近师生间和生生间的距离,唤醒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他们快乐地参与体育课,并从中体味到参与锻炼所酿造出来的乐趣。简单的说,就是使学生在欢愉的氛围中掌握技能、挥洒汗水,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健康成长。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交往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体育教师不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是基本也是关键。因此,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应为幼儿创设多姿多彩的阅读环境,培养其阅读兴趣。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在论述了培养小班幼儿阅读兴趣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幼儿园、家庭、家园共携三个角度论述了应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阅读兴趣 小班幼儿 培养  引言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参与活动的
【内容摘要】合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各种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效的音乐学习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从而扩充学生音乐素养最后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风格 音乐教学法 演唱的要求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众所周知合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合唱艺术发展普及的程度和深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优越性的一种体现。所以,借鉴合唱团训练方法结合我们常态课音乐教学法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能力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