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需要树立市场意识、责任意识、绩效意识等新意识。需要从建立全程高校职业指导教育流程、建立以班干部为核心的高校学生职业意向调查流程、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高校职业指导流程等方面完善高校职业指导流程。需要从高校职业指导要与专业结合、高校职业指导过程的专业化、高校职业指导组织的专业化等方面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
【关键词】高校 职业指导 开展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沟通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证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016CXX002)。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68-02
经济“新常态”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第一是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高达750多万,达到顶峰;第二是“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下降为中高速,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降低;第三是“新常态”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就业的热点领域在转化,一些传统的就业热点领域消失,一些新兴的热点领域在快速发展,就业思路也要跟上经济转型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职业指导也应该适应“新常态”的环境,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一、樹立高校职业指导思想的新意识
(一)树立高校职业指导的市场意识
树立高校职业指导的市场意识,就是要求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了解市场需求状况。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探索也不断深入。具有市场意识,要求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能够以掌握相关市场人才需求动态作为工作的指南,包括掌握市场的人才需求的类型,市场招聘人才、识别人才的方式。这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
(二)树立高校职业指导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意识到对他人的义务,高校职业指导的责任意识,是要意识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尽的义务。高校职业指导的责任意识来源于高校毕业生是学校的产品,需要为学生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负责。高校职业指导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要意识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是学校和相关老师的义务,要意识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是学校和相关指导老师的义务,要意识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学校和相关老师应尽的义务。目前,高校的主要工作都集中在教学环节,人们都普遍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意识,但是对在就业过程中的责任意识还认识不足,对于如何尽到责任也认识不足。
(三)树立高校职业指导的绩效意识
高校职业指导的绩效意识是指要使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摆脱形式主义,要做出实效,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由于目前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足,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体系化建设也不足,所以,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缺乏清晰地认识,缺乏绩效意识,缺乏绩效测量的方式与手段。所以,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需要树立绩效意识,要追求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效果,要使每一笔就业指导投入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
二、完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流程
(一)建立全程高校职业指导教育流程
职业指导不只是就业时候的指导,大学生进入大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所以,从入学开始,就要抓好就业工作。大一时,主要是了解学生的人生志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要引领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志向和加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心,这是学生就业的方向,美好的生活需要以职业为依托。大二时,要指导学生将学习与就业结合起来,大二时期的专业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就业的基础,打好专业功底是未来就业的知识保障。大三时期,是学生就业规划的关键时期,需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条件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有些学生适合选择继续深造,有些学生适合进入公务员队伍,有些学生适合直接就业,这就需要在大三时期做出选择。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大三是最后的一年,在这一年,不仅要做要规划,还要做好具体职业指导,要跟学生讲解企业的需求、选取人才的方式,如何制作简历,如何科学规划求职过程。
(二)建立以班干部为核心的高校学生职业意向调查流程
发挥班干部在高校职业指导中的作用,是提高高校职业指导质量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指导班干部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意向。目前的高校职业指导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针对性性不强,效果差。要提高高校职业指导教育需要了解学生就业的意向,通过给班干部布置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统计哪些学生选择深造,哪些学生选择公考,哪些学生选择面向市场就业;了解学生具体的想法是什么,安排是什么;学生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样的职业指导教育与帮助。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发挥班干部的作用,需要有规范化的流程来确保工作能落到实处。班干部毕竟也是学生,对于就业以及就业意向调查都处于茫然状态,如何不设立指导流程,工作就难以取得实效。调查流程需要规定调查时间、调查内容、调查方式等,让学生好操作。
(三)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高校职业指导流程
需要重新定位班主任职能,使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与学生长期交往,与学生有天然的师生感情,对学生的责任心更有针对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在就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要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高校职业指导。
三、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
高校职业指导应该是知识含量很高的工作,需要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的程度,使高校职业指导教育工作能适应“新常态”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需求。高校就业指导既具有职业指导的一般共性,也具有专业特性,还需要组织化的动作。
(一)高校职业指导要与专业结合
高校学生的就业具有专业倾向性,所以,高校职业指导也要与其专业相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对其专业的行业发展、产业背景、市场需求特点等了解更深,职业指导也需要向学生介绍这些基本的求职背景知识。各个专业的相关教师也是有能力完成这方面工作的,因为在专业设立之时,就要完成专业的市场需求调查,而且专业教师也有服务社会的职能,与行业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招聘者选择人才时,往往也需求考查其专业技术,所以,在制作简历的过程中,如何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表达充分、科学,也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既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也了解企业的大体需求,知识如何表达既能实现学生的价值,也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故而,高校职业指导需要与专业结合起来,让专业教师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职业指導过程的专业化
高校职业指导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由不同部门的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需要有专业化的分工,也需有要专业化的合作。专业化的分工体现在,学校就业部、学工部、专业教师各承担什么职责,需要有学校层面的统一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每个部门专业地完成各自应尽的职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直接负责就业的部门所承担的职能是完成学生就业材料的发送、数据的统计等工作,学工部门完成基本的就业指导,教师则是根据与学生私人关系的远近提供非常态化的帮助。这些部门之间的分工不是根据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也无法满足学生职业指导的真正需要。因此,学校应该建立高校职业指导标准化体系,明确规定不同部门需要完成的任务、工作的方法以及评价的标准,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
(三)高校职业指导组织的专业化
高校职业指导组织的专业化,以要以绩效意识、市场意识、责任意识为指导,把全职就业指导工作者、辅导员、学生、班主任、专业教师组织起来,通过合理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服务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处的工作人员应该全盘规划,明确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步骤、所能运用的资源、考核标准等。辅导员的一般性职业教育,应该通过集中研发,使教学内容经过论证、研究后方可以面向学生开展教育,从而使辅导员的从大一到大四的职业教育有质量保证;加强对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使不同的班干部都具备基本的班级就业意识与需求调查研究的能力。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重新拟定班主任的职责,需要从专任教师中选择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并进行培训,发挥班主任在职业指导过程中的专业指导、组织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栗民.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兼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8-112.
[2]陈德明.基于胜任力:高校职业指导课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高教探索.2009, (4):93-96.
[3]李军.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50-51.
[4]吴光皎.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85-187.
作者简介:
董方侠,女,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 职业指导 开展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沟通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证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016CXX002)。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68-02
经济“新常态”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第一是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高达750多万,达到顶峰;第二是“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下降为中高速,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降低;第三是“新常态”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就业的热点领域在转化,一些传统的就业热点领域消失,一些新兴的热点领域在快速发展,就业思路也要跟上经济转型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职业指导也应该适应“新常态”的环境,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一、樹立高校职业指导思想的新意识
(一)树立高校职业指导的市场意识
树立高校职业指导的市场意识,就是要求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了解市场需求状况。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探索也不断深入。具有市场意识,要求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能够以掌握相关市场人才需求动态作为工作的指南,包括掌握市场的人才需求的类型,市场招聘人才、识别人才的方式。这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
(二)树立高校职业指导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意识到对他人的义务,高校职业指导的责任意识,是要意识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尽的义务。高校职业指导的责任意识来源于高校毕业生是学校的产品,需要为学生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负责。高校职业指导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要意识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是学校和相关老师的义务,要意识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是学校和相关指导老师的义务,要意识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学校和相关老师应尽的义务。目前,高校的主要工作都集中在教学环节,人们都普遍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意识,但是对在就业过程中的责任意识还认识不足,对于如何尽到责任也认识不足。
(三)树立高校职业指导的绩效意识
高校职业指导的绩效意识是指要使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摆脱形式主义,要做出实效,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由于目前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足,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体系化建设也不足,所以,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缺乏清晰地认识,缺乏绩效意识,缺乏绩效测量的方式与手段。所以,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需要树立绩效意识,要追求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效果,要使每一笔就业指导投入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
二、完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流程
(一)建立全程高校职业指导教育流程
职业指导不只是就业时候的指导,大学生进入大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所以,从入学开始,就要抓好就业工作。大一时,主要是了解学生的人生志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要引领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志向和加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心,这是学生就业的方向,美好的生活需要以职业为依托。大二时,要指导学生将学习与就业结合起来,大二时期的专业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就业的基础,打好专业功底是未来就业的知识保障。大三时期,是学生就业规划的关键时期,需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条件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有些学生适合选择继续深造,有些学生适合进入公务员队伍,有些学生适合直接就业,这就需要在大三时期做出选择。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大三是最后的一年,在这一年,不仅要做要规划,还要做好具体职业指导,要跟学生讲解企业的需求、选取人才的方式,如何制作简历,如何科学规划求职过程。
(二)建立以班干部为核心的高校学生职业意向调查流程
发挥班干部在高校职业指导中的作用,是提高高校职业指导质量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指导班干部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意向。目前的高校职业指导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针对性性不强,效果差。要提高高校职业指导教育需要了解学生就业的意向,通过给班干部布置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统计哪些学生选择深造,哪些学生选择公考,哪些学生选择面向市场就业;了解学生具体的想法是什么,安排是什么;学生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样的职业指导教育与帮助。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发挥班干部的作用,需要有规范化的流程来确保工作能落到实处。班干部毕竟也是学生,对于就业以及就业意向调查都处于茫然状态,如何不设立指导流程,工作就难以取得实效。调查流程需要规定调查时间、调查内容、调查方式等,让学生好操作。
(三)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高校职业指导流程
需要重新定位班主任职能,使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与学生长期交往,与学生有天然的师生感情,对学生的责任心更有针对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在就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要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高校职业指导。
三、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
高校职业指导应该是知识含量很高的工作,需要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的程度,使高校职业指导教育工作能适应“新常态”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需求。高校就业指导既具有职业指导的一般共性,也具有专业特性,还需要组织化的动作。
(一)高校职业指导要与专业结合
高校学生的就业具有专业倾向性,所以,高校职业指导也要与其专业相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对其专业的行业发展、产业背景、市场需求特点等了解更深,职业指导也需要向学生介绍这些基本的求职背景知识。各个专业的相关教师也是有能力完成这方面工作的,因为在专业设立之时,就要完成专业的市场需求调查,而且专业教师也有服务社会的职能,与行业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招聘者选择人才时,往往也需求考查其专业技术,所以,在制作简历的过程中,如何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表达充分、科学,也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既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也了解企业的大体需求,知识如何表达既能实现学生的价值,也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故而,高校职业指导需要与专业结合起来,让专业教师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职业指導过程的专业化
高校职业指导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由不同部门的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需要有专业化的分工,也需有要专业化的合作。专业化的分工体现在,学校就业部、学工部、专业教师各承担什么职责,需要有学校层面的统一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每个部门专业地完成各自应尽的职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直接负责就业的部门所承担的职能是完成学生就业材料的发送、数据的统计等工作,学工部门完成基本的就业指导,教师则是根据与学生私人关系的远近提供非常态化的帮助。这些部门之间的分工不是根据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也无法满足学生职业指导的真正需要。因此,学校应该建立高校职业指导标准化体系,明确规定不同部门需要完成的任务、工作的方法以及评价的标准,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
(三)高校职业指导组织的专业化
高校职业指导组织的专业化,以要以绩效意识、市场意识、责任意识为指导,把全职就业指导工作者、辅导员、学生、班主任、专业教师组织起来,通过合理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服务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处的工作人员应该全盘规划,明确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步骤、所能运用的资源、考核标准等。辅导员的一般性职业教育,应该通过集中研发,使教学内容经过论证、研究后方可以面向学生开展教育,从而使辅导员的从大一到大四的职业教育有质量保证;加强对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使不同的班干部都具备基本的班级就业意识与需求调查研究的能力。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重新拟定班主任的职责,需要从专任教师中选择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并进行培训,发挥班主任在职业指导过程中的专业指导、组织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栗民.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兼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8-112.
[2]陈德明.基于胜任力:高校职业指导课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高教探索.2009, (4):93-96.
[3]李军.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50-51.
[4]吴光皎.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85-187.
作者简介:
董方侠,女,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