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见了生活(外一首)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o200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躺着 听着雨点落在
  铁皮上 嘀嗒嘀嗒
  还有厨间的流水
  碗与筷的碰撞
  我这样战战兢兢地倾听
  生怕 一不小心 打扰到它们
  还有鸟,还有狗 还有……
  它们相亲 相爱的言语
  在这交响纷呈 痴迷妄为的
  间隙里
  我听見了生活
  空
  金属 瓮器 门窗
  都会按照意图去构筑成你的模样
  其实你没有模样
  我们置身于其中 也一定是置身于其外
  越是无端的嘲讽
  越是虚怀若谷
  嘲讽是你的 谷外的世界也是你的
其他文献
情境教学通过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它注重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获得满足求知欲的快乐。以下是本人就语文教学中碰到的案例,谈三点体会。     一、让音乐在课堂流淌。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发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它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据记载孔夫子闻《韶》,沉浸其中,“竟三月不知肉味”,击节赞曰:“《韶》尽善矣,又尽美矣
再鲜再美的鱼肉,如果只用油,而不用盐等其它佐料,也会让人没有食欲。相反,厨师在烹调时加一点葱、蒜、花椒、盐等作料,菜肴就会有滋有味,客人就会食欲大增。纵观近几年各省市中考作文满卷,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点:写文章时,给语言加点趣味“佐料”,文章就会趣味横生。因此,同学们要想在考场上写出一篇篇高分作文,首先就必须给你的作文语言加“佐料"。    “佐料”一:善用修辞  一篇文章如果修辞用得好,就好比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就告诫同行“一定要把语文教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撰文《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活”堪称语文教学法之精髓。  至今有的教师仍信奉“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换分数”,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有的教师为了大显身手,讲风过浓,越俎代庖;有的教师死
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语文教改正在悄悄地进行,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其中主要有: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课堂结构上,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力求灵活多变,符合认知规律;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自主合作,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上,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这当中,还有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学习时数减少,而学习内容增多,不仅要学完全部必修课,还要学完好几部分选修内容,学习过程中,还要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部分“阶段目标”“第四学段”中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它既没有讲如何从语文角度学习科技作品,对科技作品和说明文有什么区别也语焉不详,因为在之前的“第三学段”中是说“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那些所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结构”等语文知识是无效知识,因为科技作品的常态阅读方法不
张爱玲,一个20世纪4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性作家,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于沦陷区的“孤岛”上海。张爱玲以小说登上中国现代文坛,在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之际,编织沪港百余年来男男女女悲欢离合的密密情网,展现给世人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传奇世界;而在散文中,张爱玲以她女性特有的柔性眼光,平铺的笔调构勒真实而鲜活的生活层次,在战火腾飞,血与泪的抗日救国时代背景下却谈吃穿、谈女人,谈哲学、谈艺术、谈理想,构成了一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将试卷发给学生后评讲,讲完试卷后我布置任务——写试卷分析。很快,试卷分析全部交上来了,我坐在办公室逐份审阅。当读到一个成绩差的学生的试卷分析时,她写道:“我的试卷分析”可能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但是我要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老师,我的成绩很差,你恨铁不成钢吧,不然你怎会“逼”我退学,经常骂我一人呢?独独对我有意见?……看罢她的“试卷分析”,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究竟在什么地方
有一株梅花静静开在山谷  铮铮铁骨,沁人心脾的清香  诉说着生命的梦想  有一朵莲花静静开在水中  亭亭玉立,圣洁高雅的容颜  散发着内心的光芒  有一片竹林静静立在山岗  气节挺拔,凌空的翠绿  展示着正直,虚心向上  有一行松树静静长在山崖  郁郁葱葱,坚韧刚强的枝干  风雨中,传递着执着和顽强  有一群人静静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他们目光坚定,满怀理想,默默奉獻  内心充满无穷的力量
随着因特网的诞生,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随之开始了。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学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教学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
《屈原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课本虽几经修订,注释亦反复校正,然而纰漏仍旧存在。笔者对该篇注释考辨如下:  1.“而蒙世之温蠖乎”中的“温蠖(chuò)”,课本注:“尘垢”。因《楚辞》作“蒙世之尘埃哉”,故有人训“温蠖”作“尘埃”,课本编者便释作“尘垢”。而《史记·屈原列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司马贞索隐:“温蠖,犹惛愦”,即昏愦。按楚国国情与屈原的生世,“温蠖”释为