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忆李白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013w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品读
  天宝四载(746)前后,李白寓居东鲁之地,杜甫也来此,与李白同游。沙丘城即今天的山东兖州一带,《沙丘城下寄杜甫》就写于这个时期。而后,李白南下江东(今浙江东部一带),杜甫则西行求取功名,在渭水北边的长安城里,写下了《春日忆李白》。
  李白比杜甫年长约十一岁,其风采、诗才令杜甫深深叹服。他所写有关李白的诗篇多达十余首,“李白斗酒诗百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等论断堪称李白之千古知己。
  李白性情洒脱,作诗喜欢夸张。他的发有“三千丈”,他的愁是“万古愁”,他的一颗心可以飞来飞去,“狂风吹我心”,“我寄愁心与明月”……此时,齐鲁之地的美酒、歌曲都不能使他陶醉,皆因无挚友相伴。飒飒秋风吹掠寒梢,更增添了孤寂之感。他对杜甫的思念就奔涌成了浩浩荡荡的汶河水。
  因为个性不同,杜诗的格调更加沉稳。但是在《春日忆李白》中,“诗无敌”,“思不群”,也使用了略显夸张的语句,衷心赞叹这位不世出的天才,只有南北朝的庾信之清新、鲍照之俊逸,差可比拟。
  按照今天的中国文学史观点,李白当属古往今来诗人第一,能与之比肩的唯有杜甫。那么,杜甫居然用前朝诗人来形容李白,是否有贬义?考察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情境,唐人作诗的基本参考书是《文选》,魏晋南北朝的诗人都是他们学习的对象,庾信、鲍照又是个中翘楚。所以,杜甫对于李白的赞誉符合当时的语境,“清新”“俊逸”,也是对于李白诗风格的恰当评价。
  谁说文人一定相轻呢?见不得别人好、盲目相轻的,自身水平一定不怎么样。(吕玉华)
其他文献
说起空谈误国,很多人会下意识想到西晋清谈亡国的惨痛教训。可悲的是,西晋亡国的教训并没有使清谈之风销声匿迹,后来的精英阶层仍醉心虚诞、不屑世务,高谈有余、治国无术。南梁末期,魏师已将临江陵城下,素好玄谈的梁元帝萧绎仍不慌不忙召集群臣“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巡城之际不忘“口占为诗”,“群臣亦有和者”。最终身死国灭的梁元帝再一次将清谈之风演绎到了极致,也提醒我们,杜绝空谈、重在实干说起来容易,
期刊
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黄帝时设置了百官,尧、舜时就有了对官员的考核。  西周时期,提出了“六计”的考核办法,即考察官员的德行是否优,办事能力是否强,是否忠于职守,是否公平公正,是否遵纪守法,是否明辨是非。  秦汉时期,考核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秦代确定了“五善五失”考核法:“五善”指的是:尊敬上司,廉洁奉公,办事谨慎妥当,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凡事谦虚礼让。“五失”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夸夸其谈、好
期刊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很早就传播到了海外。  1. 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  由于地理毗邻、交通便利,《论语》在西汉时期便传入了朝鲜半岛。今天,韩国人仍然保留着儒家的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比如,韩国每年阴历二月和八月都要在首尔成均馆大学文庙大成殿举行释奠大祭。所谓“释奠大祭”就是追悼孔子及众多儒家圣贤的祭礼,是儒林最大的活动之一。  据日本史料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28
期刊
中国古代的改革众多,其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民生问题。  管仲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曾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了使农民有更大的自主权,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他确立了按土地质量好坏和产量多少来征收租税的政策。齐国东边临海,管仲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制盐业,让盐利成为齐国的主要收入,如此就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他还加强对货币的管理和调节物价,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西汉史学家
期刊
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你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它的岸边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刚开春的时候,我就在我那条可爱的小溪的岸边走过。下面就是我在那儿的所见、所闻和所想。  我看见,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于是冲着树根潺潺鸣响,冒出气泡来。这些气泡一冒出来,就迅速地漂走,不久即破灭但大部分会漂到新的障碍那儿,挤成白花花的一团,老远就可以望见。  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
期刊
“民生”一词,古已有之。一般认为它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少衣食,也就是说勤劳可以让人民免除受冻挨饿之苦。  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的思想早在殷周之际就有了萌芽。当时,周以边陲小邦的身份,取代了“神权统治代言人”的殷商政权,说明统治基础的稳固不仅需要“顺乎天”还需要“应乎人”。在《国语·郑
期刊
魏徵(580—643),字玄成,谥文贞,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  魏徵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僚属。“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因欣赏他的胆识与才能,将其任为谏官,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徵也竭诚辅佐,知无不言,犯颜直谏达二百余次。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
期刊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
期刊
1.召公奭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曾辅佐武王灭商。因其最初的封地在召(今陕西扶风东北),所以被称为召公。周成王时,召公出任太保一职,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召公常常亲自巡行乡里,为了不搅扰百姓生活,他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而是在一棵甘棠树下停车驻马,听讼决狱,搭棚过夜。当政期间,召公将其辖区治理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各得其所,因此深受百姓爱
期刊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