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皇帝做朋友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jiaxiao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古代杰出皇帝,人们马上会提到前四把交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但是在这四人里,“宋祖”的流量,又远不及其他三人,赵匡胤,在历史上的地位,确实被大大地低估了。
   很多深爱历史的人,他们心目中的最爱,不是唐朝,也不是明朝,而是宋朝。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老赵御宇之初,就定下很多基本国策,对中国文化的涵养,影响极其深远。
   天下那么多武将文人,野心勃勃,为什么历史选择了赵匡胤?10年间,他何以从流浪汉变成一国之君?可能就是因为厚道,他是一个能与所有人做朋友的人。
   如果皇帝俱乐部里也有“民意测评”,那秦皇汉武的武功有余,文治不足,有些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唐太宗虽被称为“贤君”,却有弑兄夺位的黑历史。没谁比得上宋太祖。
   事实上,后人是这么评价赵匡胤的——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几乎能用的好词都用上了,显得有些肉麻。这样看来,赵匡胤算是道德模范了。
   趙匡胤生在军队大院,身材魁伟,有一副好身板,膂力惊人,这些在靠蛮力称雄的军营里,本身就是一大优势。
   他又是一个武艺高强的江湖好手,最擅长使的就是拳法和棍法,《水浒传》开篇就称赞他“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除了具备军人的体质和武艺之外,赵匡胤义气也是出了名的。
   著名的京剧曲目《千里送京娘》,讲述的就是赵匡胤义务护送遭难的年轻女子赵京娘回乡的故事。孤男寡女的,很容易出事。旅途之中,京娘果然对老赵心生爱慕,想要托付终身,但赵匡胤认为这么做不地道,是乘人之危,毅然拒绝了京娘的感情,最终只拜为兄妹。虽然小说家言,不足凭信,但就义气而言,赵匡胤现实中也做的很好。
   晚唐五代,军中盛行义父子、义兄弟这样的义亲关系,军士纷纷寻找义气相投者结拜,以结成势力。赵匡胤因为人缘极好,当时与他以义气相结者很多,他们多数是手握兵权的中上层军官,与赵匡胤交情莫逆,纷纷团结在他的周围,后来成为赵匡胤陈桥兵变、登上皇位时的主要军事后盾。
   黄袍加身之后,赵匡胤并没有像以往的开国君主那样,残酷地清洗前朝的皇族,杀个鸡犬不留,而是对后周皇族礼遇有加。他封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柴宗训为郑王,其母符太后为周太后,并赐予丹书铁券,保柴氏一族永享富贵。
   他还留下政治遗嘱,“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也就是说后周皇室后裔犯了一般的小罪,就不要加以处罚了;即使是犯了谋反这样的大罪,非死不可,那也就在监狱里让他们自尽就完了,不必大张旗鼓地拉到“菜市口”砍头,也不必让他们的家人连坐受罚。这可说是尽最大努力地给他们保留体面。
   甚至,宋太祖将这一规矩刻入“三誓碑”,要求后世继任的皇帝都务必遵守这一誓约。这也是后来水浒传里身为后周皇族子孙的柴进敢于收留那么多反抗官府的草莽英雄,却不受法律制裁的护身符。
   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很多皇帝是易燃易爆体质,而赵匡胤为人非常豪气,说话做事都喜欢放在明面上,直来直去,十分干脆。
   开宝八年(975),宋国准备征讨南唐,当时的南唐国主李煜立马派出当时以辞令见长的使臣徐炫,百般争辩,说江南臣事中原朝廷向来以小事大,执礼甚恭,进贡也未曾短缺,讨伐要讲究名正言顺,朝廷没有理由攻打南唐,请求撤兵。
   当时宋廷群臣也是苦于没有战争借口,但赵匡胤直接就对使臣说,“不须多言,江南亦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作为直脾气的皇帝,他又能做到信守承诺,言出必行。当时吴越国王钱俶虽然割据东南,但名义上还是臣服中原朝廷,在宋灭南唐的时候出兵帮助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对此十分感激,他很想亲自见一见这位雄踞东南的吴越国王,因此他要求钱俶来开封朝见,并以皇帝的名义答应保证钱俶的人身安全,允诺他事后放他回去。
   于是,在开宝九年(976)的正月,钱俶携王妃孙氏、世子钱惟濬自杭州出发,前往汴京觐见太祖。老赵命人在礼贤宅为钱俶营建府第,并给予很多赏赐。
   当时宋朝群臣觉得这是扣留钱俶、要求吴越国纳土归降的绝佳时机,纷纷上书要求扣留钱俶(事实上,这一招真的很有效,数年后宋太宗这样干,果然兵不血刃收服了吴越国)。但赵匡胤拒绝了这个不厚道的提议,还当面做出承诺——“尽我一世,誓不杀钱王”(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杀你)。
   不仅如此,赵匡胤在钱俶返回杭州之时,赐给钱俶一个黄皮包袱,叮嘱他“途中密视”(回去路上自己偷偷地看下)。钱俶回去的路上打开包袱,发现里面全都是宋朝的大臣们劝说扣留钱俶的奏折。然而没想到赵匡胤如此仗义,由此对赵匡胤和宋朝更加忠心。
   唐末以来,武夫专权,天下黑暗。老赵走上最高领导岗位后,果断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用拳头说话的不正之风。
   他的子孙几乎都很文艺,这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赞誉说,“宋朝是文人的乐园”。
  选自《历史的荷尔蒙》
其他文献
约翰是我们学校所特聘的外语教师,春节期间,他让远在英国的妻子和孩子一起来到中国和他团聚。他的孩子小约翰在伦敦读中学,也从课堂里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中文,和我们沟通起来虽然不是非常流利,但也还算是可以相互理解彼此的意思。没几天,小约翰就和我那同样是正在读中学的儿子混熟了,时常一起玩游戏看书,两个人还时常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语,古今南北地聊。有一天晚上,小约翰很有兴致地说要自学中文,他一会儿翻《成語词典》学
今天我们越来越看重实际利益,越来越看重物质需求,越来越看重欲望,但是精神生活越来越少。   每天睁开眼睛,打开电视、网络,或者上街,都会被塞入一大堆广告。大部分的文字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的读书人比以前来说,选择的眼界和自我的阅读的定力、还有批判的眼光,会更加需要。   我知道阅读形势在变化。今天你不一定捧着一本书在读,你也可以读电子书,但书和网上的报道、新闻、娱乐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它更加需要一种投
在博物馆看宋元山水画,每遇到喜欢的画作,总是耐心等人散去,才愿凑近。只是隔着玻璃,仍觉人群的鼻息,杂声。气味干扰了画的意境。那画本该是一两人静立观摩的。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的是留白,叫人遐思悠悠。宋人元人笔下的画,或寒凉苍阔,或空灵简淡,恨不得钻入画中,做那石板桥下的一湾水波,或柳条里的一只小虫。   那画里,人总是小小的,點缀在山林月色下,寒鸦秋水边,若有若无,却是整幅画不可或缺的灵魂。古人
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上传了一些画荷的素描草图。一张一张翻看,先是用HB铅笔勾勒的线条,然后用粉红、翠绿的水溶彩铅再次勾勒,层次渐渐清晰起来。   轮廓分明,线条优美,色彩清新,荷花灵动,荷叶圆融,红花绿叶之间,一只翠绿的小莲蓬,更是娇小可爱,憨态可掬。   传统美学中,荷,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和精神内涵,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的人格、修养、美学的取向标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荷花风骨和清
我只能把这所小楼命名为藏书的小楼,因为它不再古典,不再东方,不再宁静,不再典雅,而静静地小立楼头,看云,听鸟,望月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了。楼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或英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3道数学题。   青年很有数学天赋,因此,导师对他寄予厚望,每天多给他布置2道较难的数学题作为训练。正常情况下,青年总是在2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咦,怎么今天导师给我多布置了一道?”青年一边打开写着题目的纸,一边叨咕着。他没有多想,就做了起来。像往常一样,前2道题目在2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
公元前135年,发生了两场火灾,火情不太大,但起火的地方要紧,“(建元)六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夏四月壬子,高园便殿火,上素服五日。”汉高祖刘邦山崩后,各郡国均建庙纪念,这些庙统称高庙。高园指刘邦的陵园长陵,便殿不是主殿,相当于贵宾休息室。两次火灾后,武帝刘彻素服五日。中国的皇帝以年号纪元自汉武帝开始,在位54年,用了11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最近我在读曼德拉的传记,这本700多页的曼德拉自传读下来,我不无惊奇地发现,这个反政府50年、坐牢近30年、长期倡导武装斗争的“乱匪”,落到白人种族主义统治者手里之后,竟从没挨过打。   有一次几乎被打了。那是1963年5月,曼德拉刚进卢本岛监狱时。狱警要求这些新来的犯人跑步前进,曼德拉对一个狱友说:“这可不行,一旦开了这个言听计从的先例,以后就任人宰割了。”于是他和这个狱友走到队伍的前面,不但没
东汉延续着西汉的厚葬之风,曹操颁下严令,禁止厚葬,规定死者的随葬品不得有金珥珠玉铜钱之物。当时,老百姓迷信鬼神,所立祠庙甚多,浪费不小,曹操下令禁绝淫祀,毁除某些庙宇。他还颁下《营缮令》,私家不得造大船。为了取信于人,曹操从自家做起。他作《内诫令》九条,透露出若干信息:他不喜欢鲜饰的严具(妆具),常用者为方竹制成,用粗布作里衬;他的衣被大多用过十年以上,年年缝补而已;他患逆气病,常用水枕,铜制品有
蒲生黄河边。   从古到今,从枯到荣,年年月月。   蒲棒为妆,绿叶为裳,摇曳着千古风情。   蒲草纫如丝,熬过秋霜严冬,长成食物长成药,长成蒲扇长成诗,也长成一座城。   這座城市叫蒲州,百年梦幻,却光照了千年。   古蒲州风华摇摇,如中国是家,黄河便是那“豕”上的盖,而古蒲州因盛唐的锦绣,成为最光耀最上端的那个“点”。   那时,蒲州一身牵着长安与洛阳的两翼,黄河风涛尽显,古蒲津渡口舟楫如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